战场移动的经典战例:马陵之战

2021-09-10 16:04:25
现代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魏军齐军庞涓

马陵之战,孙膑对两军行军速度和距离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并利用“减灶之计”的战场移动策略,使得魏军自动分割成两部分,送上门来,被齐军各个击破,堪称利用敌军的奔袭作战以形成分割敌军的战场态势的经典战例。

马陵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史书称,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为相后,国力富强,诸侯不来侵扰。可马陵之战就发生在申不害相韩期间,韩国被魏国攻打,眼见着就要灭国了,向齐国求救,才有了马陵一战。

结合以上的资料,我认为:所谓“申不害相韩,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是司马迁采纳了战国时纵横家们专门溢美诸子百家风云人物之词。战争起因是桂陵之战后,战败的魏国在申不害眼里成了纸老虎,在上次的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申不害就极力鼓动韩昭侯救援赵国,为韩国争取了利益。为了进一步为韩国图谋利益,申不害又策划了赵韩两家联合攻魏,结果却被魏将庞涓各个击破。赵军先败,魏国怨恨韩国策划联合赵国攻打它,认为韩国是主谋,在击破赵军后对韩国实施穷追猛打,战败后的韩国才向齐国求救。

齐国虽然答应救韩,却一直坐山观虎斗,除了史书中的说辞外,原因也很好理解:魏国在当时是强国,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后国力也大大加强,都是齐国向西发展、争霸中原路上的劲敌,现在两强相争,必有一伤,对齐国来说是一举削弱这两个竞争对手的大好机会,齐国乐得坐享其成。

果然不出齐国所料,韩国连着和魏军干了5仗,可惜虽然经过了申不害变法,但实力还是不济,韩军五战五败。齐国明白,再不出手,韩国就要完了,于是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再次进攻魏国,目标和上次一样,还是首都大梁。现在一般认为齐军进军路线为:临淄→曲阜→亢父,由定陶进入魏境。此举实为不妥,一来这么走是要经过鲁国和宋国的,没准宋国就会认为齐国扬言攻魏,其意却是灭我,此乃假道灭虢之计,说不定就会和齐军干上一仗;二来齐军后来撤退又是从魏国东郡一带走,要是开始没从这走,那此地的魏军肯定保持完整,退军时势必会和魏国东郡的守卫部队发生遭遇战,哪里能轻易撤退到马陵。所以我认为齐军的进军路线应该是:临淄→东阿→甄城→定陶→外黄,利用魏军主力攻韩之际,攻破了魏国的东郡,然后兵锋直指大梁,是原路来原路回去。

虽然桂陵之战后,孙膑以德报怨,释放了战败被俘的庞涓,但庞涓并不领情。现在,齐国再次干涉魏国内政,干预三晋之间的内部矛盾,对齐国恨得牙痒痒的魏惠王和庞涓一致认为应该教训一下齐国。

对于魏国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战胜齐国那是相当有把握,魏国武卒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战士,魏国东征西讨,全凭这支部队。魏惠王和庞涓对自己的部队相当有信心,荀况甚至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魏惠王下定决心:在本土集中主力部队和齐军会师决战,从而彻底解决纠缠他几十年的齐国问题。于是,他命令庞涓迅速从韩国回师,并集结在首都大梁的精锐卫戍部队,让儿子太子申领兵,待庞涓到达后,两军合为一军,在外黄与齐军决战。

然而齐军的军师孙膑可不打算和魏军硬碰硬,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孙武的基因,凡是能以智取胜的,绝不会像莽夫一样去角力,更何况齐军单兵战斗力本来就不是魏武卒的对手。于是,在闻知魏军主力已在大梁集结,正要向外黄前进后,齐军主将田忌在孙膑指导下,向齐国退兵了。

现在说到马陵之战一般都会提到孙膑的“减灶之计”,当然这绝对是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这里讲的是其他因素。首先要看到,在孙膑指导下,齐军退军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这样就和魏军保持在一天的行程——大梁到外黄的行程——大约50公里,这个距离肯定就是孙膑心中设定好的安全距离。其次,撤退途中的每日行程也把握得相当好,始终和魏军保持大约一日的行程。这个行军速度是很有讲究的,既不能快,快了魏军追不上你,说不定魏军就不追了;也不能慢,慢了会在计划作战地域之外被魏军追上,那就只能被迫和魏军主力进行决战了。所谓的“减灶之计”必须在这样的行军速度基础上实施,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来,齐军第一天行军40公里,魏军第一天也行军40公里,在庞涓看到十万灶的地方,魏军和齐军还是保持一日行程,相距约50公里。齐军第二天又行军40公里,魏军第二天还是行军40公里,在庞涓看到五万灶的地方,魏军和齐军相距还是保持在50公里。在看到齐军只剩下五万灶时,庞涓势必会加快行军速度,那么孙膑肯定会考虑这一点,所以第三天齐军加快速度行军50公里,魏军也一样行军50公里,到了庞涓看到三万灶的地方,魏军和齐军之间还是相距50公里。

这50公里的距离是必须保持住的,齐军的单兵战力不及魏军,正面交战胜利的把握太小。兵法曰:“敌则能分之。”现在两军兵力大体相当,都是10万人,齐军想要战胜魏军唯一的机会就是分割魏军,各个击破。但庞涓在战国诸将中也是一把好手,两军正面对垒的话,齐军想要突破分割魏军谈何容易,反而是被魏军吃掉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孙膑想出来的分割魏军兵力的计划就是让魏军奔袭,使魏军的快速部队和较慢的重步兵分开。而这个计划成功的保证就在于,一是让庞涓相信齐军士卒逃亡,兵力大大減弱,也就是“减灶之计”,只有在齐军兵力下降的情况下,庞涓才敢于实施奔袭。二是这个50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是在“减灶之计”上再加的一个保险,超过这个距离庞涓也不会奔袭,因为一天的急行军是赶不上齐军的,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敝,陷入危险境地;不足这个距离,一来齐军自己有被魏军提前追上的危险,二来就算魏军不能提前追上,但其前后两军到达的时间就会很接近,时间将不足以让齐军歼灭突前的奔袭魏军。可以看到,光谈“减灶之计”,而不谈两军间的行程不是正确研究马陵之战的方法。

现在魏军还是距离齐军50公里,庞涓看到齐军灶台减为三万灶后,胆子壮了很多,认定齐军怯战,于是决定开始奔袭。而与此同时,齐军第四天又行进了20公里,4个小时后在将近中午时分到达马陵,一边布下埋伏,一边养精蓄锐准备战斗。对庞涓来说,他的奔袭距离就是70公里,以每小时约8公里计算,大约比齐军晚4个多小时到达马陵,参与奔袭的应该是战车部队和骑兵,人数不会超过2万,更有可能是1万人。这时魏军的重步兵——魏武卒和庞涓相距应该在30公里左右。

其时正是一月,到下午四五点钟,天色已开始慢慢变暗,当魏军成一列急速通过道路狭隘的马陵道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突然袭击,齐军以“拦头截尾”的战法,万箭齐发,魏军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齐军以十打一,战斗在一两个小时内结束,庞涓自杀,奔袭部队被全歼。在这段时间内,就算魏军的后队得到消息并开始全速奔袭,至少也得小半天才能到达战场,更何况当时没手机,后面的部队是不可能得到消息的,他们还认为庞涓将军肯定已经打败齐军,自己只是过去捡战利品的。歼灭庞涓的前军后,齐军整顿队列,以战斗队形向后面的魏军步兵靠去,只要在阵前高高挑起庞涓的首级,魏军士气就会大降,军心大乱的魏军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两军接战时一个是以战斗队形,一个还是行军队形,魏军明显要吃大亏。最后魏军主将太子申在混战中被俘,主将被俘、副将被杀,魏军彻底大败。

庞涓能够正面使用魏武卒的精锐战力而称雄诸侯,可在更善于用脑子打仗的孙膑面前却一败涂地,不可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摘自新华出版社《这才是战争》    作者:王正兴)

猜你喜欢
魏军齐军庞涓
压低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更高
分忧(2020年12期)2020-12-21 03:55:02
Weather Forecast in Changsha
三国漫——真假魏军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30
用人当用长
文史博览(2018年7期)2018-08-15 10:37:18
苦孩子
失控
心理与健康(2017年8期)2017-05-30 04:57:36
《红珠记》剧照
影剧新作(2017年1期)2017-04-10 05:08:42
孙膑与庞涓
春韵
影剧新作(2016年1期)2016-08-24 09:07:55
灭此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