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曙光

2021-09-10 04:52:31
现代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小康社会生产力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能够自然产生的,需要卓越的智慧与艰辛的努力。事实上,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尚未出现的社会状态,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真正合适的样板可资借鉴。

中华文明在古代曾经达到世界之巅,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6000万,垦地超过8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00万,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诗人岑参就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诗句。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而我国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当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比重很高。而且,中国政治哲学中的民生、民本思想也比较发达。但是,客观地说,中国从来不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小差异的社会。即使在盛唐时期,古诗中也展现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国力衰弱时期则更不必说。而在20世纪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差异比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尤其是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差异是广泛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差异非常大,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差异是非常悬殊的。而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曾经辉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其具备一些可资借鉴的抑制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但从整体来看,都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当今西方社会,虽然占据领先地位,但依然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阶级社会。所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超越现存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对于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既同样光明、伟大,又更加贴近现实,非常自然地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并且有比较扎实的生产力基础和越来越清晰的实现途径,是一个既需要经过艰苦奋斗,又能够实现的清晰目标。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普遍认为这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伴随着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展现,如果我们能够跨越这道贫富差距的峡谷,就意味着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向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更进了一步。

共同富裕的问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如他所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明确提出:这个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们要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安排了进度表、设定了路线图。要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当前社会主要的对立面就是贫富差距问题。

邓小平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是仍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与一些高收入行业工作者之间“两极分化”。

贫富差距问题自然属于分配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从邓小平开始,已经反复强调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生产力水平问题的初步解决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但是,一定意义上,当前生产领域的不平衡状态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这种生产力不平衡的狀态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之间。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3次产业革命,目前,以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为重要标志的信息革命方兴未艾,中国搭上了这一次技术革命的快车。2015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兴产业地位升级,又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换代,正是着眼于此。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迅速汇集。但与此同时,可以看到我国的信息革命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有所发展,但第一产业非常滞后。

小康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丰收以及群众营养状况的提升就是最好的反映,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是生产领域的一个明显短板。我们过去常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实际上农业的劳动力并不充足,而是经济效益太差导致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农业处于农业文明,工业处于工业文明,只有交通和服务行业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下跌,国内土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使农业实际遭受损失。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快速进入了“耐用品消费”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消费领域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几乎同步,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贫富差距被突出地表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心理的极大忧虑。从根本上说,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低,形成了经济效益的洼地,新兴产业与农业转移劳动力又不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个反映。

这是目前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领域的重要障碍,解决方法就是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邓小平很早就提出思路:“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发展问题,尤其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活富裕为根本”,继续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另一个分配的方面,当年邓小平就考虑到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和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这应当在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落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累进税并以此支撑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诸如此类的调节收入再分配手段是合理的。这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小康建设与共同富裕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同富裕是小康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现代化目标。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10276美元,跨上1万美元台阶,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由此也为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奠定了牢固基础。

党的十九大,不仅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以及建成之后30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擘画了战略蓝图,更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自商务印书馆《小康的真谛》    作者:周锟)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小康社会生产力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报告
南风窗(2014年24期)2014-09-10 07:22:44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