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涛
(商丘市豫剧二团,河南 商丘 476000)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入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能同时发出双音、3 个音、4 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 个音,当然也可以吹出单音。
演奏笙时,两手手掌将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插进笙苗的马蹄形缝隙中,用7 个手指(右手4 个、左手3 个)按孔。每个手指兼管几个按孔,手指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密。笙的演奏技巧分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可奏出单音、和弦、抹音、滑音、顿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颤音是比较困难的。
笙是吹管乐器,但又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易与其他乐器的音响融合。笙的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配置,使笙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在管弦乐队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剂”,它可以与吹、拉、弹三组乐器结合得很好。
笙由簧管共振发音,由于气流的冲击,使笙簧与笙笛管内的空气柱(从笙脚至音窗之间的空气柱)产生共振发出音响,吹和吸都能出声。用它能吹奏曲调也能和声。笙的音色和谐、优美、丰满,在民间管乐齐奏时,笙在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能起调和乐队音色的作用。同时,我们吹奏笙,运用笙的和声功能,在乐队齐奏中又起着丰富乐队音响的效果。如民间吹管乐唢呐、笛子,管子、笙齐奏,其中如缺少笙这个乐器,其他几个乐器奏出的声音便会显得不大协调。有笙参加进去,便显得统一和谐而丰满。
又如某些弹拨乐器(如三弦)的声音比较响亮、突出,不大容易和中、西乐器组合的管弦乐队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他乐器结合。但用笙和它合奏,便能使声音融合起来。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音量不平衡,转调极为困难,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繁荣,我国涌现出大批音乐家,他们不但从乐器演奏技巧方面改革,乐器上也大胆创新。原来十三簧、十四簧、十七簧扩展到十九簧、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簧。圆笙、三十六簧、半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等等。改革后的笙,既保留了传统的四、五、八度和音的演奏,又顺利地奏出丰富完整的大小和弦,具有圆润纯正的音质,各音区的音量趋于平衡,音色甜美柔和,演奏乐曲和声时,不仅浑厚丰满,而且变换丰富,大大提高了传统笙和音的表现手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我国笙的种类很多:南方江苏、浙江一带有“丝竹笙”。北方山西、陕西、河北、内蒙以及东北等地有“圆笙”,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有“方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芦笙”、“葫芦笙”等。应用也很普遍,如河南的梆子戏,山东梆子戏及南方昆曲等。笙都是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起着“粘”“融”各种乐器和烘托唱腔的作用,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和音与打节奏。单双吐和三吐是笙的强项,和音圆润使演唱与音乐融和,打节奏使音乐层次分明,单双吐听来欢快、跳动等。
(一)气息:对于演奏以及练习笙来说,“气息”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很多爱好笙的朋友都会思考自己在演奏技法上的不足,从来不会安心反省自己气息的问题。“气息”对吹奏笙,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件管乐器都至关重要。因为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气息的运动,万变归于一个“气”字。可以说,“气息”成功的把握可以带动其他演奏技巧水平的提高。吹奏笙的气息是人体的下沉之气,也就是 “丹田气”。有一句话说得好:“气沉丹田,自定神闲”,这充分说明了气息的成功把握就可以随意变化。演奏管乐的气息,特别是笙,与体育运动气息不同,在体育运动中,人体缺氧后,身体各部分器官以及细胞会通过血液进行补给,使肺部能够正常呼吸。所以我们运动时,用的是肺部呼吸,但吹奏笙时万万不可,那样不仅会越吹越累,长期如此会有损肺细胞的正常工作。怎样才能运用正确的“气息”才是关键。在我长期从事笙的学习,讨论,研究至今,我发现“气息”的正确运用并不难。在平日练笙时,若吹奏的是传统笙,那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放松自然挺直(上体僵硬会导致气息不能正确使用)两臂微张,笙向右倾斜15 度。“吹”奏时,将小腹用力向外膨胀并将其保持,同时将气息缓缓的吹出去;“吸”奏时,仍保持小腹形态,将气缓缓吸回,其感觉重如磐石。建议大家平时多多加强体育运动,特别是腹肌的练习,有助于吹奏时的气息运转。
(二)嘴形:笙不同与唢呐,管子,单簧管或是圆号等等要求规范嘴形,也不会因为嘴形而导致声音的变化,但是能否将气息集中的灌输和口内技巧轻松自然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演奏时,将嘴轻轻的“吻”在笙嘴上,嘴角稍稍后拉,做半微笑状态(此状态有助于在音乐需要时排放多余的气和吸收足够的气),切忌鼓起腮部。
(三)平吹:“平吹”是最常用的,但一般不会被重视。在练吹笙时,平吹至关重要,它是气息掌握的好方法。“平吹”不难,但重要在于换气的接口处和“吹吸”的力度掌握。接口处尽量做到不明显,“吹吸”的气息给予音的大小,要完整的控制,使其听起来一样。
(四)单吐:“单吐”是口内最基本的技巧。“吹”“吸”奏时发出“突”“哭”的音型。喜欢笙的朋友通常会误认为“打”“嘎”的音型。后者的发音效果不如前者颗粒性强,音效缺乏连贯性,力量不足,舌头在口内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双吐:“双吐”是表现速度的技巧。学会它,可以轻松自如的将急快的节奏演奏出来。“双吐”在“吹”“吸”奏中,将单吐的“突”“哭”连接起来。
(六)三吐:“三吐”的出现更富于弹跳性和轻快感。在“吹”“吸”奏中,它的音型是将单吐的音型有序的结合起来。
(七)花舌:“花舌”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打嘟噜。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由于基因的缘故,有些人不是天生就会打嘟噜,舌尖不能卷翘。但现实证明,有很多爱好笙的和爱好美声的朋友,在后天的努力下能够成功地做出来。“吹花舌要领”:将舌头放松状态顶放在上牙后方,通过吹出的气流冲击舌头的同时,将舌头稍稍向后方拉动。从而发出“得儿”的波浪音。“吸花舌要领”:将舌头自然放平,在气流吸进冲击舌头的同时,使舌面前部轻轻上顶,让舌头在吸回的气息中连续震动。在此,花舌频率的快慢就可分为“大花舌”和“小花舌”。“大花舌”频率较慢,“小花舌”频率较快。
(八)软花舌:“软花舌”也叫“碎吐”。将舌头稍稍自然上翘,经过“吹”“吸”气流时,快速发出“一额一额”的音型。
(九)呼舌:“呼舌”这一技巧相比较而言,在口内技巧中最累的。吹奏时,用鼻子进行正常的呼吸,喉部肌肉放松,舌头尽量像后收缩,应用舌根的力量,将舌头用力的推到口腔前部,以此种方式反复抽动,使笙发出很虚幻而柔美的声音。
(十)气颤音:“气颤音”是调和音乐的一种非常好的技巧。其方法:在正常“吹吸”情况下,运用腹部肌肉,一松一紧,使气流发生大小变化,音质产生颤动效果。
(十一)喉颤音:此颤音有别于“气颤音”,“气颤音”多用与雄伟,壮大之类的音乐中,“喉颤音”多用于柔美的音乐中。其方法,雷同于“气颤音”,只不过在此基础上,用喉部肌肉调节气息流动大小变化。
(十二)颤指:此技巧是由手指的高频率颤动而引发声音上的变化。一般多用于左手颤。方法:将小臂抬起,以小拇指作为支撑点,手面伸直平放在乐器的发音孔处,使小臂紧张颤抖手指不停的击打音孔而发出的声响。
(十三)打音:这种技法一般附加于吐音上。在演奏某一个音或在音乐中需要强调某一个音时,一般用此技巧。方法:演奏某个音时,其他无关此音的手指,以“音头“的形式,快速按下抬起,形成“打”的动作,使音具有爆炸感。
(十四)摸音:“摸音”通用于柔美、虚幻类的音乐中。在吹奏某一个音时,将与此音无关的手指,缓慢的按下抬起,形成“摸”的动作,使音从清楚渐如浑浊,又回到清楚。
(十五)滑音:“滑音”一般只限制在传统笙最高音的a1b1c1d2。
方法:首先长按住最高音d2,左手掌握的a1b1c1的三个音,从下到上,快速有序地运用食指演奏出来,就形成了滑音效果,这叫“上滑音”,相反的动作叫做“下滑音”。
(十六)顿气:此技巧多用于戏曲曲牌。在正常吹奏下,将气息有力的分成阶段,但仍保持气的流畅性。
通过练习,掌握这些技巧,吹奏独奏曲目基本不成问题。近几年,由于音乐的需要,许多演奏家都在不断开发“笙”可以吹奏的新技巧,但有一些技巧还尚未成熟,之所以没有被普及,原因在于我国笙流派多杂,笙本身的形制各异。我觉得,技巧固然重要,我们应该多加练习,但所有技巧都是为音乐而服务,千万不可以只注重技巧的演奏,而淡忘了音乐的存在。我们应将其技巧融于音乐之中,使音乐更赋予色彩。
综上所述,“笙”这个古老乐器的魅力是无穷的,只要现代人去求真、求实,继承下去,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就会发扬光大,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