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曾流行于中国的戏曲累计300 多种。中国戏曲艺术汲取远古时代歌舞、巫舞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女乐和俳优表演营养,孕育于两汉时期,萌芽于隋唐参军戏和歌舞戏,在北宋时期逐渐成熟完善,最终在明末清初繁荣兴盛,有着上百年历史和文化积淀。戏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美学样貌、鲜明的民族色彩、丰富的情感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情”为主线,对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进行全新演绎。影片由张险峰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和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影片重塑古典粤剧,用当代电影特效诉说古典传奇故事,征服新生代观众。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最受欢迎影片奖。影片以较高的美学层次,创新了戏曲与传统文化的表达,在戏曲与电影、文戏与武戏、西方特技与东方审美之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戏曲表演程式化、虚拟化、舞蹈化表达与电影写实风格的矛盾长期存在,早期戏曲电影舞台痕迹明显,电影语言往往依附于戏曲语言,戏曲电影也只是舞台表演的简单转化,甚至削弱了戏曲本身的内涵和韵味儿。《白蛇传·情》在舞台戏曲的基础上展开大胆探索,将气势恢宏的特效与细腻的戏曲表现相融合,将传统戏曲文化符号与电影语言的实现统一表达。
在画面风格上,融入宋代美学上所追求的简约、留白及气韵,保留传统戏曲精髓以及东方美学意境,完美呈现“仙山盗草”“水漫金山”等宏大场面和经典桥段。相较于舞台演出中通过水袖表现巨浪滔天的写意化表达不同,电影版的水漫金山借助蒙太奇手法,同时融合演员的水袖表演,将巨浪滔天的震撼场景“真实”再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审美,营造了超凡的艺术效果。
在动作设计上,电影针对戏曲语言符号特点大胆创新,将电影与戏曲有机结合,创造性的舞美设计达到“以实带虚”的结合。在保留戏曲舞台上演员的身段和舞美技巧的同时,融入电影“真刀真枪”的武打特效,尤其是“盗草”和“水斗”两场戏充分发挥主演的戏曲武打功底,突出影片武打场面的流畅感、优美感和真实感。
在空间架构上,影片为了实现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聘请国内外优质特效制作团队,超九成镜头使用特效画面,仅“水漫金山”的特效场景就长达6分钟。影片画面既有实景,也有特效镜头,化虚为实让观众沉浸其中,实现了与传统戏曲美学中的时空观的深度融合。
影片取材于经典粤剧《白蛇传》,将传统故事重新演绎并赋予时代内涵和价值。《白蛇传·情》在原故事上提炼出“情”的核心元素,以“情”为主线穿联系许仙与娘子的夫妻情、白蛇与青蛇的姐妹情,通过“钟情”“惊情”“求情”“伤情”“续情”构架整体故事,层层递进升华对主题的诠释。
简化情节和人物设置突出“情真”的主题。《白蛇传•情》开头在西湖初遇后,以蒙太奇手法直接过度到洞房花烛和琴瑟和谐的婚姻生活,加快影片节奏适应了现代审美。盗草删去了南极仙翁的角色设置,白蛇直接从仙童手里取得灵芝。结尾也没有再现雷峰塔镇压白素贞的传统场景,而是在断桥重逢后以旁白方式直接展示了白素贞被困雷峰塔的场景。
重构故事框架凸显“情纯”的内涵。影片开篇即交代了许仙于千年之前以莲花解救身陷囹圄的白蛇,白蛇心念感恩,与许仙结下姻缘的纯情前盟。并通过白素贞之口道出“有情有爱有家”的内心期许,将“情”“爱”和“家”层层递进,点明有情才是白蛇心目中的人间至美。相较于传统白蛇戏的故事情节,改编后的影片更加凸显了“情”的纯洁,使故事更加符合“发展——高潮——结尾”的电影脉络,让故事性得以从传统中重唱腔和艺术表演的戏剧中释放出来,集中强化追求爱情的人性之美使之契合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引发年轻人共鸣,获得市场和艺术双重肯定。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将古老故事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提升故事内涵。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传统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与舞剧、歌剧相结合进行二度创作,演绎二人由“死”到“生”的凄美爱情。从传统中找到的现代感,使古老故事焕发新的魅力。表演形式上汲取川剧的帮腔特点,让情感传递和氛围塑造,有悲而不伤的感觉。故事结尾处理简洁动人,祝英台披着婚服,心怀向往地与梁山伯化茧成蝶,这种反向处理让破灭的美好重生,观众的心理也得到慰藉,两把富有象征意味的折扇升起,对化蝶而飞进行了意象化的处理。
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为中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借鉴,丰富了戏曲文学的内容,从《哈姆雷特》到《王子复仇记》不论是滇剧、黄梅戏还是越剧都有改编,依据瑞士剧作家迪仑马特的《贵妇还乡》创作的黄梅戏,获得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传统戏曲和当代文学联姻,探索新时期戏曲创新思路,越剧先后改编了《步步惊心》《韦小宝》《甄嬛传》等经典作品,赢得了现代观众的认可。越剧《甄嬛》分上下两本,上本从原著中选取“入宫册封”“失子出宫”“重逢回宫”等5 个精华情节,着墨于美好的爱情和友情,下本围绕甄嬛与清河王的私情泄露、与皇帝的爱恨纠葛、与华贵妃恩怨了结等展开,人物之间互相交织缠绕,角色形象更加复杂,情感更加浓烈,情节更加集中。全剧以“大古代”为时代背景,舞台美术和服装造型都充分发挥越剧的诗情画意,同时兼具皇家的凝重大气和华彩绚丽,同时发挥戏曲特长,削弱原著中的宫斗部分,而把重点放在“情”上,叙事节奏明快线索清晰。
发挥戏曲自身特长,创编新时代优秀剧目。越剧近年来创编复排了《柳永》《双飞翼》《貂蝉》《桃花扇》等,豫剧根植于广阔的中原大地,一方面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传承优秀传统剧目,成立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复排《白蛇传》《梵王宫》《宇宙锋》《寻儿记》《玉簪记》《三拂袖》《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下山》等开拓了市场传承了经典;另一方面挖掘中原文化、传承中原精神,先后创作了“忠孝节义” 四部曲,通过《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四部大戏在忠孝节义的主题下完成了对中国人的人格培养和人性的丰富提升。同时,发挥豫剧善于现代戏、时代戏的表现手法,继承《朝阳沟》创作传统,先后创作《焦裕禄》《任长霞》《重渡沟》《红旗渠》《村官李天成》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剧目在中原大地乡间地头广为传唱。
戏曲艺术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十分重视弘扬传统美德,在伦理道德、品格修养方面都能给人以启迪、熏陶和浸润。《秦香莲》《探阴山》《下陈州》《赤桑镇》《打龙袍》《狸猫换太子》等众多反映包拯形象的作品被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等剧种排演传播,包拯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明大义清官形象才逐渐变得家喻户晓并得到升华,豫剧《七品芝麻官》中唐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清廉形象也是随着戏曲电影的传播而唱响全国。
中华民族纯朴、善良、忠厚、勤劳、贤慧、诚实的品格,以及女性勤劳善良、温柔贤淑、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的形象在戏曲中也多有反映。传统戏曲《白蛇传》《梁祝》《天仙配》《牡丹亭》《玉簪记》等歌颂了纯真、坚贞不渝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李兰芝勤劳、孝顺、善良、厚道、勤劳持家的形象与婆母刁蛮、无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风雪渔樵》中玉仙为激夫励志,做出泼水绝情,逼朱买臣写下休书,又将父亲遗银、玉镯以乡邻王安道名义转赠朱买臣,助其苦读故事成为了中国女性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代表;《西厢记》中红娘聪明、机智、爽朗、泼辣,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四郎探母》中萧太后的豁达大度,铁镜公主的一往情深,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塑造,歌颂和寄寓着崇高的道德思想,对当代观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戏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戏曲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中国英雄人物的形象杨家将、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杨子荣、李铁梅等,正是通过戏曲的传播才得到升华。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以闪回的艺术手法,大写意式的笔触,描述了少年英雄刘胡兰从天真稚爱的小姑娘成长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的闪光历程。京剧《红灯记》歌颂了李玉和一家祖孙三代面对敌人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壮丽画卷。
高校充分利用平台资源,通过选修课或者鉴赏课的形式弘扬戏曲文化,以贴近青年的审美情趣拓展高校美育教育途径。在以慕课为代表的新教学形态,借助公开课平台东南大学王廷信的《戏曲史话》和赵天为的《传情绝调<牡丹亭>》,西安交通大学焦垣生的《戏曲文化漫谈》,以及苏州大学周秦的《昆曲艺术》等被广大青年学生追捧。
借助地方戏曲优势,邀请专业艺术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或者专业艺术院团到校演出等形式传播戏曲。2014年5 月 “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再芬黄梅来到重庆大学城演出经典折子戏《天仙配》《荆钗记》《夫妻观灯》《戏牡丹》等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以及在校师生前来观看。
传统戏曲根植于我国古典文学素材,形象化的展现了中国文学作品的魅力,众多文学作品正是通过戏曲表现得到流传和继承。火烧连营的故事,经京剧千古风流的演绎,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由此创编的京剧《赤壁》故事凝练、唱词优美、唱腔动听,引人回味,故事截选铜雀兴兵、舌战群儒、结盟定计、泛舟借箭、备战借风、火烧赤壁六大经典历史故事,使整个故事更加"抓人"。此外,唱词更是精致、优美、藏韵、留香。“舌战群儒”七十多句唱顶针续麻,一气呵成;“泛舟借箭”诸葛亮、周瑜、曹操各表胸怀、同时开唱,饮毒酒时周瑜、小乔的对唱缠绵动人;诸葛亮“把酒祭江”的一段唱更是全剧点睛之笔,带来了悠远的意境。
传奇小说与戏曲结合塑造了双重经典。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著名杂剧《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该作品被京剧、昆曲、豫剧和越剧等众多剧种改变传播。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戏曲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传统戏曲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启了互动性传播。依托方寸手机屏幕之间的巨大力量,戏曲创作又重新打开了一扇门。但是当前戏曲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戏曲文化遗产需要有保护机制,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升戏曲文化的价值,为戏曲文化的繁荣创造条件。新时代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应积极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拓宽未来创新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