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自意大利克里斯托弗里制成世界上第一架钢琴以来,钢琴音乐在欧洲国家已经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涌现了无数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钢琴家们也用自己的热情及对音乐的感知力诠释着这些作品,欧洲钢琴音乐文化走向繁华并走向世界。19 世纪,钢琴音乐被带入我国,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但真正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研究仅有五十余年。抚今忆昔,回顾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并非对欧洲钢琴作品创作技艺、演奏技法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创作技法、风格气质、演奏形式等方面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吸纳了民族音乐题材,逐渐朝向本土化发展。当前,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已经渗透至公众生活中,成为丰富公众精神世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进一步促进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本土化、创新化及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剖析各个阶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特点,从中探寻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价值,继而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提供思路与方法。
在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内学者现已对中国钢琴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达成共识。
其一,1900 年至1949 年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初创时期。1915 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拉开历史序幕。该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容“西”于“中”思想及“复古袭今”创作主张为引领,奠定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基调,对后世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指明了方向。在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经过了艰难的探索,在创作与演奏上,也经历了由依赖西月——简单融合西乐思维——尝试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历程[1]。
其二,1949 年至1976 年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 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在开放音乐思想、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下,逐渐走入崭新的时期。在此时期,音乐工作者们不再局限于对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巧、演奏技法的简单研究或照搬照抄,而是在其中融入了更具有民族、时代特色的音乐元素。从创作层面来看,该阶段涌现的《春风竹笛》 《高山族组曲》等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作曲技法上与初创时期有了质的飞越,尤其是创作题材更加贴近民族风俗、生活状态,创作内容更加新颖与丰富,音乐风格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内敛、含蓄、包容与友善。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真正走向了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发展道路[2]。
其三,1977 年至今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及多元化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经历了转型升级的过程。文化转型便是社会转型的集中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引致了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此阶段作曲家及演奏家将自身视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以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推进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个性化发展。从横向层面来看,作曲家与演奏家已经不再满足于一味借鉴西方钢琴文化,而是深入思考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民歌、民谣、歌剧、小调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与创作及演奏相融合;从纵向来看,一些青年作曲家与演奏家敢于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勇于实现创造性叛逆,并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着新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活力及与时俱进的风貌。
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上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经历了由依赖——融合——个性化及多元化的转变;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以民族化、本土化为价值坚守,致力于将中国钢琴音乐塑造为中国文化呈现与传播载体。
不仅如此,作曲家及演奏家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中融入了自身对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的思考与感悟,使得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大放异彩。总结来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在中国钢琴音乐诞生之初,民族化及本土化便是作曲家、演奏家的初心与使命。我国第一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者赵元任主张“欲救今乐之失复古袭西当并进。”其中“复古”是指运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来创制具有中国意蕴的曲调;“袭西”则为创制具有中国意蕴的和声法,以此用更加具有感染力、更为系统的方式表达民族情感[3]。
赵元任的思想贯穿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历程的始终,时刻警醒音乐工作者切忌一味仿西、挪用,而是要创作独立自主的、蕴含民族精神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不仅有文化的浸润,也包含着民族化的渗透。西方钢琴音乐中不免会有西方价值观念、对待人及客观事物的思想与精神等。坚守民族化与本土化的文化价值导向,才能使中国钢琴音乐具备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无论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还是学习与表演,都应当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将自身视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民族化的“实践者”“开拓者”与“执行者”,才能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获得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力量。
意境是中国美学之传统,意境的创设、意向的选择以及意蕴的营造意境成为中国艺术的显著特点。西方艺术以物我分离为主,主客观相互独立乃至对立,使得其钢琴音乐狂放恣意,或是融入了创作者与演奏者的主观情绪、情感,或是以宏观历史事件与场景为题材制造出众生喧哗的音乐氛围。在听觉上带有宏伟壮观之感。而中国钢琴音乐,多以“贵和谐,尚中道”思想为引领,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取,创作内容的界定,还是曲式结构、节奏、旋律等都蕴含着和谐统一之美,曲中的意像与音乐的情感情绪、演奏者的诠释等达到契合,表现出作曲家与演奏家民族寻根的倾向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例如,丁德善的《序曲三首》借鉴了西方印象派表现形式,融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激发,创设了诗意盎然的钢琴语境,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4]。
不仅如此,中国钢琴音乐以“柔”“顺”“清净”著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整体表现出柔和但不柔弱的独特风格,节奏与旋律的变化中蕴含着情感与情绪的层级递进,无形之中使听众随着钢琴音乐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情感,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同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体现着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思想与精神,月、山、植物等常常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
委婉与内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人际交往传统。音乐作为文化交流、情感传递与思想宣传的载体,其具备交流与沟通的功能。中国钢琴音乐特有的含蓄内敛文化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以钢琴曲《思春》为例,与西方钢琴音乐肆意表达爱意不同,中国男女情感表达内隐含蓄,有着朦胧的美感,并常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蒹葭、白鹭、月、春等多为表现男女之情思的意像,借助对景物的描绘表达爱慕之情,也预示着这种爱意如星月般持续、永驻。《思春》便是一部以春、茉莉花为意像,呈现江南女子情窦初开之情、之景的钢琴曲。此部钢琴曲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由远及近的滚滚春雷,预示着春之到来,也隐含着少女春心萌动,声效与情感达成和谐统一,让人心驰神往,感受到春的温暖气息,也体会到少女含羞待放的爱情;第二部分为宁静的音乐小调,少女的矜持、害羞与爱意在柔和的旋律中流淌,随着与迂回的曲调,乐曲与少女的情思共同达到高潮;第三部分,曲调渐渐平静,少女的情感与情绪有所缓和,但少女爱情的后续发展如何,伴随着乐曲的结束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5]。每一位听众都能从这部钢琴曲中找到情感的寄托,或是年少时互相爱慕或羞于说出口的经历,或是仅在身边的眼前人,从爱情初现到长相厮守的当下,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便是含蓄内敛的魅力与独特的美感。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自诞生之日其便坚守着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导向,这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之所在。音乐工作者们为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民族化发展呕心沥血,开拓进取,不畏艰难,创作出具有中国意蕴的钢琴音乐作品,并在其中融入个性化元素,从不同层面、维度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贵和谐,尚中道”“尊重生命,崇敬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与理念追求。未来,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工作者们还应当积极思考如何以中国钢琴音乐为媒介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如何以中国钢琴音乐载体反映时代风貌,集成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