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宏
汉服,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样式的总称。以目前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汉服形式来看,只要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符号特点的服饰,包含着结合了现代服饰材料样式的服装都可以归纳到汉服的目类下。
汉服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汉服热”所引领的汉服文化可以认为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借助网络等大众社交媒体兴起的一种新兴文化。汉服文化强调“穿汉服、行汉礼”,通过穿带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服饰,带动大众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视与发展。
汉服文化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受众较小,属于亚文化。但随着二十一世纪新媒体的爆发式发展,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消费文化时代来临。汉服所具有的形式美,以及中国在国际外部地位的改变,使中国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汉服的受众由小众走向大众,由边缘逐渐靠近主流。2021 年河南春晚上的一档唐装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播出后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突然爆红,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赞扬。此前从未有一档在非主流卫视播出的舞蹈类节目得到如此关注。这说明大众对中华传统美的审美意识已被唤起。
卡特林·古特在《艺术介入空间》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中包含以下几个标签:公共空间或公共场所、公共与公众的意涵希腊的公众性、真实、公共领域等。他认为公共艺术不只是单纯地将作品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继而完成全部意义。几个世纪以来,大型史诗级叙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都会空间里的艺术作品放置与十六世纪米开朗基罗所设计的首都广场没有本质改变。“当我们仍能分辨其语汇,却无聊的沿用这样的叙述特征,当唤醒回忆与追思变成了只是用来区隔都会中不同地标的平凡方式,而不再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候,方法已经成了目的本身。”在她看来这代表一种“思想贫瘠的运动”1。在当代公共艺术中,人与人的交流已经由物质空间转为非物质空间。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提出了“扩大艺术”概念和“社会雕塑的构想”。认为艺术品不再只被视为物或某种风格的再现,而将社会环境作为文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从而有了行动力、自省力和冲击性。艺术与日常的边界越加模糊暧昧,艺术不再是精英阶层把玩的精致物件,而是深入到大众,渗入到公众生活,艺术成为与生命共存的某种精神的实现。
目前汉服的传播推广主要在新媒体的应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70 年代就敏锐地觉察到知识对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先进的知识会对人、社会、科技、生存状态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现代科学的进展仰赖于“语言”,特别是电脑技术的产生与应用。这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的方式与研究功能。电脑技术将无法编程的技术淘汰从而掌握了主导话语权,电脑霸权就此产生。其次,电脑霸权催生出特殊的信息传递逻辑,信息以一种彻底外化的、符号化的方式入侵并改变大众获取信息途径。最后,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科学发展的更新迭代速度远高于社会的实际发展。如今的新媒体发展也几乎印证利奥塔对“电脑霸权”的预想。
在汉服文化受众群体发展初期在QQ 群、贴吧等小范围公共网络进行,属于小众文化。随着移动终端产品的功能拓展,微博、短视频等互联网媒体兴起,传统的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的话语权进一步被建立在基于满足个体化信息需求的新媒体所取代。随后汉服文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在微博搜索“汉服”词条显示在此话题下有10.9 万次发帖、阅读量高达34.5 亿次。汉服文化由边缘亚文化逐渐靠向文化主流。
由于新媒体的特殊属性,汉服文化的主要影响受众对应的是善于网络社交的年轻群体,他们对汉服文化有着不同于前辈的认识和发展设想。汉服的消费方式依赖新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消费方式培养出来的消费者习惯于线上短平快的交易体验,所以汉服的交易也多在购物网站、APP、微信等进行。
汉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极具符号化的服饰特征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汉服的形制特点能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信息从而被大众辨识出来。同时,汉服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吸取了其他亚文化的新鲜血液,例如,动漫二次元文化的发展路径。比如在保留主要服饰特点的情况下,对传统服饰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改造,使其更具有流行性;进行类似漫展的集会展示和交流,并将图文信息编辑上传网络进行信息的再交流与传播。汉服文化有别于其他的伴随互联网媒体而生的新兴文化,它保有了对新鲜血液的吸收却没有破坏传统文化的秩序之美,这应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它兼容并包的独特魅力吧。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载体。中华文明的符号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对汉服文化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中国历史悠长,朝代更迭繁多。每朝每代都会因为时代发展、地域特色与文化而衍生富有特色的服饰形制。几千年的审美习惯于文化的不断交融使得现代人对具有古典美感的物质形式没有审美隔阂。比如,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有的文艺作品类型,甚至催生出“江湖”这个概念。所以,汉服文化中带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无障碍的交流内容。
汉服热的传播基础是影视大众文化。在没有个人化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的移动终端普及之前,电视电影院承担了大众娱乐文化的主要任务。影视作品中的古装形象对大众接受汉服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剧中造型师富有创造力的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造培养着大众的审美喜好和对汉服文化的接受度。
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凡蒂莫认为西方的大众文化制造出了“体验”本身的“普通美学化”。动漫文化的发展方式给汉服的传播展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动漫二次元文化兴起于日本,伴随着消费文化的来临,艺术作品的“光晕”消失了,艺术的独特性消亡。没有原版,复制成为艺术品的特征。艺术审美不局限于精英阶层,其群体下沉,大众文化产品呈现出一种快流行的、短暂的、便于理解的、轻松愉悦的特点,娱乐化倾向愈加明显。动漫产业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迅速,衍生出了“漫展”类似的线下体验和互动交流方式场景。汉服爱好者们也随着队伍的壮大,同样开始线下的展示和聚会。这种现在交互的体验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带动举办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利益。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官方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
汉服文化是重新认识发掘历史的一个起点或者渠道,依托有型的物质遗产逐渐扩大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从而确立文化自信。产生这种觉醒的文化共识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在于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年轻人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确立的西方文化主导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与质疑,这种质疑通过网络的发展将其聚合形成力量,同时确立新的,更符合中国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外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这些变化促使中国的年轻人产生对中国文明的再认识,再发掘。
汉服文化的推广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传播内容与形式单一,传播对象有限,传播者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能力较弱。汉服文化的审美群体还停留在“视觉经验”的审美体验上。但随着政府文化宣传相关部门的介入,汉服文化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成为新的中国文化标识。
注释
1 [法]卡特林·古特 著.姚孟吟 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