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凤 后军 严志明 凤麟飞 王年琴 许珊 胡蓉
口臭是指呼吸时从口腔散发出让人不愉快气体的症状。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患病率在19%~43%不等[1]。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口臭患者的心理状况较非口臭人群差,在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心理苦恼等几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4]。厌氧菌和厌氧环境是产生口臭的最主要原因[5]。口内入路手术术后,口腔黏膜完整性破坏、自洁功能降低等会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从而导致厌氧菌滋生[6]。蒋顺仙等[7]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联合局部氧疗应用于厌氧菌感染的伤口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将局部吹氧疗法应用于口内入路手术术后的病人,以提高口腔氧浓度,减轻患者口臭程度,缓解患者心理痛苦,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 月于我科行口内入路手术术后的患者140例,满足以下条件:①年龄≥18 岁;②意识清楚、无精神疾病,且知情同意、配合良好;③无吸烟饮酒史或已戒除烟酒≥30 d;④术后住院日≥7 d。排除标准:①一个月内服用抗生素者;②患有糖尿病、肾病、咽喉炎、慢性鼻炎或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疾病、贫血、慢性肝病、习惯性便秘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8]。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口腔外科常规护理,包括:①按护理级别观察病情、用药护理、心理护理。②基础护理如术后第一天晨开始,每日8∶00、16∶00 予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2 次,复方氯己定漱口液含漱4~5 次/d。③专科护理如口腔癌及颌骨骨折术前、术后护理及吞咽、张口锻炼;鼻饲患者给予鼻饲护理,经口进食者指导温凉流质饮食、餐后漱口。④健康教育:口腔癌及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预后及后续治疗、复诊相关知识宣教等。实验组:除对照组常规护理外,给予口内局部吹氧。责任护士于患者晨、晚间口腔护理后,将临床无菌氧疗装置外接吸氧管,吸氧管一端置于患者口腔内部,管口对应口内手术区或切口。为排除相关影响,在口腔内形成明显的高氧环境,氧流量调至6L/min[9],局部吹氧30 min,一天2 次,持续7d,其中氧气未予湿化处理。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及用氧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晨未接受口腔护理前及术后第3 d、第5 d、第7 d晚间实施口腔护理前调查口臭程度,并于术后第7 d调查患者近一周内因主观感知的口臭给自身带来的痛苦程度的得分情况。
3.1口臭感官分析法(organoleptic test,OT)是基于检查者对口臭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的测试,被认为是口臭诊断的金标准[10]。检查者是由病房经过培训、无吸烟饮酒史且无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疾病的2 名健康护士同时进行,2 名护士均经过前后2次检测,口臭得分为4 次检测的平均值取整数。检测方式:患者口含直径1 cm,长约20 cm 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对检查者轻轻吹气,检查者于塑料吸管另一端距鼻前5 cm 处闻味并评分。其评分标准采用Rosenberg 推荐的方法(0=无臭;1=可疑口臭;2=轻微但明确的口臭;3=中度口臭;4=重度口臭,但可以忍受;5=恶臭,无法忍受),分值≥2 诊断为口臭[11]。检查前均给予患者相关知识指导,内容包括:①受试前一天不进食大蒜、洋葱以及辛辣食物;②受试前2 小时,不使用口气清洗剂及漱口液。
3.2患者痛苦程度评分法
借鉴Pryzgoda 的心理痛苦评分法[12],并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13],由患者本人根据术后一周内主观认知的口臭给其造成的心理痛苦感受,在0~10 分的模拟标尺上指出能代表其痛苦程度的一点,数字越大表示痛苦程度越重。(1 分表示根本未因此事感到痛苦,10 表示所能想到最痛苦的事)。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 口臭得分情况及术后第7 d 口臭痛苦程度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术后第1、3、5、7d 两组患者口臭情况(OT)比较
表3 术后第7d 两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比较
口臭作为一种特殊症状,是由口腔内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所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的代谢产物产生,包括氨、甲硫醇、硫化氢等异味气体[14]。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病因学将口臭分为生理性、口源性、气道性、血源性、消化道源性口臭以及主观性口臭[15],其中80%~90%的口臭起源于口腔,即为口源性口臭,非口源性的因素大约占10%~20%[8]。近年来针对口臭患者的干预及心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表2 可见,两组患者术后第1 天口臭得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臭发生率均在41%左右,与张靖等[1]研究一致,但高于沈业武等[16]针对合肥某高校大学生口臭发病情况为28%~29.5%的调查。对照组患者的口臭发生率及得分情况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术后第1d 至第7d 口臭发生率分别为41.4%、52.8%、48.6%、37.1%。由于口内手术损伤口腔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口腔内部的生理环境改变,引起口腔内致病菌迅速增殖[6]。术后,创伤部位的沉积物、消化液的滞留、组织的脱落物及坏死细胞、食物残渣及分泌物等均会加重口腔内卫生负担。同时,由于术后颌面部功能受损、咬合及吞咽功能障碍,胃管的置入及唾液的减少,使口腔自洁功能改变,牙齿的菌斑附着难以清除,更一步加重口腔卫生差,从而加重口臭程度[17]。术后3~7 d,随着口腔黏膜的修复,切口渗出的减少,疼痛肿胀的减轻,吞咽功能的恢复以及患者术后紧张情绪的缓解、依从性的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口腔护理的规律执行等,患者口腔清洁程度逐渐改善,口臭发生率及口臭程度均逐渐减低。研究中,个别患者因口内切口发生感染,口腔恶臭,经积极引流冲洗、外科换药,口臭评分也逐渐减低。
同时,由表2 可见,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 口臭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0.0%、35.7%、31.4%、18.6%,且术后3 d~7 d 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局部氧疗的作用密不可分。口内手术可导致口腔微生态的失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引发口腔致病菌过渡滋生,如厌氧菌、链球菌等[6]。有研究认为革兰阳性、阴性厌氧菌均与口臭紧密相连,是引起口臭的主要致病菌[18]。采取6l/min 局部吹氧疗法,每次30min,2 次/1d,持续7 d,可在口内创面形成高氧环境,大大提高口腔内氧浓度,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与繁殖[19],从而降低了口臭程度。同时,氧气如同广谱抗生素,可通过增强细胞蛋白质的杀菌作用,从而抑制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生长,降低感染的发生率[20]。程美华等[21]将高压氧应用于耳廓外伤,即通过在耳廓创面形成高氧环境,充分利用氧气增强细胞代谢并抑制厌氧菌生长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了患者愈合天数及感染的发生率。此外,我们还发现,实验组中多数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伤口愈合情况也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无一例患者主诉不适且未见氧疗并发症,这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22]。
由表3 可见,实验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口臭患者常表现得十分紧张,经常避免与人正面交流,能自我感知口臭的患者表现为过分关注诊疗人员及同病室其他人员的表情和言语。其他人的一些诸如转头、掩鼻或退步等行为都会让患者联想到是因为自身口臭引起。个别口腔恶臭的患者抑郁、食欲差,甚至选择沉默,不与别人交流,可见口臭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同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Dudzik、杨雯洁等[2-4]研究一致。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大部分呈轻度口臭状态,其社交回避现象明显轻于对照。
综上所述,口臭在口内入路手术后患者中普遍发生,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痛苦。口内局部吹氧疗法能有效抑制口内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减轻术后患者的口臭情况,从而缓解患者因口臭引起的痛苦、抑郁心理,促进患者的术后社交,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口内局部吹氧疗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临床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