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陈 刚
(1.鞍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鲁迅美术学院 传媒动画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东北三省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是中国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区域,其中辽宁的大中型企业分布最多.辽宁工业文化伴随工业化的进程衍生、积淀和升华,凝聚成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尽管辽宁老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滞后,但是,辽宁老工业文化的蓬勃兴起不容忽视,其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内生的积极因素传递出工业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日益彰显出重要的价值.
开发研究辽宁老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既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需要.
辽宁工业以鞍山和本溪的钢铁、沈阳的铸造和化工、抚顺和阜新的煤炭石油、盘锦的炼油、大连的造船以及丹东的装备制造等为特色,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点,使辽宁工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特殊性.2017年至2020年间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辽宁省累计有11处工业遗产获得认定,包括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本溪湖煤铁公司、沈阳铸造厂、国营庆阳化工厂、抚顺西露天矿等,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省.此外,本溪湖工业遗产群、鞍山炼铁厂早期建筑等7处工业遗产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抚顺龙凤矿竖井、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等工业遗存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辽宁由老旧厂房和旧机器改造重建的建筑景观日益增多,如沈阳1905文创园,保留了沈阳重工厂70年前老厂房的主体框架,将之建成上万平方米的国际化艺术生活聚集地,如图1(图片来源:网络);大连15库,利用号称“东亚第一库”的港口仓库,建成集城市休闲、文化艺术、展览展会、时尚消费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区;调兵山市,以20多台火车头为主体,建成蒸汽机车博览园,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还有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抚顺西露天矿、沈阳铁路机车博物馆,以及遵循“修旧如旧”理念建成的鞍钢集团博物馆(图2)等,这些工业遗产都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
图1 沈阳1905文创园外观 图2 鞍钢集团博物馆
辽宁工业遗产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工业博物馆模式和授牌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模式,这类模式通过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直观展示新中国工业的苦难艰辛和科技发展进程等,其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但其投资成本也是巨大的,比如博物馆模式;另一类是利用工业旧址改造再造的循环利用模式,对工业遗址进行整合、再生以及少量复原,或利用工业建筑框架再造居住、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市民消费等场所,成为咖啡厅、酒吧、餐厅、画廊、发廊等满足基本商业经营和旅游目的的聚集地.这类模式由于重在考虑商业经营而对工业遗产保留甚少,再造建筑不仅丧失了老建筑的外部工业特征,而且工业遗产中诸如工业设备、工业部件等原始面貌保留甚少,从而削弱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尽管辽宁省在工业遗产保护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大部分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方式相对“孤立”存在,缺少整体性和园区性,不能与城市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二是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升级调整,一些“城市工厂”遗址未得到妥善处理,成为无人管理的城市“废墟”,占用城市空间,影响城市环境;三是开发的项目单一化,追求商业化、区域模式化,文化艺术景点投入少,轻视工业遗产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外延.
目前,辽宁一些城市仍有大片“闲置”工业空地以及一些隐蔽在新建楼群里的“城市工厂”,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极不协调.对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要超越以往,要结合城市环境建设综合考虑、协调发展,如在工业旧址上对工业遗存作艺术修复、保护,建设公共休闲空间,增建、改建、打造工业遗址园林景观.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工业遗存物品,把那些具有特殊历史记忆和审美价值的工业物品,打造成美化环境的景观装置,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笔者曾经帮助鞍山市一家民办钢厂进行厂区外部环境改造,利用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时废弃的旧设备、旧零件做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装置和雕塑,并与休闲健身器械巧妙嵌合在水岸交融的景观中,钢铁与水,一“硬”一“软”互为衬托、相互依存而独具特色,不仅美化了生产生活环境,也为企业职工和周边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发保护工业遗址能有效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使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相呼应.关于工业遗产的利用,国际上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供参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鲁尔区,保留了二战后倒闭荒芜的煤矿和钢铁厂,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全新的配以大片绿地和湖泊的科技公园和文化乐园.园中利用工业建筑建成独特的展览馆、音乐厅、大型购物中心、游乐场以及酒吧、咖啡馆、美食街,从而使丰厚的工业遗产被人们永世铭记.鲁尔区以文化带动变革,以变革提升文化,增加了旅游观赏性,从而使城市文化旅游市场在竞争中获得无法比拟的有利地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优势[1].德国鲁尔区的工业设施都被改造成别出心裁的景点,如由集装箱改造的限时游泳池(图3)、由著名高炉改造的观景台和观景长廊(图4).
图3 鲁尔工业区的集装箱游泳池 图4 鲁尔工业区观景高炉
辽宁工业丰富、多元,无论从工业历史的发展还是从文化比较来看,都具有极强的工业个性和文化色彩,独特且不可复制.因此,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要与城市环境建设发展整体相协调,还要从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两方面统筹规划,打造环境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利用工业遗址改建新空间,既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还能影响市民的社会实践与日常行为,使市民在生活常态中感受城市的文明和历史,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此外,建立大批文化艺术景点,可以促进城市在营造文化艺术氛围中获得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在城市工业遗址上建产业园区或艺术园区,不能简单泛用建筑遗址,要规划和保留工业的“时代产物”,如厂房、机械设备、工业配件、工业制品等,在满足商业、观赏、旅游用途之余,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工业元素还能向市民传递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展示人类工业的发展足迹,强化市民原有的城市记忆.工业遗产保护应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和谐境界[2],工业遗产的壮厚和精巧、内涵和外延才能更完整地体现.从民生角度看,将工业遗址改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还可以盘活周边社区,提升房地产价值,带动旅游、餐饮、艺术、休闲购物等消费.
辽宁在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骨干企业的扩容,试制和生产出上万种类的产品,因而,辽宁工业遗产无论外观内涵都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精神特质,能满足艺术最基本的形象和构成形式要求.尤其代表辽宁工业的“钢铁”特征,在新中国工业发展中成为国家、民族、主体认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象征性形象.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更是广大钢铁工人在新中国发展钢铁事业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钢铁工业特色的、为钢铁工人所认可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行业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能以艺术特有的手段把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3].
以物化手段表现辽宁工业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各种造型艺术形式构建工业文化形象,表现工业生产建设时期的人物与事物构成的感人事件,反映工业生产和工厂生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种物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非使用价值,已远非钢铁成品和人物形象,而是一种升华的钢铁范式.如建国17年(1949—1966)间的工业题材绘画,凡是与鞍钢有关的人物、事物和景物,都是画家创作形象时不能回避的主题和表现对象,而一旦生成确立了钢铁形象,也就成了代言新中国钢铁基地的一个范式[4].
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同科技互相成全、美美与共.艺术在表现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同时,对工业革命和现代世界给予赞同,反之,工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艺术家想象力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当代中国,新兴产业的出现以及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使得钢铁主流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钢铁题材艺术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类题材既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又能引起观者的兴趣和共鸣.如图5的建国初期工业题材绘画、图6的当代工业题材绘画.
图5 卢沉的机车大夫 图6 崔全顺的鞍钢记忆
文化衍生品是指依托文化产品本体所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通过物化手段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老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属于文化衍生品范畴,是将工业人物与事物凝聚的工业精神浓缩为艺术符号,通过艺术创造将其转化为以实物呈现的艺术作品形式.研究开发的目的着眼于利用工业现象与工业产品的象征意义、人文精神、美学特征来反映工业精神,牢记工业历史,其背后折射的是现代人的社会记忆和文化“怀旧”心态.
在工业时代的转折时期,以“怀旧”的策略触摸当下大众的文化心理,由此还可以催生一种消费文化,最终推进辽宁经济的有效增长.拉什顿(Rushton)在《文化经济学的视角:文化多样性和艺术的公共资助》中谈到,诸如文化遗产、博物馆之类的公共文化产品,存在一种“外溢效果”,影响其他经济单位的效益或成本,如提供就业机会、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周边房产价格、促进招商引资,所有这一切给所在地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增加政府税收.这些都为政府介入艺术品开发,担当起将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传达给公众、促进艺术创作、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提供了理由[5].
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工业题材绘画作品、工业废旧材料装置作品、工业题材雕塑、旅游产品、生活饰品和工业陶瓷等,从时间、空间、结构、开放性四个维度诠释工业与艺术的融合之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的开发是对工业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艺术家对现代工业建设、工人形象的赞扬,其中题材本身带有的时代感,因其强烈的现实性往往承载着某一时期的印记与想象.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能满足现代人逐步提高的审美消费需求,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元特点,是城市文化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对艺术创作而言,工业不仅解决了人类生存生活方式,也为艺术家表现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境、生活百态的内心体验提供了物质手段和精神源泉,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有关“人”的表现和“物”的切入,那种坚强、有力、厚重的视觉符号和审美特征能触摸当下大众的文化心理,从而使大众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尽管艺术的表现方式日臻多样化,但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联结,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关系,工业现象与工业精神始终是艺术家创作自觉性和使命感的鞭策动力[6].
一件经历了时间洗礼的工业遗存物品,只会保留岁月的痕迹和人的记忆,而在创作者手中则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成为具有物质载体的精神产品.辽宁老工业遗产的丰富资源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素材,带有工业色彩的艺术创意,小到生活饰品、工艺摆件,大到环境陈设、建筑设施辅助等在现代化城市中广为多见,滋养愉悦着大众的身心.如:由废旧钢材改造的装饰壁画(图7)、装饰雕塑(图8),废弃工业零件再造的装饰玩具(图9)(图片来源:基金项目课题组).
图7 装饰壁画
图8 装饰雕塑 图9 装饰玩具
以往辽宁一些城市和企业,对工业遗存“废铜烂铁”的常规做法是变卖或回炉冶炼,从而彻底丧失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艺术潜质,成为不可弥补的遗憾.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废铜烂铁”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利用废旧钢铁的自然形态和朴素质感,创造出具有特殊结构和特定内涵的艺术新形象,展现了师生全员参与环保治理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如通过造型艺术设计和金属打造工艺,把废旧零部件和废钢材组装成一件件自带工业痕迹和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这些变废为宝的作品,不仅带给人们惊艳的视觉享受,也颠覆了人们对“废铜烂铁”的认知,传递了节约资源、再生利用的新发展理念.有些作品被推广到市场后备受青睐,显示出有效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巨大潜力.由工业废料设计制作的手工金属饰品如图10,工业旅游饰品如图11.
图10 手工金属饰品 图11 工业题材文创饰品
工业文明是历史上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近百年来最直接地影响了辽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大众生活.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开发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艺术内涵,增加艺术附加值,把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结合起来,也在于激发艺术家和广大民众铭记新中国工业时代的艰辛历程和爱国奋斗的奉献精神.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不仅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而且产生广泛的外在收益和社会效应,成为当代艺术经济和文化产业独具特色的“引擎”.
以往无论在艺术市场,还是在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小商品市场,带有工业符号痕迹的作品凤毛麟角.以辽宁老工业“钢铁”文化内涵衍生的各种创意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开发,既能满足商品的实用功能,又能满足现代人的感性需要,以容纳工业精神、工业原料的时空体现,冲击大众视野,走入大众消费市场,在实用与艺术两者之间打开了创新的渠道,实现了以艺术普及大众审美、以产品带动消费、催生市场新经济软实力的作用.
辽宁老工业文化元素衍生品的开发研究,虽然只是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小“点”,实际上却隐含着无数个人与社会发展构架的“面”.一方面它进一步丰富了辽宁工业遗产的保护方式,另一方面工业衍生品凝聚着中国工业精神,具有感召和导向作用,能激发市民的精神向往.正是这种工业精神使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工业精神就是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现代科技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艺术之于生活显然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艺术化理念越来越为现代人所接受.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资源和生存资源,发挥艺术对人的心灵感动净化作用,不仅能提升人的感性品质和感性素质,还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提升感受幸福生活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