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的改编路径研究

2021-09-10 07:22舒莹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改编道德与法治

摘 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利用多种途径落实德育价值理念。笔者试从改编设问、改编形式、改编内容着手,探索教材栏目的改编路径,使教材栏目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使教材成为“活的”、学生能与之对话的蓝本,使教材“因生制宜”,从而落实德育价值理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改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04-02

引 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善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十分重要。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处于形式预演阶段,能够根据预设验证科学地解决问题[1]。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大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与教师课堂教学一贯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无联系,也与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无论原因如何,这一现象都不容乐观。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应主动认识到学生在发现问题能力方面的欠缺。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的问题设置具有可改编性,这为教师依据具体情境改编设问提供了有利条件[2]。笔者通过整理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的设问大多为开放型设问,少数闭合型设问后面也会安排一个开放型设问,这样的设问形式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在教学时教师发现,教材栏目中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即使它们都服务于同一节课的主题,但更多的是针对各个分散的小知识点,问题情境设置之间也不十分连贯。教师若不予改编而加以运用,可能会导致课堂节奏散乱,不利于学生深入领悟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教材栏目的设问进行改编。

一、改编设问

第一,选择一个核心问题,再对其进行层层深入。一直以来,一例到底都是评价优质课的标准之一,在教学设计上围绕一个案例进行层层设问,启发学生,通过学生探索出的答案来逐一展现课堂重难点。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又通过问题设计将看似独立的知识点以逻辑性和情境性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国家权力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时,就可以采取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发问的方式:“国家政权组织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那么,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能否达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保障人民哪些方面的权利?只由一个权力机关保障人民的诸多权利可行吗?如果不可行,假若你是国家制度的规划者,你会怎么办?多加一个行政机关够不够?再加一个审判机关呢?再加上检查、监察够了吗?那如果这些机关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不保障人民的权利怎么办?”教师由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问题层层发问,由此引导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的四个互相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选择多个问题,通过情境整合加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择取部分问题,打破问题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其融入一个案例,通过情境整合达到加强问题之间关联性的目的。

第三,选取关键问题的核心词,让学生重组问题。这一方法类似语文练习中的选词造句,可以在复习课时运用。例如,在复习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出“是什么”“创新引擎”“万众创新”“怎么办”“创新”“意义”等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利用这些关键词重组思维导图。这一方法也适用于七年级课堂教学,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处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思维活跃且感性,善于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思维的火花[3]。

二、改编形式

第一,改编形式,由静到动。教师可以将静止的问题改编成课本剧,笔者曾经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16页“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几个路人避之唯恐不及,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设问改编成课本剧,剧情设定为:“一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倒在地上的老爷爷,这时天使出现,极力劝说他将老人扶起。同时魔鬼降临人间,奋力阻止他扶起老人……事后老爷爷接受了本地记者的采访……”教师让学生选定角色并让学生自己写下角色的台词,随之进行表演。笔者发现,无论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观察表演的学生,都对当堂课题“冷漠与关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将关切身边的人作为自己的行动要求。这就说明,教师可以将静止的设问改编为活动,将德育目标更好地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可以将值得讨论的问题组织成一场辩论赛,或对设问进行延展,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还可以依据教材问题创设情境,组织模拟法庭或者模拟联合国等创造性活动。由静到动的改编,目的是贯彻活动育人的核心素养理念,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理解、运用、升华知识。

第二,改编形式,由静到沉静。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可以总结为“广而泛”,但“广而泛”不意味着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可以只提皮毛,不讲深度。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设问材料与时政热点相结合,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时评小论文。例如,八年级上册教材第31页“拓展空间”栏目的问题:“‘7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教师可以增加一段最近与之有关的网购新闻,丰富材料,并布置题为“阅读以上材料,请你参考‘遵守规则这一框内容,确定观点,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时评小论文”。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编者设问的目的后,将教材的设问由静止的问题改编为沉静的思考,可以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促使学生多角度、理性地思考问题。

三、改编内容

第一,用替换的方法改编内容。当前,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用视频、音乐、动画替代教材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观看后回答问题的教学手段,这种改编内容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改编后的效果往往较理想。教师可以用同类型的更新、更贴近学生的材料替换教材中的某些材料,毕竟教材中的材料要考虑长远性和各地区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只要不偏离教材设问材料的主旨,教师可以适当更新素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素材应源于权威媒介,保证素材的客观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对素材的内容予以取舍,除非特别需要,否则应多选取具有正能量的、无争议性的素材作为替代材料。

第二,利用智慧课堂进行精准改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智慧课堂依靠云数据和大平台,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推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和反馈进行动态化追踪,能使教师根据客观数据对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帮助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风格偏好进行个性化改编,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结  语

改编教材栏目并进行应用实质上是一线教师的一种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創造性。”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编教材的栏目设问和呈现方式,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总体教学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9):22-25.

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07):53-59.

李厚军.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以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38+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州市“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课题编号: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舒莹(1992.3-),湖南洪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

猜你喜欢
改编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