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林业科普历史回顾

2021-09-10 09:43章梅芳张馨予李正伟
科普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业

章梅芳 张馨予 李正伟

[摘   要] 通过统计整理1949—2019年由国家级单位、官方媒体制作的科教影片,结合不同时期科普、林业和科教影片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影片内容分析,将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六个阶段,认为其发展脉络基本体现了新中国林业科普工作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与内容侧重,其转变与国家发展战略、科普政策及林业、科教影视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林业   科普史   科教影片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3.002

“科教影片”也称“科教片”或“科学教育电影”,学界对其概念内涵有不同界定。其中,扬力将其定义为把科学内容变成视觉形象并放映在银幕上供观众欣赏的表现形式 [1]。花晖将其定义为以动态影像与声音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公开放映为目的,以传授科学知识、推广科学实践方法、培养大众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为首要传播任务的文化艺术综合形态[2]。综合上述界定,本文将要考察的林业科教影片的范围确定为以传授树木、森林以及相关自然生态保护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动态影像艺术形态,以宣传片、纪录片的形式为主。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营电影制片厂,如东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电影制片厂中的相关影片以及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科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科影)等重要科影厂中的相关影片进行选取,对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写的《中国电影年鉴》、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编写的《电影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文献书籍进行查阅,同时对豆瓣电影科教电影库进行筛选,1949—2019年由国家级单位、官方媒体(央视及各省市电视台)制作的科教影片约1 624部,其中涉及植被、森林及森林中动植物等内容的科教影片共177部。

目前,学界关于新中国林业科普的研究相对侧重科普政策、人才、基地等方面,对科教影片的历史研究则主要关注科教影片行业的整体情况,对林业科教影片的讨论又主要局限于对个别影片的分析;缺乏以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为考察对象,对我国林业科普工作进行梳理的历史性研究。相比之下,学界对新中国科普史的整体回顾成果颇丰,将新中国科普史大致划分为五或六个发展阶段[3-4]。林业史方面,张钧成以学科建设为依据,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新中国林业科教史分为两个阶段[5];陈永昊则从非公有制林业和公有制林业之间的林权变动角度对中国林业史进行梳理[6]。科教影片方面,赵惠康将科教影片分为起源和发展、新中国、中国新时期、走向市场化四个阶段[7]。

基于上述关于新中国科普事业、林业发展及科教影视发展的脉络梳理与阶段划分,结合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自身的发展特点,本文将其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①1949—1958年,林业科教影片的创立与起步;②1958—1966年,林业科教影片的曲折发展;③1966—1976年,林业科教影片的政治化宣传;④1976—1994年,林業科教影片的复苏与探索;⑤1994—2005年,林业科教影片的蓬勃发展;⑥2005年至今,林业科教影片的创新繁荣。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林业科普走过的历程,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管窥新中国林业科普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时代特征。

1林业科教影片的创立与起步(1949—1958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事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即规定:“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普)成立,后者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与此同时,党对科教影片的宣传教育作用也很重视。1949年,中宣部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成立;同年11月,该局改由文化部领导。 1952年,该局决定成立科教影片组,后改名为科教影片总编室。1953年,科教影片总编室扩建成上科影。同年12月,《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要求有计划地制作纪录片、科学教育片,宣传和推广与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并适合一般群众水平的各种科学和技术知识”[9] 368-369。1954年,原华北解放区华北农业部农业电影社改名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农影),也投入新中国科教影片事业中。

这一时期,我国虽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普体系,有关科普的法规也不够完备,但林业科教影片和林业科普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有了崭新的起点,开始创立和起步。当时,在全国科普下设林学组,由著名林学家陈嵘担任林学组主任委员,负责指导全国的林业科普相关事宜。彼时科教影片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多以“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创作方向,侧重集中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成就及对保卫世界和平的贡献[9]369。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到1958年,在我国摄制的33部科教影片中,有4部林业科教影片(见表1)。

从内容来看,除《桂林山水》是为响应国家“有计划地拍摄祖国的美丽河山”[9]369的政策需求而摄制之外,其余3部影片均侧重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及林木资源的实用性或经济效益。这与当时我国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与背景紧密相关。

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木材作为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及燃料主要来源,需求量大增。1954年全国范围内爆发洪涝灾害,植树造林运动作为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之一,受到党中央的关注。同年,林业部党组上报中央《关于解决森林资源不足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对我国当时的森林资源与国家建设所需的木材情况进行初步估算,指出木材供应情况严峻。1956年,林业部颁发了《绿化规格草案》,对不同地理下的造林绿化作了明确规定。同年4月,林业部编制了《关于全国十二年绿化规划初步意见》,提出12年内在全国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有计划地造林10 500万公顷,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8]。此外,《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1条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也将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列为其中一项,确定了以合理经营和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资源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林业发展从造林计划、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防治以及幼林防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以配合和推动国家工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业科普工作积极响应号召,林业科教影片侧重对植树造林、树木栽植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可以说,在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创立之初,林木在工农业方面的资源价值和实用功能得到了普及。虽然今天看来,这些影片在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在当时仍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其中,《桂林山水》荣获第九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科教影片奖、第三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铜质奖章,《水土保持》荣获意大利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影片电影节荣誉奖,《杉木》荣获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影片电影节荣誉奖。

2 林业科教影片的曲折发展(1958—1966年)

195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成立,当时的工作重点确定为技术革命,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是六项基本任务中的两项任务[9]。中国林学会改由中国科协领导,其各地分会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学会,由地方科协领导。同年,森林工业部和林业部合并为林业部。为配合新的绿化高潮和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林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科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绿化祖国重大意义和普及林业知识的活动。同年,林业部宣传局成立,下设林业电影社,围绕“绿化祖国”和造林林场化、基地化、丰产化等工作进行宣传教育。1964年,林学会组织20多人的团队编写《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展览挂图》,这套挂图共有54张,其中总论10张、华北荒山造林主要树种油松挂图15张、华北“四旁”绿化主要树种杨树挂图15张、水土保持挂图14张。

在此背景下,林业科普工作有了新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和鲜明的科普主题。在以技术革命为重点的科普工作引领下,这一时期我国科教影片整体比上一阶段更注重技術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在本研究搜集的1958—1966年尚存影像资料或内容简介的53部科教影片中,33部影片的内容以推广专业技术为主。1960年,一个新的变化是林业宣传局被裁撤,林业电影社并入农业电影社,导致林业科教影片多与农业科教影片合并,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成为主流。在上述53部科教影片中,以林业科技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影片仅4部(见表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电影工作者一度保持密切合作,各科影厂陆续翻译苏联科技短片,并与苏方合作摄制多部纪录片。其中,《密林中的小路》是第一部聚焦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影片,以其中的珍奇动植物为主角,展现原始森林的神秘与美丽,影片上映后,西双版纳一举成名[10],该片在伦敦荣获“国际科学教育片协会及电影联欢节第十三次会议奖状” [11],在联邦德国荣获“第十三届国际科技电影节科技与艺术质量奖” [12]。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林业科教影片在农林电影社合并的格局下并没有很高的产量,相比于农业科教影片和林业科普图书、挂图,这一时期以“绿化祖国”为主题的林业科教影片并不多见。但是,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及与苏联合作的影响下,这一时期还是发行了一些林业科教影片精品。196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指出,科教影片要“用电影的形式来表现科学技术内容”[13]。1963年,林学会成立普及委员会,协助各科教电影制片厂聘请技术顾问,组织专家对林业科教影片进行审查,林业科普的科学性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摄制的《松林里的战斗》和《不平静的夜》开始尝试摆脱说教风格,从单一靠旁白推进剧情转向更为灵活的使用镜头叙事,在审美意趣和拍摄技巧上确有提升。

3 林业科教影片的政治化宣传(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科协及各级组织被迫中断工作,科普事业受挫,很多科教影片被打成“封资修黑片”或“毒草”。1971年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重视关怀下,科普出版、科教影视等工作才相继得到恢复[4]。根据统计,1971年我国陆续有新的林业科教影片发行(见表3)。

从内容来看,虽然大部分影片仍以科普为主,却或多或少将主旨落在展现无产阶级革命者艰苦奋斗精神的政治宣传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科教影片的特点。其中,《速生树》的开片镜头是几株幼苗迅速长成大树,并拟人化地念出“为革命大种速生树”的动画画面,其分镜剧本中提及:“彩旗飞舞,歌声不断,造林大军在连绵起伏的秃岭上劳动着”“林业战线上的广大革命群众彻底批判了……林业战线上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等,虽然影片介绍了速生树种的栽植技术等,但内容较为夸张。《固沙造林》亦旨在展现沙区贫下中农与流沙展开顽强搏斗的过程,称治沙过程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颂歌” ,将灌木比作“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6]。同年,全国城乡举办“科学教育影片展览”,组织观看《吐鲁番防风治沙》等影片,重点也在宣传吐鲁番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工作。《文冠果》未提及文冠果移栽难成活的客观难题,在以木代粮和植树造林运动的背景下,全国多地栽植了大面积文冠果林。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林业科教影片侧重强调林木在生产生活、防沙固沙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影片的主旨不仅限于对林木生长知识及相关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兼具政治宣传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或展现革命精神的定位,影片多以植树造林的过程为主线,在普及林木栽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的同时,侧重宣传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的伟大成果。尽管如此,客观来看,这一时期的林业科教影片在一定程度仍起到了提醒社会重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

4 林业科教影片的复苏与探索(1976—1994年)

4.1 全面复苏(1976—1983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必须大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科教影片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大环境下迎来春天,各级科协组织恢复活动后,各省、地(市)、县各级科协先后建立科教电影放映队,装备电影机,有的城市还建成科教电影院[14]。

同时,林业科普被重新放到与农业科普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978年,国家林业总局成立,林业相关政策、规划工作由林业总局起草并监督实施。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将每年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同年,林学会进一步明确林业科普的主要内容和面向人群,随后设置“中国林学会基金奖”,其中含“科普奖”类别。1982年,为加强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组织领导,中央绿化委员会成立。1983年,为更有效地进行林业宣传出版工作,万里同志在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林业宣传。广播、电视、电影、书刊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15]。这为我国林业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林业科普工作的开展。

上述政策和工作的推进,促使这一时期林业科教影片全面复苏,同时也为下一阶段林业科教影片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时期出品的103部至今能找到影像资料或内容简介的影片中,有9部林业相关的影片(见表4)。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逐渐复苏,林业科普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图书、展览、挂图、幻灯片等各种形式的林业科普形式相继推出,林业科教影片迎来了发展契机,数量有了明显提升,内容基本上褪去了政治宣传的色彩。除《种杉》《科学种树》《次生林》等影片继续侧重林木实用价值及栽植技术的宣传推广外,其他一些影片开始引导人们关注森林的环保效应,拍摄技法也有所提升。其中,《黄河与森林》用“还我森林,保护母亲河”的主题,介绍了黄河沿线古今以来环境变迁;《灰喜鹊》对森林中以喜鹊为代表的鸟兽的生活进行了拟人化展现;《蜜蜂王国》以森林中的蜜蜂为主角,运用此前较少应用的特写镜头捕捉难得一见的微观镜头。这些影片较为突出地打破了传统科教影片以说教为主的创作模式,致力于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感受森林和自然的魅力,我国林业科教影片由此开启探索自然之路。

4.2 探索自然(1984—1994年)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继颁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得树木、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随着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科普理论的引进和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的开展,科普工作的整体目标向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转变。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地出现以探索自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科教影片。

据不完全统计,在1984—1994年尚能找到影像资料或内容简介的135部科教影片中,有13部林业科教影片,其中,完全以探索和展示自然为主要内容、不涉及技术推广的有7部,占该时期林业科教影片总数的53.8%(见表5)。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我国科教影片涉猎的学科专业更加广泛,相比之下林业科教影片的占比有所降低,但整体数量并没有减少。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影片内容基本不再局限于对林木经济效益及相关技术的宣传与推广,而是越来越多地引导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热爱。同时,影片的创作手法也更为灵活,艺术性、趣味性不断提升,获奖比例更高,奖项种类更为丰富,国际交流更为密切。值得关注的是,就目前统计来看,1992—1994年林业科教影片几无产出,原因应与影视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有关。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明确“科教片、美术片、纪录片、儿童厂儿童片的70%仍通过中影公司原价收购发行,其余30%影片及其他载体由各厂自主发行,收入归己”[16]。此后,我国不断对影视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使其逐渐走向市场化,失去计划经济的扶持,科教影片产出一度明显衰减。

5林业科教影片的蓬勃发展(1994—2005年)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将科普工作视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1995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此战略背景下,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凸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电视的普及,科教影视业开始了影视合流的结构性调整,我国的科教影片创作呈现蓬勃之势,数量与种類远超从前。此外,环保问题被进一步重视。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上述背景下,林业科教影片蓬勃发展,在科教影片总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有影院正式排片、尚存影像资料或内容简介的科教影片有667部,林业科教影片97部,占近15%(见表6)。

从内容上看,在科教兴国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这一时期林业科教影片越来越多地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为主题,且介绍科学原理与科学知识的影片在数量上也逐渐超过了技术推广类影片(见表7)。

从创作手法来看,这一时期的林业科教影片在审美性和趣味性方面亦有长足提升。其中,《穿越风沙线》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记录”,故事线更丰富、创作性更强;《植物——从冬天到春天》《奇妙的藻类》采用延时摄影的手法,让观众感受植物生长、历经四季的视觉冲击。这些影片真实记录了我国森林地区的地理风貌、资源情况,讲述植被、森林及森林动物相关的科学知识,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充分展示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复杂的地理文化。

6林业科教影片的创新繁荣(2005年至今)

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林业建设和林业科普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命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选、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挂牌等工作相继开展,林业科教影片的内容创作发生了明显转变。其中,2007年播出的《森林之歌》可看作是林业科教影片的重要分水岭[17],它以东北森林、海南热带雨林等八大原始森林为主角,介绍了中国从北至南的生态状况,反映森林在稳定生态方面的作用,蕴含了对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考。林业科教影片由此从倡导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进一步进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创作的新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林业科教影片中虽仍存在推广植树造林技术的影片,但整体比例进一步下降,而单以植物或林木为主角的29部林业科教影片中有19部以呼吁建设生态文明为主旨(見表8)。

在上述影片中,《美丽中国》《自然的力量》等均侧重呈现丰富的物种资源及物种之间的协作关系,注重从宏观角度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大地寻梦》记录了自《穿越风沙线》摄制后三北防护林十几年间的环境变迁及沿途的社会变迁,更加注重表达人与森林的联结。整体上,这一时期林业科教影片从强调森林的环保作用和引导人们探索自然,进一步向关注生态圈整体状况转变,越来越少的林业科教影片以单一的树木、植物做主线,不再局限于只讲“林”的故事,而是更多地将“林”与“人”紧密结合,强调二者相互成就的关系。同时,由于侧重展现生态系统全貌,影片题材更加丰富,结合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与多样的文化元素,这一时期林业科教影片逐渐建构和传播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话语。

7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普工作、林业和科教影片发展在理念、政策和实践上始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目标和重心发生变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林业科普工作的宗旨、重点和实施方式亦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林业科教影片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林业科普工作在内的各项事业基本处在筹备与创立阶段。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林业科普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展开,林业科教影片以展现林业的经济效益为落脚点,侧重普及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1958至1966年,受“大跃进”运动和农林科教影片合并的影响,林业科教影片产量下降,但在为数不多的影片中仍有几部精品。“文化大革命”时期,林业科普受到影响,林业科教影片在推广实用技术的同时更加强调政治宣传。1976—1994年,伴随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到来及80年代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林业科普和林业科教影片的发展欣欣向荣,内容重点逐渐从技术推广转向森林保护和自然探索。1994—2005年,在科教兴国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林业科普蓬勃发展,林业科教影片越来越多地以环境保护和教育为主题。2005年至今,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和生态建设被提升到文明的高度,林业科普事业走向创新繁荣,林业科教影片进一步转向对整体生态的关注,将重心明确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新中国林业科教影片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林业科普史的一个缩影。新时期,林业科普工作和林业科教影片的发展应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努力抓住时代机遇,秉承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为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的普及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力. 科教影视创作的美学思考[C]//冯振志,吴鹤林.科教影视论文集.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2004:22.

[2] 花晖.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

[3] 朱效民.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M]//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5-58.

[4]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历史研究课题组. 新中国科普70年[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5] 张钧成. 关于林业史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1991(2):24-27.

[6] 陈永昊.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 2[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7] 赵惠康. 中国科教电影历史发展概述(1918—1995年)[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

[8] 刘琨. 绿化祖国 实行大地园林化[N].中国绿色时报,1993–12–24(03).

[9] 佟贺丰.建国以来我国科普政策分析[J].科普研究,2008(4):22-26,52.

[10] 西双版纳新闻网.《重访西双版纳的密林》备受俄罗斯观众青睐[EB/OL].(2010–03–19)[2021–03–20].http://www.bndaily.com/c/2010–03–19/8205.shtml.

[11] 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05:431.

[12] 中国电影年鉴社. 中国电影年鉴 2004 [M]. 北京:中国电影年鉴出版社,2004:120.

[13] 赵惠康,贾磊磊. 中国科教电影史[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80-84.

[14] 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1247.

[15] 万里.万里同志在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登)(环境与绿化的关系部分)[J].环境保护,1983(3):2-3.

[16] 《中国电影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影年鉴(199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2.

[17] 刘忠波,金鑫.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J].中国电视,2020(1):81-85.

(编辑  颜 燕)

收稿日期:2021—05-15

基金项目: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科普史研究”(200201ELR057)。

作者简介: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科学传播,E-mail:zhangmeifang@ustb.edu.cn。

猜你喜欢
林业
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研究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运用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究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land produces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简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