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展示

2021-09-09 04:55蒲敏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4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小人物

蒲敏

教学目标:

1.通过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种视角,抓住典型细节,深入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2.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精思阿长、《山海经》的深层意蕴,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

目标设计的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课标。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学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领悟作品中的内涵,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于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注重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

文本特质。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到,阅读这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内容,而要通过这些内容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怀,体认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熟读,第二课时重精思。第一课时通过“猜读题目,预设内容;默读全文,概括事件;精读课文,品析人物;跳读课文,辨析情感”四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读,让熟读有层次有梯度的完成。从而对本文主要事件、人物形象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并绘制出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曲线。

第二课时则重在精思《山海经》部分,通过教育戏剧和双重视角的方法,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

结合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和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要素理论,确定了从文本到作者再到读者的教学活动路径。结合上述内容,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读一部宝书,思一个魂灵,得一点启示。这也符合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思维从理解到分析再到创造的发展层级。

第一环节——读一部宝书。

我从“宝书”二字入手,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勾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的相关内容,理解“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情。

接着从求书不得的文段切入,通过朗读入情,抓住典型细节,在自读、互读、齐读中,体会“我”越来越失望的心情。

然后咬文嚼字,通过词语替换法和删除对比法来体会阿长主动来问“我”时“我”的心理,为后面深度感受“阿长形象”蓄势。

接下来,开始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思一个魂灵。

结合教育戏剧理论,以阿长买《山海经》作为戏剧焦点,设置《阿长买〈山海经〉》这一戏剧活动。通过教师入戏、角色提问、多次重演关键场景、坐针毡等戏剧方式,让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逐渐深入。加深戏剧的活动探索效果。

然后,基于学生的展示,老师相机引导学生转换视角,用成年鲁迅的心情回看阿长与《山海经》,体会作者最爱的宝书和最怀念的人双双失去后的感触,并画出成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曲线。

这个环节旨在通过教育戏剧深度感知阿长,将人物立体化,然后入境、入情,为最后的入理做好准备。

最后,是——得一点启示。

从以上的环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三重变化。第一重是童年鲁迅在得书前和得书后对阿长的心理变化,第二重是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对待阿长的情感变化,第三重是学生通过课堂多层次的教育戏剧探索,对阿长得出新的认识。这时,让学生谈谈该如何与平凡且有弱点的小人物相处。

这一步骤旨在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读出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依然闪现向善务实求美的人性光辉!

下面进入重点问题讲解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典型细节,体会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小人物的思考。但难点在于,学生缺少相似经历,难以进入文本情景,更难以打破时代、年龄和身份的隔膜,去理解一个对他们而言十分陌生的长妈妈。

因此,我选择通过教育戏剧和双重视角的方式,让学生在想象、模拟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中,体会阿长的内心世界,在多次表演和多次渲染中唤醒学生的共情感和同理心,最终打破隔膜,体悟长妈妈的善与爱,理解成年鲁迅的感激、怀念与同情、愧疚,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双重成长。

1.布置情景任务:文中并未提到阿长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但通过阿长将“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这一典型细节,可以想象到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应是十分困难的,那到底有多么困难?她又是如何买到的?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结合所理解的阿长,展开合理的想象,老师扮演店家,同学们扮演阿长,我们来演一出“阿长买《山海经》”。

2.评述学生成果: 在表演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点评,多次重演关键场景,在共同生成的过程中丰富阿长的人物形象,逐步加深对阿长的理解。刚才的展示中,有四处细节展现的真实动人。

一是阿长初进店门遭受店主白眼时,那一句惶恐却又充满肯定的话:“我……我想买本书!”

二是店家误将《三字经》扔给她时,阿长迅速翻看并喃喃自语道:“不是,你这个没画,我要那个有画的!”

三是在店家三番四次的嘲讽后,她仍在竭力地坚持着:“那个……那个……就是有画的,讲故事的,小孩子很喜欢看的。”

四是店家终于递来《山海经》时,长妈妈那声激动的确认:“对,对,对,就是这个,哥儿说过的,‘三哼经‘三哼经!有画儿的!”

3.转换叙述视角:基于“三哼经”这一典型细节,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已经体会到阿长买书的重重困难。童年鲁迅在拿到这部书的时候,只是“一个霹雳”“震悚”,他固然是没有想到阿长买书的艰难,只是觉得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年鲁迅在提笔写及此事时,也就如我们戏剧表演时所感受到的一样,对阿长的苦与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那四本粗拙的木刻本子也被视为最心爱的“宝书”。那个生得黄胖而矮、粗俗愚昧迷信的阿長成了鲁迅最为怀念的人。阿长和《山海经》,都有着简单朴素的外在,都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珍宝。如今,双双都失去了。鲁迅心中百感交集,满是怀念、感激,也充满着愧疚和同情。所以到了文末再也抑制不住,深情地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录,回忆岁月中最刻骨铭心的人与事。我们从中读到的不仅是鲁迅对长妈妈那份从隔膜、鄙视到接纳、怀念的变化,更读到了一位富有智慧的作家在经历了岁月洗礼后所关注的人性的真善美,并学会用更广博的胸怀去看待一个充满缺点甚至是有所缺陷的小人物。

善良的小人物也有着无限的爱,他们爱得卑微而真诚。因为爱,他们无所不能。只要向善、务实、求美,普通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因此,我们也应该怀着一颗真诚、平等、尊重的心与身边的小人物相处,这样才能不留遗憾,不负所爱!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小人物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夫诸
阿长买《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奇兽
阿长买《山海经》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