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译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战国时期列子认为夸父“自不量力”;晋代陶渊明认为,“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宋代张耒认为夸父“以日为可逐,智固未足言”;当代巴金认为夸父“为着追求光和热”而“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是“值得怀念”的……
我们都说在信息时代,媒介是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参与社会进步呢?我想,首先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习。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鼠标一点,便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正确利用媒介沟通交流,传播文化,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就如李子柒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华传统乡村文化,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又如平时我们利用微信等交流平台,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交流沟通,跨越时空的距离……最后我们要学会判别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学会独立、正确地判断信息,做好不信谣,不传谣,用脑去想,用心去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文章有三处亮点:一是李子柒的正面事例引用恰当,增强了说服的力度;二是关于“媒介素养”的三层解读,挖掘了话题的深度;三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入,引人深思,拓展了思维的宽度。亦有三处亟需调整:一是层级再清晰些,因是发言稿所以最好再有些充沛的情感变化;二是外显性结构应清晰些;三是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古雅需再增强些。
(编辑:李跃)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怎样看待夸父逐日所展现的精神?请根据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在学校传统文化研习社举办的读书会上与同学分享。
写作指导
作文试题指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学习任务群。材料取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夸父逐日”是大家耳熟能详、寓意丰富的神话故事。试题创设了学校传统文化研习社读书会这一写作交际情境,让学生根据个人阅读感受,联系生活与社会现实,挖掘材料的内涵,自选恰切角度与文体,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参与读书交流。
1.夸父逐日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其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值得钦敬、推崇:
2.夸父逐日展现的“追求光和热”的坚毅信念与死而后已的执着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3.夸父逐日展现为追求梦想而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
4.夸父逐日展现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其自不量力、固执行事实在是有欠理性,值得反思:
5.但凡一件事,应量力而为,不可恃才傲物,逞强斗勇,而应顺应自然,各行其是,各得其所。
例文
量力而行是智慧
一考生
夸父逐日,道渴而死。陶渊明认为他志向宏伟,敢于与日竞走;巴金认为他为了理想的光和热,勇于奉献,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值得怀念;列子和张耒认为夸父自不量力,智慧不足。私以为,夸父逐日,固然有其勇气、志向和理想,然而,我们更应思考,夸父如果能够量力而行,也许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已经够快、够高、够强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这样说:能不能更快点,更高点,更强点?要是能更快点更高点更强点,就更好了,总是用鲲鹏展翅九万里来自我激励。应该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不满足,不停进取,精益求精,志当存高远,这种精神实乃值得称道,心情更可理解的。但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做出盲动蛮干的决策。
一位登山者参加登珠穆朗玛峰活动时。因体力不支,在登到8000米的高度便停下来。人们都替他惋惜,他说:“不。我自己最清楚,8000米是我攀登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遗憾。”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对于自己的能力都要有一个充分、客观的估量,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切不可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老师,由于天分不同,修行不同,付出不同,机遇不同,每个人的结局也不同,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手指各有长短,人和人之间,各有优劣,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向上帝定做的,不少学生也总争当学霸,一旦事与愿违,则如丧考妣,甚至荒唐到置最宝贵的性命而不顾。输得起性命,却输不起名次,匪夷所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后退一步,迂回一下,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倒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战术。一旦盲动蛮干,实力消耗殆尽,东山再起的希望都破灭了,事业与建树也无从谈起了。
当然,是拼尽全力,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避其锋芒,来日再战,后发制人,以图东山再起,这一切,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而定,根据自身情况而行。
为鲲鹏,志存高远怒而飞,不到南冥非好汉。
为学鸠,审时度势控于地,量力而行是豪杰。
评点:文章紧扣材料去感悟与思考,既肯定夸父逐日的勇气、志向和理想,又指出夸父如果能够量力而行,也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为证明观点,作者紧密联系工作、运动(爱好)、学习等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说理辩证,用词用语讲究分寸,很有说服力。结尾整饬,犹如撞钟,且巧妙化用《庄子》中的典故,令人拍案叫好。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