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韶东
[摘 要] “百场文艺送基层”是杭州市总工会和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开展的文化惠民举措之一,在送文化中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并重、原创性与群众性并存的原则,这既继承了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照顾到了群众的审美情趣,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在送文化过程中演绎的这些劳动歌曲,深得职工喜爱。
[关 键 词] 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百场文艺送基层”;劳动歌曲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138-02
根据党中央关于群团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总工会对职工文艺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开展“百场文艺送基层”活动,活动中选用了大量讴歌劳动的歌曲。“百场文艺送基层”中的劳动歌曲选用遵循传统性与时代性并重、原创性与群众性并存的原则。选用曲目的范围是广义的劳动歌曲,不仅歌唱劳动,还歌唱家乡、生活、爱情等;不仅歌颂职工,还歌唱農民、牧民、子弟兵等。
一、传统性与时代性并重的原则
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的送演出进基层活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起初送演出并不多,当时主要是送电影,因为电影是当时的新生事物和时尚。然而文艺演出的形式又是电影所不可替代的,过了一段时间,送演出到基层的数量增加了起来,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中断现象,杭州很有名的职工越剧团,参与包括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在内的演出活动,很受职工青睐。成系统、成规模的送基层慰问演出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到县里、区里去,到公园去。到了2003年、2004年,开始酝酿“百场文艺送基层”,从2005年开始每年送50场,2016年增加到了80场。百场文艺送演出广受欢迎,所到之处,大家奔走相告,人声鼎沸。
传统、现在,到明天,这是一条河,如果舍弃传统,这条河就会断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传统戏曲在送文化中比重较大,也很受职工欢迎,所送剧种包括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目主要是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昆曲《牡丹亭》《夜奔》《十五贯》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祥林嫂》等中的选段。戏曲也反映了社会现状,反映了民间心声,反映了人民疾苦,歌颂了真善美。通过人物的唱、念、做、打,通过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上的熏陶,它的宣传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会寓于审美娱乐之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戏曲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讴歌生活、歌唱劳动、颂扬爱情和爱国主义等,它是我们送文化中的必备内容。
传统既存在于历史之中,又存在于现实之中。典型歌颂龙井村茶农生活的是越剧《雨前曲》,《雨前曲》剧中的《采茶舞》,成为浙江歌舞团、市工人文化宫职工艺术团常演节目。后被周恩来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该歌曲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教材选收。《采茶舞曲》风靡全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生,都能随口哼出几句。[1]
外国歌剧与中国戏曲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歌剧。因此,中国歌剧中歌颂劳动生活的唱段经常出现在“百场文艺送基层”活动中。像歌颂旧社会渔民打鱼生活《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白毛女》中《扎红头绳》杨白劳唱的“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称回了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以及《刘三姐》中的诸多唱段都是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描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旋律优美,既有像欧洲歌剧唱法中的宣叙调,又有咏叹调。
传统劳动歌曲演唱是送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个喜爱唱歌的国度,“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最好的写照。据统计,95%的中国音乐属于戏曲、民歌,只有5%是器乐曲,清朝以前的中国民歌大多属于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很多作者属于记谱或改编),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都是这样。像西北的《花儿》、湖南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河南的《编花篮》都是我们舞台上的常客。从19世纪的黄自、萧友梅、任光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创作歌曲开始多起来。如生于浙江嵊州的任光写了著名的电影歌曲《渔光曲》《月光光》《新莲花落》等40多首歌曲。《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时值盛暑,观众如潮,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歌颂渔民劳动生活的主题歌《渔光曲》到现在还在广为传唱,被编入声乐教材。
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量歌颂劳动的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等。杭州市职工艺术团每年在职工休养院慰问全国劳模和进企业进工厂,必唱这首歌曲。记得2013年8月,杭州市职工艺术团走进浙江永利百合公司的那天晚上,当唱到《咱们工人有力量》时,下起了瓢泼大雨,董事长和现场800名员工坐在雨中,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地共同演唱了这首歌颂工人劳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马可于1943年创作的另一首经典作品是《南泥湾》,当时,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部分,采用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生动感人。影响了几代人的劳动歌曲还有:《我为祖国献石油》《克拉玛依之歌》《船工号子》《金梭和银梭》《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地飞歌》《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我们是黄河泰山》《打起手鼓唱起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