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不可否认的,在中国迎来游乐大变局之时,曾经一些担负娱乐功能的场所随着时代隐去了。
西安退休工人张伟回忆起属于自己年代的乐园,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工人文化宫的答案。“那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我20多岁就在这里打篮球,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当时文化宫地方大,人也多,青工们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不过众所周知的,近年来一些文化宫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性质逐渐被商业性质所取代,部分工人文化宫里既无工人,也无文化,更无娱乐,人们只能到过去的记忆中去寻找文化宫了。
曾经
是全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位于北市区红旗街附近,最早于195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与西安的小寨工人文化宫同一年建成,是陕西省各地市中最早建成并使用的工人文化宫之一。
工人文化宫是工业经济的产物,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文化宫由工会系统在各个城市兴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应铜川的煤炭产业的兴起而建,当初是为数万矿工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核心建筑为一大长方体盒子式剧场,前厅为三层楼,除了影剧院,还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厅等。曾先后接待过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来铜川演出。
“刚建成时还是三角顶,是中苏友好时特有的苏式风格建筑。”今年70岁的牛师傅家住北市区七里铺,1991年在文化宫的院子里开了间小卖铺,至今已24年了。据牛师傅介绍,工人文化宫在1961年4月18日发生过一次大的火灾。那天,正是电影《白毛女》播放前,因放映员擦洗电影机时,碰撞汽油桶引起火灾。
牛师傅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年失火时,他在七里铺家中看到了火情,就一路跑来参加了整个救火过程。那场大火烧毁了舞台和剧场。同年12月,筹款修复文化宫,当时正赶上中苏关系出现问题,原来的三角顶改成了现在的方顶,两层也加盖成了三层。
“这里曾是全市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时铜川就这一个影剧院,所以每场电影几乎都是爆满。”牛师傅说,那会的电影票5分钱一张,已不算便宜,但电影票经常是“一票难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文化宫最繁华的时候,那时候过年不到文化宫就不算过年。”在文化宫上班30多年的赵师傅说,那时每到周末,分布在城外各个矿区的矿工们回到城区,必去的地方就是文化宫。那时文化宫还隔三差五地举行文艺演出、乒乓球比赛等,每到此时,总会有亲戚朋友托赵师傅买票,这让他觉得在文化宫上班特别风光。
“到了九十年代后,随着VCD出现,这里就开始逐渐冷淡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管理办公室财务科科长屈建民介绍,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来这里看电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现状
只有吃饭和停车的人才进来
铜川市工人文化宫旧址,当年门前的电影海报橱窗和曾经的“照相馆”已被一座婚纱影楼所代替,设在两边供人们休闲乘凉的草坪也改成了花坛。“以前只要到这儿的人都会进来转转,但现在已吸引不了人了。”牛师傅站在自己的小卖铺前,望着街上的人头也不回地走过,有些落寞地说。
走进文化宫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已被杂草遮盖的喷泉。“这个喷泉也是当时铜川最有标志性的建筑。”牛师傅介绍,因为当时喷泉在城市很少,喷泉就成了到此游玩的人合影的最佳背景。他说,每到“五一”、“十一”这样的节日,喷泉都会喷水,大人小孩都会集中在这里游玩、照相。
再往里走,两边的儿童游乐设施和卖小吃的商铺也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地和一些报废的游乐设备。沿着坡道向下,位于院子中央的文化宫也告别了昔日的喧嚣,许多地方墙皮脱落,与周边新建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得陈旧、落后。
“从2000年开始,来这里的人就少了,每天进来几个人都数得清。”牛师傅说,随着玩的孩子越来越少,两边的蹦蹦床、碰碰车等娱乐设施已被几家火锅店所取代。“以前人山人海的文化宫,现在只有吃饭和停车的人才会进来。”
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不是个例。省城西安,上世纪50年代,建设了8家工人文化宫。近日,记者逐一采访了这8家工人文化宫,发现其中4家已完全丧失公益性,被整合成西安市总工会下属的一家单位,沦为经营项目。剩下的4家仍在活动的工人文化宫,虽然还在坚持文化公益,但普遍群众基础薄弱,无法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
背后
“以宫养宫”
记者发现,曾被工人们视为“文化圣地”的工人文化宫,如今却越来越不被群众认可。究其原因,领导层认识不到位、“以宫养宫”导致公益资金严重缺乏、体制机制僵化是三个最重要原因。
“地方领导如何看待工人文化宫,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西安市一位工会干部对记者说,在一些地方党政看来,工人文化宫赚钱优先于公益,文化宫职工只要能生存下去,不给领导添麻烦就可以了。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工人文化宫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工会会费收入提高,西安市一些工人文化宫已有经济能力搞公益,而一些地方领导的认识却还没有改变。
一些文化宫“一把手”坦率地对记者说,现在文化宫在赚钱养活职工外,就是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活动任务,每年搞多少公益并没有硬性规定,跟老百姓生活离得挺远。
搞公益文化需要大量资金,但“以宫养宫”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自从上世纪末取消对工人文化宫的财政拨款后,全国各地的文化宫绝大多数要靠出租场地、门面房养活自己。
体制机制僵化,是阻碍工人文化宫发展的另一大原因。不少工会干部向记者反映,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实际上已变成了“衙门”,不少“一把手”既不懂文艺,又不会管理,把这个位置当成了一个官位。
未来
文化公益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面对城市的发展,文化宫的落后与破败也成为被关注的话题,改造由此提上了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
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项目规划已启动,新的工人文化宫将迁址新区,旧址将进行重新开发。据规划,该市新工人文化宫项目建成后将满足人民群众的职工服务、职工艺术和职工体育活动中心的三大功能,二期还将建成职工之家,以满足退休劳模的身体疗养等需求。
今年4月传来消息,陕西省政府已同意“将全省地方工人文化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两年将投资6亿元,通过更新改造和新建、迁建,实现设区市和部分重点县(区、市)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公益服务功能和职工文化活动规范的工人文化宫。
记者梳理发现,新的工人文化宫建设已在中国铺开。4月,昆明拟验收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南宁工人文化宫完成竣工验收……
伴随着场馆的修缮,摆在众人眼前的是“乐园”拾回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宫为群众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吹拉弹唱、跳舞照相”,到上世纪90年代变成了“舞会、录像、电影”,本世纪初增加了网吧。如今,随着新媒体、新娱乐方式的出现,文化宫传统的服务内容面临巨大挑战,有些服务已被群众淘汰。不少文化宫负责人提出,文化公益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参考资料:《瞭望》、《华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