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红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台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8月,参加“西部计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金垌小学支教;2019年,被评为“广安市优秀教师”。
“我从小生长于乡村,特别喜欢乡村的气息和味道。”在王朕照老师的眼里,乡村是一幅美好的画卷,而乡村教育则是这幅画卷中的宝石,它意味着生命的纯粹。
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
刚到学校时,王老师执教的是小学一年级,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他想要尽快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背景。于是,王老师开启了家访之路。几年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不断完善学生的背景信息。我們可以在他的“教学备注本”里看到“家访情况记录表”。据统计,全班五十几个学生中不完全留守儿童约占20%(不完全留守指父母没有都外出务工,而是有一人会留在家中照看孩子;或者父母在离家不远之地,一年内会回家好几次);完全留守儿童占72%(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外务工,仅在春节或遇到特殊情况时回家),其中,单亲家庭占22%。王老师经过家访发现,只有几个学生拥有相对理想的家庭环境,多数学生十分缺少爱,缺少家庭引导。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此外,很多学生往返学校耗时较长。
这幅乡村美好画卷里隐藏着太多的困境,这些困境与乡村的自然之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在王老师眼里这些似乎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困境。他认为,这只是客观现实,是一个起点。我们对困难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我们常常将农村与落后挂钩,同时,我们习惯于将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作对比,尤其是比较硬件上的差别,比较的结果是,很多的现实条件都变成了困境。在王老师看来,我们应当回到生命的角度,去看待这群乡村的学生。
用爱呵护学生成长
王老师认为,乡村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制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三个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属于不可控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本质变化。事实上,王老师心里很清楚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根本无法分割。果然,很多学生的成长,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三年级时,王老师给学生写了《一封来自未来的信》:
新学期以来,我的情绪变得有些急躁了,特别容易发火,不像一年级时有足够的耐心。
我知道这是老师的不对。作为老师,就应该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关心和引导每一个学生。
只是,你们不知道吧!我是有些着急了,因为你们已经三年级了,可有些同学仍旧像一年级时一样,甚至像幼儿园时一样,竟然还需要老师时时刻刻来提醒。尤其是,有些同学明明学会了,但只要回家就乱做,这让人心里感到特别累。
是啊,你们想想,三年级的孩子了,如果还是不认真学习,还是上课趴着,还是东张西望,还是发呆走神,还是不愿意努力思考,还是不愿意工整书写,还是只想着成天玩耍,还是没学会勤奋……
很显然,王老师在努力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努力学习、培养兴趣、克服困难、热爱生活,但这个过程并不顺畅。不过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过程,不足以让人沮丧。他认为,要更坚定地陪伴学生,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给予他们舒缓的爱,让他们被唤醒。
王老师曾鼓励并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班级取名为“彩虹班”,并将每年的1月3日定为“彩虹节”。“彩虹节”当天,他会特意为学生准备小礼物,藏在学生的抽屉、书桌或教室窗帘后,让学生“寻宝”。王老师还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属于“彩虹班”的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班级艺术活动等。
六年级时,王老师还设置了“午间文化站”,播放各种题材的视频,包括自然、人文、历史、时事等各个方面。在精心陪伴下,王老师惊奇地发现不少平日里相对狂躁的学生开始变得比较平和……他仿佛触摸到了乡村教育的灵魂,至少确信自己找到了打开乡村教育之门的某把钥匙。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经过家庭走访、背景分析和课堂教学实践,王老师决定进行班级教学改革。刚开始,像多数教师一样,他建立了“小老师制度”,希望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和习惯。后来,他发现对于这群乡村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毕竟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一种内在的兴趣和动力上。
随后,王老师开始了新的教学实验。他围绕奖励系统和数学教学的综合环境建设,打造了“班级交易市场”。所谓“交易市场”就是一种现实市场交易的模拟,主要基于对各种数学知识的运用而展开。在每学期的“交易市场”当天,学生会将教室布置成为临时市场,用自己一个学期的各种学习和行为表现所积累的“星星”到“彩虹银行”兑换“彩虹货币”,然后到市场上选购商品。
后来,这项活动逐渐形成班级传统,它的举办是学生每学期开学最关心、期待的事。通过“交易市场”活动,学生将课堂教学知识(小数、存款、打折等)充分运用到模拟的“现实生活”中。在王老师看来,环境的建设和打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本质上还是停留于外在驱动的教育教学方式中。
于是,王老师开始转换角度,将眼光挪到课堂教学中。他认为,作为教师,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核心应该回到课堂上,这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他常常感到困惑: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我们不断呼吁要提升学生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数课堂中,学生仍然停留于被告知、练习巩固和知识运用的简单状态中。
在王老师看来,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范畴总体指向有两种:一种是规定性知识,一种是逻辑性知识。规定性知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体现为一种社会规定或相关习俗等,在数学知识领域主要体现为相关的名称命名;逻辑性知识则是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而存在。相对于规定性知识的静态特征,逻辑性知识具备一种动态性,它指向思维分析的过程。显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后者为根本。这意味着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回归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成为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者。如此,在学习效果上则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般课堂的学生仅仅是“学会了”和“会运用了”,但这样的课堂中部分学生是“发现了”和“创造了”。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伴随下课铃的常常是学生的惊讶和疑问。值得庆幸的是,王老师似乎已经找到了教学改革中的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研究
目前,在王老师所在的区县中他是唯一一位在乡村小学任教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对此,很多同事和朋友感到不解,总觉得可惜或不值。但在王老师看来,这样的地方更需要自己。他始终坚信乡村教育是美好的,正如他在教育反思中写道:“我怀揣着美好,带着憧憬与幻想走进了隐约在一片绿色大地间的学校大门,从此开启了乡村教育之路。”
刚到学校时,师资力量不足,身为数学教师的王老师时常会给学生上书法课,讲音乐节拍和韵律,教学生学习简单的素描。同时,他一直关注学校的整体发展,并向学校提交了多份总结和思考。在王老师看来,一名教师必须关注学校的整体发展,因为个体的课堂教学是孤立的,一个班的环境建设也是孤立的,只有整体的校园环境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和生命力。根据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他认为,学校教育还必须拓展至家庭教育,通过学生教育间接性地影响家长,通过改变学生行为间接地影响和改变其家庭环境,从而让教师不再疲于应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带来的坏习惯,让学生不再受限其中,由此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进而将乡村教育进行得更加深入和彻底。如此,乡村教育将会推动乡村的内在发展和改变,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改变,这才是乡村教育应当发挥的力量。
目前,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再教一年级。他利用暑假时间走访周边相应村落,了解新一届一年级生源情况。眼下,他正在构思新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改革方案。王老师始终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数学教师,更是一名乡村教育的研究者,他希望用自己的实践构筑一幅乡村教育的美好画卷。
(作者单位:重庆巴蜀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