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LinkedIn)上曾经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此话虽极端,但和目前国内职场上过分强调“情商”相比,反倒有些“清流”的感觉。
随着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果真是這样吗?
我认为,在职场上一味只强调情商,不仅走不长远,最后还容易变成员工“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没有原则”。
要知道,职场上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法,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好听,让人舒服,考虑对方的感受,确实很重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尤其在职场上,光有情商的人永远做不了核心人物,智商+情商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只能取其一,我宁可先提升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去研究如何“好好说话”。
你若每天去琢磨如何表达才能让领导开心,让同事舒服,那么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最后只会演变成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这是非常误事的。
比如,我工作中遇过的所谓“情商高”的客户,说话都喜欢打圆场。
在一次开会时,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的方案。“情商高”的客户首先会把你表扬一番,让你听了心里舒服,然后在夸奖后面接一个“但是”:“但是,你们写得还是不够清楚,流程中有很多细节比较模糊。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再微调一下?”
你会感觉礼貌、温馨、充满善意,但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说法,会给人造成误解,认为之后真的只用“微调”,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后来,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同事察觉出了问题,将方案重做了一遍才顺利完成任务。
善意温馨的话语,让人听起来舒服,但同时也会让人麻痹,从而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可能引发剧烈的后果。
相比上述的“温柔”,我宁愿客户跟我说:“这写得不行,细节也不清楚,我说过要分步骤写,你根本没有按要求写。你难道没有记会议纪要?后天我就要和领导过方案,把你这东西交出去我脸往哪里搁?”
当你剥离开情绪化的语言后,会发现他的话中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干货的,比如“分步骤写”“记会议纪要”等。
所以,千万不要让“情商”成为掩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职场上最后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看你会不会说话。
在职场中,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说,该不留情面的时候别温柔,不要一味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面对工作,我们要的是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网络上有许多教人提高情商的文章,都提到说话要婉转,思虑再三。总之,开口前要翻来覆去琢磨一阵,才是正确的表现。
可惜,现实职场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这么多年,遇到厉害的人,全都是快人快语,不留情面的。如果用世俗的这套“情商”标准去衡量,他们每一个人大概都会被扣上“情商低”的帽子。
我曾遇过一家知名快消企业的CMO,让人印象深刻。他听广告公司的提案从来不会全部听完,因为一旦看到PPT里有不合理的内容,他就会粗暴地打断你,并且质问你。
不留情面,直戳要害,让人无所遁形,那真的就是“质问”:“你凭什么这么说?”“你的这个结论依据哪儿来的?”“你知道竞品公司每年的投放预算是多少吗?”
后来,有个说法一直在该公司流传:如果有人能在CMO面前把PPT讲到第5页,那就是相当厉害了。
所以,若以“高情商”的标准定义他,他的情商并不高。但奇怪的是,职场上走到最高点的往往就是这群人。
他们没那么顾及别人的感受,反而坚定自己的想法毫不妥协,如同偏执狂一样让身边的人抓狂。
比如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工作时就是个“暴君”,他会因为下属没有做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一旦员工犯错,他会喋喋不休地痛斥,丝毫不留情面;当看到不满意的产品,他会直接称产品为“屎”。
比如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出了名的脾气大。他在评价公司财务总监有进步时会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再比如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记者曾这样评价他:“马斯克是个连上帝都不愿意等待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精神领空。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配合他,拖慢节奏的都是他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必除之而后快。”
你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情商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花时间在揣摩如何说话让对方觉得好听上,还不如花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上,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规避问题上。
只有这样,才是对工作负责。哪怕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坏人,但这也是值得的。
要知道,残酷的职场不是温室中的花园。不能做实事,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收益,再会说话都无济于事。
高情商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这个“针”不是伤人的意思,而是直戳要害。
职场上的沟通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迅速让对方了解你的目的。没有目的地沟通,讲得再好听都是浪费时间。那应该如何做呢?我有3个建议:
1. 明确核心目的。任何沟通都要围绕一个核心目的来讲,它们大致可以分为4类:
说服:让对方接受你的说法,或者相信你的观点;
推进:驱使大家共同把事情向前做一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改变:否定过去的做法,或者建立新的方法;
協商:讨论尚不明晰的议题,得出一致明确的结论。
在沟通之前,想明白你要选择哪个核心目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构建你的沟通话术,让它形成条理和逻辑。
2. 找到充足论据。一旦找到了核心目的,那么接下来你需要考虑如何用充足丰富的内容,来让你的话听起来有道理,能让人信服。
比如,此时你的核心目的是“说服”,那么你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向关联问题,来构建你的思考和沟通话术。
什么是反向关联问题呢?就是与核心目的反着来的问题。比如你想说服对方,那就想想为什么现在说服不了对方,从而开启一系列子问题:对方为什么不相信我的观点?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有哪些漏洞?
由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出一系列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从“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可以推断出对方的立场,再结合你自己的立场,找到核心矛盾所在。
再比如从“对方的想法有哪些漏洞”这个问题,可以找到击破矛盾的关键所在,从而增强你的说服力。
这样一步步推导下来,就能构建出一个“说服提纲”。可见,这比费劲心思琢磨怎么说话好听要高效得多。
3. 挑选适当措辞。上面两点说的是“针”,这条说的是“绵”。你要真正去考虑如何让对方听了自己的话感到舒服,不会皱眉头。
第一,把措辞中的“我”替换成“你”,减少自我主张式的表达,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么做的好处,从而婉转达到目的。比如,“我”想要、“我”觉得、“我”认为,替换成“你”可以、“你”也许、“你”试试。
电影《教父》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要说“No”的时候,请让它听起来像“Yes”一样好听。
所以,最简单的将心比心的方法就是在开口前,想象一下对方听了你的话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不到万不得已,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句。
你和同事讲话时,尽量把命令式改为建议式,例如“我们不妨这么去做”。而命令式语气,这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最后一次机会”,或者“必须这样做”。
另外,不要做老好人。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和善的时候和善,这些日常的沟通习惯最后都会变成你做人的原则。
总而言之,正确高效的沟通方法,绝不是单靠情商,会说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情商+智商。”
(文章转载于公众号张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