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异性特征的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创建
——以郑和纪念公园为例

2021-09-09 06:34唐晓岚
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郑和游览名人

徐 默 唐晓岚

名人纪念公园是为颂扬杰出名人而建造的特殊的专类公园,不仅体现名人文化,也蕴含着历史、人文、遗产与艺术价值,为游人提供丰富的名人文化体验。如何强化名人纪念公园的游憩特色、加深受众的文化体验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以体验叠加为理论依据、名人纪念公园的差异性特征为定位点,将6座郑和纪念公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思考。名人纪念公园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整合名人文化资源、强化整体文化体验,对于名人纪念公园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名人纪念公园体系;郑和公园;差异性特征;体验叠加

建设名人纪念公园是打造名人文化体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各地行政划分明确,名人文化推广各自为政,导致文化断联、品牌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游人在体验名人文化时的感受。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即以某个名人的人物文化为开发基底,将具有同一名人文化的纪念公园进行整合并构建体系,形成跨区域的游览网络,兼顾体系内各纪念公园的差异性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强化整体游憩功能。名人纪念公园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体验叠加理论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体系内名人纪念公园差异性特征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建立纪念公园体系的途径与方法。以郑和纪念公园为例,分析这一人物在各纪念公园中所表现的差异性特征,来探讨郑和纪念公园体系整合规划、整体开发的可行性。

郑和作为明代大航海家,是一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人物[1]。“郑和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其所体现的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2]。2021年是郑和诞辰650周年,以对郑和文化的理解为基底,建立体验叠加的名人纪念公园体系,进一步挖掘名人文化并予以提升,以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将郑和文化的品牌推上一个新高度,这不仅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也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名人纪念公园体系与差异性特征

名人纪念公园属于文化纪念性专类公园,纪念那些为塑造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3]。作为追思和回忆的场所,名人纪念公园以展现名人文化为建造主题,通过巧妙的景观营造、构筑物建造,承载历史人物精神,强化群体记忆。无论是事件遗迹还是后人建置的纪念性场所,都反映了其人物特点与建造者的创造精神,从而体现出深厚的遗产价值。纪念公园作为名人纪念性场所,是造园艺术与名人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底蕴与人物纪念意义。

名人纪念公园体系以人物文化为开发基础,在大区域规划的背景下,串联该名人所有的纪念公园,形成跨越行政区域的游览网络。按照人物的历史足迹组织游览线路,串联体系内关于此人的各纪念公园,使原先孤立的公园服务于整个体系,成为这个体系中的关联景点。游览者不仅可以在体系内获得完整的名人文化体验,也可通过参观体系内不同公园获得更精准的相关事件体验,从而加强对纪念人物整体的文化感知。

差异性特征是基于同一讨论层面下不同研究主体而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相关纪念公园之间依托城市、场地内自然环境、相关事件渊源、发展变迁等差异而体现出的特征。

2 名人纪念公园体系下的体验叠加与体验遮蔽效应

2.1 体验叠加与体验遮蔽

名人纪念公园提供给游览人群的文化体验是公园对受众人群产生吸引力的关键。就游人的感知与认识而言,不同名人纪念公园的文化体验对游客产生的影响各异,可将游客的游憩体验感分为体验叠加与体验遮蔽。体验叠加是指在同一文化主线背景下,不同游览地景点根据其差异性特征定位,突出每个游览地的文化体验影响力,使各相关游览地之间产生叠加合力,形成整合性影响效果。体验遮蔽是指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不同游览地景点之间差异不明显,而其中某一游览地的特点突出,文化体验效果显著,且削弱了其他游览地的影响力,对其他景点造成体验遮蔽影响[4]。

名人纪念公园所具有的文化指向性、对象特殊性、历史事件针对性与地域范围特定性导致各公园在游憩体验感上存在较大竞争,即始终客观存在着体验遮蔽。因此,为了使某一文化领域内的景点形成整合叠加效应,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就需要对各个相关景点进行差异化特点疏理,叠加形成文化特点突出的产品体系。现今关于名人纪念公园建设的主流讨论多为基于城市依托所展开的横向研究,针对名人纪念公园体验叠加的体系建立则较少,这就容易导致在进行相关名人纪念公园的规划上出现重复建设、游憩资源浪费等问题。

2.2 基于体验叠加理论的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创建要点

2.2.1 整合区域优势

名人纪念公园之间对于游览者的争夺归根究底是各游览地区域发展优势上的竞争,行政管辖区域的划分更是激化了这一态势。创建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开展体验叠加联动开发则能缓解行政上人为分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纪念同一名人的文化公园统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增加游憩资源的数量与类型,将会给游览者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全面的体验感。

整合区域优势是一个综合且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对于创建名人纪念公园体系来说,不仅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增加体系内同类旅游资源,避免单个景区资源呆板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的缺点,还需要联合当地的其他社会资源。开发完善食宿等基础设施,在保证游览者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景区经济创收,联合周边旅游景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游览组合活动,丰富游憩内容,创新游憩方式以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获得新的体验感。多项资源的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不仅能构建游憩资源网络,还可促使产生优势叠加效应,提升整个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2.2.2 合理利用文化游憩资源

文化资源是名人纪念公园体系最核心的资源类型。文化资源不同于自然景观资源,其开发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概括,以及设计合适的表现形式。具体而言是明确开发思路,做好科学规划,分析各资源的特点定位,结合游览地的资源现状,力求实现合理开发,避免重复与开发过度[5]。尤其对于部分以文化遗址作为开发基底的名人纪念公园来说,更应当重视对文化遗迹的保护,注意杜绝人为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尽量保持资源的完整性[6]。

2.2.3 适应长距离游览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游憩活动需求巨大,且更倾向于自驾、长距离旅游等高要求的体验项目。在此需求背景下,大区域旅游、全域旅游等模式应运而生。建立名人纪念公园体系需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产品开发和游览线路的设计需要与周边地区或拥有相似资源的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有特色和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产品,增加整体品牌的叠加效应,避免内耗。

3 郑和相关纪念公园体系创建

3.1 旅游现状分析

郑和(1371—1433年)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7-8]。目前,全国建有郑和相关纪念公园6座,按照郑和人生轨迹为时间线索排序,分别是昆明晋宁区郑和公园、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南京市鼓楼区宝船遗址公园、南京市江宁区郑和文化园、苏州太仓浮桥镇郑和公园、福州长乐区郑和公园(表1)。

表1 全国郑和相关纪念公园信息表

昆明市晋宁区郑和公园坐落在滇池风景区南岸,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月山公园,1980年更名为郑和公园,占地面积16.67 hm2。南京市共有3座郑和公园:秦淮区郑和公园,原名太平公园,始建于1953年,旧称马家花园,1985年更名为郑和公园,原是郑和府邸的私家花园,占地2.24 hm2;江宁郑和文化园建于江宁牛首山南麓,包括了郑和墓、碑亭等,其结合自然风景构成了牛首山胜景之一;宝船遗址公园在宝船厂遗址上重建,占地约18.67 hm2,是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性公园。太仓市郑和主题公园在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浮桥镇新建,是一个多元一体化、体验式综合性滨江公园。福州郑和公园原名南山公园,位于福州长乐市区,该公园的建置可追溯至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对该公园进行全面整建,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1985年改名为郑和公园。

6座郑和公园虽然在地理区位上看似孤立,且纪念的主题事件各异,但其所在城市则是郑和人生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地。昆明、南京、太仓、福州按照自西南往东南的地理顺序排列符合郑和童年时从昆明被掳去南京,到成年后下西洋南京决策、太仓出海、福州驻扎的时间顺序。建立郑和纪念公园体系并在地域上进行连线也是再现了郑和从幼童成长为伟大航海家的人生轨迹。

3.2 差异性特征分析

建立名人纪念公园体系需要分析同一名人文化下的各公园差异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验叠加效应的应用。差异性特征分析包括对各公园依托城市的相关历史事件、场地基底性质、景观构成等方面内容。

3.2.1 城市相关历史事件差异

名人纪念公园依托城市记载着名人的人生履历,有着详实的细节。昆明是郑和的家乡,郑和自幼身上打着深深的云南烙印,其父亲和祖父都曾远赴麦加,使得郑和可以受到海洋知识的熏陶[9]。郑和在南京生活、任职近30年,下西洋的辉煌业绩从决策、筹措直到归宿,都植根于南京,郑和的一生与南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太仓浮桥镇刘家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和重要基地。明朝时在此设立船厂、储备粮食,为郑和的船队后勤保障提供了方便,且是离南京最近的临海港口[10]。福州是郑和下西洋抛锚的据点和活动基地。郑和七下西洋均驻舟福州长乐,并在此修建天妃行宫、天妃宫大井、圣寿宝塔、三峰寺、南山寺等建筑,刊立《天妃灵之记》碑等[11]。

3.2.2 场地基底性质差异

名人纪念公园的场地基底性质可分为相关遗址型和非相关遗址型。相关遗址型是指场地基底基本保留完整的历史样貌,如名人故居、事件遗址、墓地等。因其具有名人直接参与的实践基础而体现出较强的历史叙事性[12]。具有这一特点的有南京秦淮区郑和公园、鼓楼宝船遗址公园、江宁郑和文化园以及福建长乐郑和公园。非相关遗址型指的是所在场地因与纪念对象有文化、事件上的联动而新建、改建的公园,如昆明晋宁和太仓郑和公园,分别为纪念郑和故乡与下西洋航海基地而建成纪念公园。

3.2.3 景观构成差异

名人纪念公园景观特点上可划分为三类风格:穆斯林墓地风格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古典园林元素与现代公共园林设计手法相结合、现代园林设计风格。

(1)穆斯林墓地风格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南京江宁郑和文化园与昆明晋宁区郑和公园均建于山麓之上且都保留有穆斯林墓地,回族穆斯林墓地的独特景观与山岳风景相结合构成了两座公园的景观特点[13]。

(2)古典园林元素与现代公共园林设计手法相结合(图1)。这类公园保留遗址并进行现代手法的开发。南京秦淮区郑和公园府邸保留了古典江南园林风格,府外拓建纪念广场,运用现代铺装与设施以方便市民使用。宝船遗址公园保留原造船厂遗址(图2),节点营造上更多运用开敞的表现手法,现代公共园林特点突出(图3)。福州郑和公园,现存古建完好,其余建筑呈现出云形驼峰、圆形断面月梁等鲜明的福建古建特点,全园配合开敞的现代空间表达形式,岭南园林风格突出。

1.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

2.南京市鼓楼区宝船遗址公园遗址(崔灿 绘)

3.南京市鼓楼区宝船遗址公园(崔灿 摄)

(3)现代园林设计风格。公园的景观特点为单一、现代、开放、外向的公共园林。太仓郑和公园建筑风格简约,并大量运用镜面水景结合纪念物(图4)、纪念建筑等手法体现纪念性,景观空间宏大宽广,具现代景观设计风格。

4.苏州太仓浮桥镇郑和公园(姜振华 摄)

3.2.4 小结

根据体验叠加与体验遮蔽理论,将6座郑和公园以游览地为分组进行差异性特征总结(表2)可发现:在郑和文化背景下,南京的郑和纪念公园数量、历史事件相关性、公园基底类型、景观特点丰富程度上较其他游览地表现突出,历史文化形象更为丰满,纪念性更强,对游憩受众产生的吸引力更大,在游览地竞争关系当中易对其他游览地造成强烈的体验遮蔽效果。

表 2 郑和纪念公园差异性特征

昆明郑和公园的特点在于相关历史事件与众不同。昆明作为郑和的出生地,人物成长文化底蕴浓厚,吸引观赏者体验人物家风文化。太仓郑和公园的特色在于景观风格简约肃穆,独树一帜。福州郑和公园胜在保留有郑和组织修建的历史建筑,公园岭南园林风格显著,极致体现了福建本土园林文化。

3.3 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建立可行性分析

(1)品牌文化形象符合时代背景发展。2012年底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的对外关系进入崭新时期,郑和精神被赋予新时代内涵[14]。在旅游开发中强调郑和文化,将郑和航海精神契合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为郑和文化纪念主题的文化体验品牌开发带来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

(2)游览地联合开发基础扎实。在大区域旅游日益流行的背景之下,构建郑和相关纪念公园体系符合了市场的发展规律。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样一条航海历史线路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游览线路基础。

3.4 现存问题

(1)纪念性被弱化。名人纪念性公园作为纪念性公共场所应当符合纪念意义上的诉求,调研时却发现公园中存在着纪念性被弱化的问题。以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为例,公园现已被社区单位规划为老年活动中心,入园即可见众多老年人正在进行棋牌活动,他们并不关心公园的纪念意义;园内开设的茶餐厅建筑体量过于庞大,模糊了公园的纪念主题性;公园外紧密排布有众多无关主题的建筑与商铺,削弱了纪念公园所应具备的严肃感。仅入园深处可见郑和纪念馆、纪念碑、郑和雕像等纪念性构筑物,公园的纪念性意义被弱化,甚至被掩盖。

(2)游览地区位脱离联合开发路线。游览地区位的可达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于游览地的选择。在名人纪念公园体系的创建中,游览地区位的可达性也影响着各个景点之间联合开发的路线组织。昆明市地处云南省,与郑和文化景点较多的江苏省、福建省之间的地理距离远,而且也因没有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中,进而导致昆明郑和公园被边缘化,使昆明与其他游览地之间的联动开发受阻。

(3)整体规划缺乏导致区域联动不足。6座郑和纪念公园作为以郑和文化为基底依托的文化体验产品,并未进行过整体的规划分析研究,各游览地之间各自为政,强势竞争,导致这6座公园之间区位分散、缺乏联动,整体游憩特色不突出,随之降低了游览者对于郑和文化的整体体验感。

3.5 郑和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建立策略

(1)增强差异化形象。为摆脱体验遮蔽影响,各公园须在市场运作、自身经营管理上作出相应调整,强化地方特色,塑造鲜明形象[15]。以昆明郑和公园为例,根据上文分析,昆明郑和公园已受到严重的体验遮蔽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昆明当地的文化品牌为依托,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人物成长经历、家风文化熏陶等独有的文化体验,加强云南作为郑和故乡的历史形象塑造,使之与江苏、福建的相关纪念公园形成大区域上的叠加效应。

(2)加强文化主题建设。整合文化依托基础,打造出主题鲜明的郑和纪念公园体系,推出文化导向更为明确的文化体验产品。各公园都表述着与郑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郑和精神的载体,但都不能全面地代表郑和文化。因此,应以文化研究为先导,串联相关历史事件,跨越行政管理鸿沟,发展区域联合开发。

(3)建立区域旅游整体规划。深刻理解大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将郑和纪念公园的体系建设放置于大区域旅游的背景之下加以考虑,走区域联合开发之路,开发长距离旅游模式,把各景点由点串成线,由线结成网。克服地方纪念公园在空间分布上碎片化的缺点,深入挖掘游憩资源的潜力,给游览者提供更全面、立体的游憩体验。

名人纪念公园是记述杰出名人生平与名人文化的园林化载体,其于草木砖石处处透露杰出名人的大气风姿。名人纪念公园体系则是将一座座相关纪念公园串联成体,在移园换景之间把名人的一生娓娓道来;基于此,其体系的创建离不开对于名人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名人文化体验感的准确把握。郑和纪念公园体系的建立以游人对于郑和文化的体验感为重要参照,跨越地域局限,将凝固在某地某时的郑和记忆绾连成完整的郑和文化,又如长轴画卷般地展开呈现。同时,在研究郑和纪念公园体系创建时遵循的整体开发、整合规划的思路也可为日后公园体系规划提供借鉴。

致谢:

感谢太仓市融媒体中心姜振华记者、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崔灿工程师对本文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郑和游览名人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美术馆游览指南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