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共生
——宋明时期浙江画家绘画中的乡村水景观初探

2021-09-09 06:34沈实现
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民村落景观

黄 迪 沈实现

宋明时期人文兴盛,诗书画园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浙江区域内出现了诸多名家。由于画作的内容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时期的水村关系、水利设施以及水景观特征,以这些画家的作品作为浙江乡村的前图像志,运用图像分析法,以画中出现的村落与水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中分析不同地形中水系形态影响下的村落布局特征,探讨乡民为生产生活而干预自然的理水智慧,最后总结乡村中由水利设施演变而成的水景观在营造方面的规律与特点,为当今乡村改造活动提供传统理水智慧方面的借鉴与参考。

浙派山水画;乡村;水景观;营造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涵盖了山川气势、水流韵律的一类视觉语言。从魏晋时期山水画走向独立,至宋明时期各个画派章法风格成熟,中国文人画家以自然山川中的景观为描摹对象,描绘了中国土地上的地形地貌、花草树木、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同时也描绘了各种村落、人物等人文景观,展现了传统乡村的景观样貌[1]。清华学者鲁苗在《环境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中对于乡村题材的山水画地域性有所讨论,认为不同地域的绘画展现的景观与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都息息相关。江浙一带四季分明,气候潮湿,山体多为土质,画家在笔法方面需使用牛毛皴、披麻皴等表现手法才能恰当地反映江浙一带烟雨朦胧的景观特色[2]。同时,山水画可以反映不同的地域特征,正如不同画作中的主体也有高远、深远、平远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水系的形态,而村落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利先行,村落的布局与水系息息相关。村落的布局形态可以反映水域环境的特征,也可以反映出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是如何处理居住空间与水的关系。因此,文章综合参考了记录两宋、元、明时期浙派画家作品相关的文献与浙江省水利志等资料,从绘画中村落的位置经营作为切入点来展开讨论。

1 从村落位置经营看水村关系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对山之三远的定义[3],强调在绘画造境上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观者能加强对山水画中景观的印象。郭熙的作品所表现的雄伟壮美的大山大水,都是结合自身游历北方山水景观得出的实践经验[4]。而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所说的“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5]则是源于对富春江流域山环水抱空间格局的概述。之所以两位画家的作品意境各有千秋,根本原因之一是南北两地山水景观的差异。

浙江区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形地貌,且丰富多样,由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组成并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状态,通过山脉走向的相互交织形成网格状的布局形式,水系特征也随之变化丰富[6]。而复杂的地形很大程度决定了土地上农业的发展,从而决定了农民定居于此的生存条件,建筑位置的经营、水利设施的设计是村民立身的应对方式,而村落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得各具特点。本研究将浙江一带山水画中的村落分为三种布局类型,从三类村落的布局来探究村民如何处理水村关系。

1.1 山涧河谷型

这个类型的村庄多存在于高远、深远意境的山水画中。由于海拔较高,通常山体呈叠罗汉式,两边向中间挤压咬合,交叉互错,山间小径沿溪流而设,随山势曲折萦回于山与山之间。因此村落的生长空间十分受限[7]。明代画家蓝瑛所绘的《仿一峰山水图》(图1)中,共有5处屋舍,体量与数量都比较小,从上而下点状布局,分别是视线开阔顶坡上的阁、半藏于两侧的山坳平顶古木林中的住宅、错落架在溪谷中间的书亭,以及水口边的风雨亭。

1.《仿一峰山水》中建筑(明 蓝瑛)

多数情况下,山涧河谷型村落的整体规模比较小,只有在山体较低接近河谷的地段才会出现规模稍大的村落。黄公望的《溪山图》中,由于山坡较陡,山坡平顶一览无余,村落都集中分布在错落山体脚下的山谷溪岸上;而《富春山居图》主山景右下方的山坳中,村落临富春江的分支水口,呈块状集中分布。同样在《秋林烟霭图》中,虽只画出低矮丘陵的山之一角,但还是能看出村落相似的布局状态,但此图较前面几幅将水景营造交代得更为清晰,石板桥、矾石点缀的水岸、用作空间围合的林木,以及房子右侧水边的竹栅栏等元素可以看出山脚下村落水景营造较山谷中的更为丰富(图2)。

2.低段山溪边村落布局

1.2 平原河网型

江浙地区水系发达、河网丰富,有大面积的沿河平原,这类村落坐在平原上沿河网分布,数量与规模最多,文明程度较高,自然的水景与人工的营造结合最为紧密,在运河四通八达的地方易形成较大且农业经济发达的村镇[8]。

南宋画家楼璹的《耕织图》交代了该类型村落与水的关系(图3)。乡民通常在村落外围与自然的河流景观交界处设置村落的入口,一种情况是在向内的平原上井井有条地开垦水田,引导河流之水养育庄稼;另一种情况是建筑与河流直接交界,建筑在水边有良好的借景条件。而村中也疏通水流,或在水上建造廊桥,或在庭院中开凿水塘,营造亲水的生活工作空间。

3.《耕织图》中的平原水网型村落(宋 楼璹)

1.3 江河塘浦型

这个类型的村落多存在于平远意境的山水画中,是由于村落选址在水面开阔的大江大河或大型湖泊边,或是背山面水的平原绿洲、滩涂、沙洲上,或是湖畔石岛上[9]。村落通常整体沿着水岸长条形展开布局,规模较大且布置自由,村落间或聚或散,受限程度小。村落有亲水而设的渔村,也有与江河、湖泊相隔农田、风水林的村落[10]。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描绘的是晴日里江浙某乡村外水汽蒸腾缭绕于两岸的景色。画中石岸、茂林掩映着村舍、楼阁。图4上方局部可看出楼阁的前院空间,村民挑着扁担跨过溪水上的木制小桥走向后方,再向水岸边看有两个农夫正举着锄头耕地。水边的驳船与对面远处的村落暗示着乡民以水上交通为主来往各地。两张局部中的村舍都与水面相隔了一段距离;下方局部中长桥连接着没有完全展示的江岸空间,抵达村舍架在水面上,暗示了村中水与外界相连。

4.《溪山清远图》局部中的村落(宋 夏圭)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两处局部交代了江边沙洲上的村落景观(图5),村落很好地适应了沙洲上的地形环境[9]。屋舍多分布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并有防风林木掩映,也有较多分布在水岸边,方便了乡民操作渔业。

5.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朱端《山水图》中的湖面空间由主峰与远景山脉围合而出,近景交代了赶路的乡民路过水边石台用来休憩的风雨亭,随着亭子对景的方向看去是水面另一边延绵的渔村,被缭绕的云雾与高挑的林木掩映着(图6)。

6.山水图局部(明 朱端)

夏圭的《西湖柳艇图》清晰地描绘了古代西湖边的小渔村近景,屋舍架于水面上,沿水岸相连分布,河岸较为平坦,种植的柳树与正在盛开的桃花,景观效果很好。水岸距离道路大约有一段5 m左右的距离,路的另一侧则是耕种用的田地,渔民绕着田池走在小道上,柳岸的另一侧有木桥连接着另一个空间(图7)。

7.西湖柳艇图局部(宋 夏圭)

2 绘画中浙江乡村的水景营造

物竞天择的过程是残酷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治水的重大事迹数不胜数,古人在建村时必定先遵从近水利而避水患的原则,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11]。《管子·乘马》有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得水利的村落通常会营造高地径流的下水口,存储充足的水源以供使用。浙江独特的乡村美景离不开该地区的原生自然山水景观,更离不开先民们学习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水智慧。从《耕织图》等浙江古画的视角探讨与乡村建设、乡村生活有关的水景设施的营造。

2.1 植树固堤

浙江区域降水丰沛、水系发达,溪涧、江河在满足乡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时常泛滥成灾,因此乡村居民掌握自然的规律,对自然进行干预改造,适当的人工结合自然的改造方式,有助于村落的具体布局与形态形成,营造出宜人居住的水环境空间,并丰富乡村景观[12]。

由于浙江八大水系常年水位偏高,水位超标时会倒灌江岸上的农田甚至村落,所以江边村落通常在沿江河岸筑堤防洪,并在沿水岸附近的农田外筑起农防堤保护耕作物[10]。富春江的“富春堤”始建于唐代,从图8上方的图可知,当时工程师为了巩固江岸的土石,常在水岸边种植成片的乔木,如成排的河柳、高大的松林,同时入水的石坡或土坡后常会种有芦苇、菖蒲等成片的芒草来巩固水岸的沙土。从黄公望部分画作中可以看出,浙江区域的古代先民常用这种自然营造的方式来守护乡土。

从植物造景的层面来看,高大参天的乔木主景,常绿树作为落叶树的背景。图8中间一张,村庄与江面之间隔着一片密林,随地形排布,虽为一片但高低错落有致,左右两侧也有疏密对比,使这片村口景观生动;最下一张,右侧前中心为姿态较好的古松,两侧也是枝叶较少的乔木,后为小片杉树林背景,水流对面沿岸排布是枝叶茂密的乔木,形成较强的疏密对比关系。

8.《富春山居图》局部的植物造景

2.2 通渠引水

《周礼·稻人》记载了“以潴蓄水,以防止水”,当江河的水位随旱季来临持续下降,自然的水源难以满足平原村落的农业灌溉,而山地溪涧型村落附近的农耕因远离水源会更加艰难。所以,乡民在村落附近开垦或利用低洼的地形汇集周边水源筑成河浦、水塘,以防止干旱带来的不便,同时为村民平日饮用提供保障。江河边筑高大堤岸,进行综合利用[13]。《耕织图》多处可见(图9),堤岸或田垄高了,内侧的陂塘或水田,能多储蓄水量,为生活各方面用水提供补给。田埂侧边种植桑树或柳树,既起到固堤护土的作用,同时桑树结的桑叶也能为养蚕人家提供养料[14]。

9.《耕织图》局部

在开垦河浦、水塘的同时,乡民还创造了堰、水闸等多种水利设施,利用江河或池塘边的闸口来控制调节水位,利用堰来分流引水灌溉。明代记载浙江天目山区坡塘、水库数量众多,孝丰建有37坝,安吉36坝,武康12堰,德清9堰,此外长兴仙山湖、杭州余杭南湖、富阳湖南浦都是浙江筑陂塘蓄水灌溉的典型例子,其中湖南浦开渠引马山堰的水入附近农田,流经农田处后汇集进入富春江[10]。

《富春山居图》中山地丘陵一带,在溪涧从层叠的树林中穿流而下,与地面交汇之处都有宽阔的河浦,乡民在水边筑堤,沿岸生长或栽植的草木固土护堤,使这些村落掩映在自然美的水口景观中(图10)。

10.《富春山居图》中的理水方式

宋代和清代罗文思《塘说》主张在高处众水汇流的地方开凿陂塘,这样可多蓄水,扩大自流灌溉的面积,自然也会形成山地溪涧落水的景致[10]。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中的山地溪涧型村落,分布在山地中上段的山坳中。该地相对平坦开阔,中间由溪水汇聚成一块蓄水池,既满足村舍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也营造了山谷跌水瀑布之景(图11)。

11.《天池石壁图》局部(元 黄公望)

此外,古代乡民还用木材、竹材制成的水车,利用水流的惯性或人力引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来满足农耕生产与日常的需求。这些设施是浙江乡村水景营造的重要元素。

2.3 顺势造田

在农用与生活水利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浙江乡村的先民因势利导,以顺应地形地貌的方式开垦水田,产生了多种水田景观的类型。与本文研究的三种类型的乡村对应的水田景观分别是山地梯田景观、平原水田景观、滨水圩田景观。

(1)山地梯田景观。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带,顺应山的起伏,沿等高线呈水平阶梯状排布,灌溉用水通常引用于山顶蓄水池之水,沿山坡设水渠由上而下逐级灌溉,或利用自然的山地溪涧逐级灌溉,整体景观样貌较有律动感[13]。

(2)平原水田景观。平原面积辽阔,水田多数呈方块状或长条状分布集中在便于引水灌溉的河流边,每个单元的轮廓交界线划分着每家每户的所耕种的农作物,且作为水田的交通网便于乡民往来劳作,田埂通常还便捷交通,造福于隔田相望的两个村落,营造出和谐的乡土景观[15]。

(3)滨水圩田景观。圩田景观是浙江江河边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景观,具有防水患水灾的功能,浙江也别称之“围田”“湖田”。乡民通常使用较大的毛石围筑成型,向内围田,向外拦水,并留下水口开设水闸以便控制水位合理用水[16]。

2.4 渔歌唱晚

浙江地区的8大水系,水产资源丰富,孕育着悠久的渔文化,自宋代开始就有文章记载浙江一带开始使用圩塘养殖鱼类,乡民从市集收购育苗返乡,将之置于圩塘中养殖。到元代时鱼塘已普遍存在于靠水的村落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乡民将其与农田、果田结合,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田水相间形式的乡村水景观[14]。上文的《耕织图》中已经展现了画中村的水池近景,而浙派山水画中常见江湖上漂浮的渔船与远处江岸联排渔村的远景,如明代画家戴进的《春游晚归图》描绘了黄昏时分近处仍有乡民独钓江中,远处的渔船早已归来停泊靠岸,与远处渔村形成一片宁静的氛围[17];而朱端的《烟江远眺图》描绘的江面场景中,近景处是两名渔夫正张举双臂兜鱼,远处渔村停靠着许多渔船,该画描绘的应是渔产正旺的秋日时节。朱端的《寒江独钓图》与刘松年的《雪溪举网图》均描绘了冬雪时节的江上孤影,正值冬日暂停了农业,部分乡民或是为了生计独自或结伴来到江上作业,使孤寂的山水中形成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景观(图12)。

12.山水画中的渔猎场景

2.5 依水筑房

宋代的建筑技术发展成熟,从山水画中可看出的建筑形式的丰富,不同地形的建筑形制也不相同。山地溪涧中的村舍,多是凌驾在溪涧上的吊脚阁楼,或是邻溪边台地而建的单层住宅,为应对水位高涨;江河湖泊型的临水渔村木屋较多,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多数住宅建筑以抬梁式结构作为房屋骨架,屋顶几乎是简单的硬山式茅草顶或瓦片顶,游憩建筑也有四角亭、歇山顶等类型,这些建筑屋顶翘角的形式便于雨天排水[18-19](图13)。

13.浙江古画中的建筑

3 小结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20]这段文字以人体的部位以及精神面貌比喻中国山水画中的各类景观要素并非无稽之谈,可见中国山水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并非是完全再现自然,应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诠释古代的乡村环境观。上文讨论的三类乡村由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水域环境的差异,乡民因地制宜,创造了诸多水利设施,从而形成了乡村水景观。画中不同地形水域环境中的乡村在整体的水景观视觉事实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1)高山仰止,清溪如带。在山涧河谷型村落的高远山水景观格局中,由于地形受限较大,溪道的横向开凿较少,多以修正竖向关系为主,乡民通过最小程度的改造以保持原有的水景观特征,在两侧设置少量的水埠头来取水用水,利用碎石块的有机放置截流分流,从山下水口向上望去,溪水细长如带。同时在山腰平坦处利用石坝围水蓄水,在水位高且温差大时可形成丝瀑流淌、水汽蒸腾的景观效果,在景观中起到留白的作用。

(2)清远相望,因势利导。山涧河谷型村落中位于河谷较宽片区中的村落数量稍多、规模较大,村与村之间呈隔水相望的空间关系。村外风雨亭的位置经营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其在水景观中起到点睛作用,在行径过程中也为乡民提供暂时休憩的场所。山间古道的开凿方式通常是横切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山脚下,山石从剖面角度看走势未断,隔水面遥遥望向对面山体的立面,古道只隐约横切在突起的山壁之间,而村落纷纷隐于近山茂林中。

(3)平和开阔,行行冲淡。平原河网型村落因为位于水网密集、圩田面积辽阔的区域,乡民在村外水道旁用多种植物造景形成圩田上的屏障,在纵深长的水道两侧种的植物亲水生长,形成景框遮挡住部分远景,增加了空间层次,使整体水景观呈现出平和开阔、却又层次丰富的特征。

(4)枕山臂江,水天一色。江河塘浦型村落通常处于大山大水的自然格局中。由于农业水利的开发,江水与村落之间隔着塘浦,造就了沿江一带由鱼塘斑块构成的鱼鳞状大地景观艺术和文化地理单元。其围筑的堤坝与田埂作为村落外围景观的重要交通系统,串联村落外围的景观节点,组织山水、村落之间的游线。不论是看与被看,村落的景观视觉始终是枕山臂江,水天一色。

通过对宋明时期浙江画家山水作品的研究,探究了浙江三种类型乡村中乡民的建村理水智慧,这些智慧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体现了水村共生的和谐状态。当今学者、设计者对于这些智慧的研究与学习是对乡村地域特色延续的关键,也是将乡村传统景观风貌保持较好的关键。如今,乡村在理景时要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设计者应该对其乡村景观中本源的发展规律、意境营造、艺术建构等有所研究,所有的村落都是独特的,其景观也是独创性的,因此要善于发现乡村中原本就存在的理水或理景智慧。

猜你喜欢
乡民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路遇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