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优化升级

2021-09-09 00:36
关键词:运行机制应用型体系

吴 刚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实训与固定资产管理处,安徽 合肥 230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其目的在于实现定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当地政府的扶持,以及相关行业、学校和师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1]。

国外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其中以德国和美国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在上世纪90年代,外国学者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在将来或许会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考虑到动手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相关学者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2]。而国内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运行机制的研究相对较晚,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在本世纪初才开始深入研究,现如今已经形成了整体的思路,但是人才培养与实践培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3]。

陈婷(2018)[4]站在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优化育人模式建立了面向应用型人才的新型培养体系,并结合多元合作办学形式,优化升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李玉珠(2019)[5]依据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现状,以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在职业素养、个人素质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结构要求,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产教融合等方面,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郜锐(2016)[6]针对社会人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对教学机制进行革新,还通过强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升级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然而上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运行效果理想度较低。为此,本文构建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优化升级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旨在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的应用效果。

一、体系构建

1.制定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首要培养目标就是要适应社会各界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想使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根据教育教学理念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工程学人才的重视程度、未来人才需求的增长,都与企业的发展直接相关。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方案改革和政策完善,解决人才培养理论和实际培养目标未能充分融合的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划分和逐步升级。

因地域和教育方向侧重点不同,不同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将美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线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后发现,若没有当地政府、行业组织、教育工作者、经济学家等多方的综合支持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应建立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机制,充分考虑各方和专家的意见,从而形成可以充分体现出专家的宏观指导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产、学结合的办法,联合各大学校和企业,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专班,定期收集并统计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招聘数据,及时反映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对培养目标的完成度进行分析,在实现宏观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校各专业的设置情况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具体到每一专业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现上,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收集和统计企业的招聘数据和学校的人才数据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企业和学校难以独立完成这一巨大的工作任务。而是要通过对行业和地区大学的整体数据分析,实现对地区人才的全面专业化培养。同时,还要了解行业发展的大致趋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行业组织的辅助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构建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这项任务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属于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7]。结合应用型实验中心的建设,考虑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构建了新的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架构图

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教育观念[8]。因此,应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提倡应用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培养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自主思考与开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以建设应用型教学示范中心为目标,要求教师增加应用型实验的开设量,引导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式思维,不断更新教学实践方法与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如此,更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示范中心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柔性制度管理机制,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分开创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以应用型实验的创设为主要评价对象;二是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评价[9]。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独立完成应用型实验的能力的一种评价[10-11]。

各高校若想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培养大量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自身办学特色和水平。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全局出发,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的办学类型、教育性质、人才规模和培养计划,并在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同时,还需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使管理者能够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实施人才培养的“导师制”管理和“定向式”管理模式,在全面推行人才培养学分制教学的基础上,实施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单独制定一套适宜性很高的培养方案,通过“因材施教”,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独有的特长,挖掘学生潜在能力。除人才培养的常规课程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应用型培养计划,临时增加应用型实验,为学生参加应用型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技能竞赛等活动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优化升级

1.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是指既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能够促进专业技术的优化,其本身的综合水平也较高。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各院校应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调整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基础专业理论的研究,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完成,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在校内完成的,由专业导师来负责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夯实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基础[12]。实训实践课程通常是在实习基地或者企业完成的,主要是由校外导师来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一过程中,校内理论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传授实践课程。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可以由各个企业专家或领导组成,形成一支专业性极强的团队。学校通常会将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实行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使指导教师可以零距离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革新。

2.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策略

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优化和完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面向接纳应用型人才实习的用人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并对接纳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及培训费用做出明确规定,制定相关税收减免标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可以面向用人企业开通利益优惠政策,更大程度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用人企业的财政激励政策。随着高校对教育教学投入的增加,国家政府应该在财政方面适当给予一些政策,并拓宽用人企业的财政支持渠道,当企业真正得到高素质人才带来的利益时,就会积极引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到企业中实训。而用人企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涉及到培养费用时,国家应该设立财政专项拨款,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避免人才实训成本成为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挡路墙,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监督力度。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管记录,严格考量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表现,根据指定的指标数据对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策略。

三、结束语

本文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教学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构建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