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平,王宏平
(陇南市妇幼保健院综合科,甘肃 陇南 746000)
慢性胃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未经过系统治疗,因此当前我国慢性胃炎病情是比较严重的,一些患者由于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不良结局。为了研究温胃方穴位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文将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自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性慢性胃炎患者,11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5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5 例,患者年龄区间27-59 周岁,平均年龄(43.5±2.7)周岁,患者平均病程为(2.21±0.52)年,其中39 例患者未接受过系统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55 例,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3 例,患者年龄区间26-61 周岁,平均年龄(43.9±2.5)周岁,患者平均病程(2.19±0.49)年,其中37 例患者未接受过系统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胃镜检查,同时根据患者主诉、诊脉、舌诊等方式诊断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所有患者均排除胃部占位性病变以及全身性炎症疾病,排除精神疾病和药物过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进行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香砂六君子汤方剂组成为:茯苓6g、半夏3g、人参3g、炙甘草3g、白术6g、陈皮3g、木香2g,砂仁3g 以及生姜6g,使用砂锅将药材于450ml 清水中煎煮,大伙至水沸后,转为小火煎制,待药汁收至200ml 时停火,用纱布滤除药渣,取200ml 药汁分早晚两次饭前饮用,注意药汁保持温热状态饮用,连续用药14d[1]。观察组患者中药内服药物及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增加使用温胃方穴位外敷的方式进行联合治疗温胃方方剂组成以及使用方式具体方法如下:温胃方药方包括柴胡、丁香、法半夏、广木香、厚朴、枳壳、黄连以及升麻组成,将药材研磨成粉后以蜂蜜和生姜汁调成药糊并均匀涂抹在脱脂纱布上,纱布剪裁成6*6cm 见方,多层层叠防治药糊渗出,使用医用胶带将温胃方药贴外敷于中脘、足三里以及胃俞,保障固定稳妥,间隔8h 换药一次[2]。同样连续用药治疗14d。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胃黏膜评分来对温胃方穴位外敷联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显效:患者胃痛、胃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消失,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经胃镜检查可见炎性病灶区域显著缩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3]。有效评价标准:患者胃痛、胃胀、恶心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患者进餐后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经胃镜检查可见炎性病灶区域缩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进餐后仍有比较明显的胃痛、胃胀、恶心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经胃镜检查可见患者胃粘膜炎性病变区域面积未有变化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有效率计算方式为显效率加有效率[4]。
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腹痛、腹泻、皮疹、头痛,根据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的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缓解时间为胃痛缓解时间。
胃粘膜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计算,未见异常记0 分,分散充血红斑记1 分,线装间断充血红斑2分,连续充血红斑3 分,大面积连续充血红斑4 分。
采用SPSS21.0 进行分析,数据以(±s),n%进行表示,采用t、卡方进行验证,P<0.05 时代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如表1所示,不良反应发生率如表2所示,治疗前后胃黏膜评分以及症状缓解时间如表3所示。
表1 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n%]
对照组患者出现腹痛1 例,腹泻1 例,头痛1 例,共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观察组出现腹痛1 例,皮疹1例,共计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粘膜评分为2.21±0.29,胃痛缓解时间为5.39±0.49d,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粘膜评分为1.47±0.25,胃痛缓解时间为3.27±0.61d。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粘膜评分以及胃痛缓解时间[h,(±s)]
表3 两组患者胃粘膜评分以及胃痛缓解时间[h,(±s)]
组别观察组(n=55)对照组(n=55)胃黏膜评分t P治疗前3.37±0.25 3.36±0.31->0.05治疗后1.47±0.25 2.21±0.29 14.3332<0.05胃痛缓解时间3.27±0.61 5.39±0.49 20.0941<0.05
慢性胃炎按照西医理论主要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两大类,在病因方面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HP 感染有关,西医在临床治疗工作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原则包括清除HP、抗炎、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以及保护胃黏膜为主,各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机理不同临床疗效差异也比较大。而随着近年来中医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展现出不俗的疗效,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也受到了广泛重视,中医在慢性胃炎治疗上讲求辨证施治,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中医理论下肝、脾、胃关系密切,肝胃不合、脾胃不和都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主藏血,三者之间保持脏腑平衡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其中任意一部分出现问题,打破了脏腑平衡都会导致人体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5]。在一系列中医慢性胃炎辩证类型中脾胃虚寒型占比相对较多,脾胃虚寒是中医理论下的虚寒之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食温热之物痛减,泛吐清水,大便溏稀,疲倦乏力等[6]。诊脉可发现患者脉象虚弱且迟缓,观其舌苔可见患者存在白腻齿痕的情况。经过诊脉、舌诊、患者主诉可以基本确诊患者病情。面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主要以中药为主,多数情况下选择中药方剂内服,针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中药治疗原则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在组方选择上可选类型比较多,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选用[7]。目前临床工作中香砂六君子汤应用比较广泛,该药方中所含药材在组合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健脾行气、和胃疏淤的作用。采用中药汤剂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副作用比较小,患者在用药期间接受全身脏腑调理,使患者气血运行得到改善,脾虚气弱的情况得到很好的调理,脾主运化,脾之血气通畅则全身水液及正气运行通畅,脾胃同调加上温阳调理患脾胃虚寒之证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8]。温胃方穴位外敷也是中医治疗胃病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穴位给药使药物成分经由经络发挥功效起到治疗目的,面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通过中药方剂内服来进行治疗,穴位外敷相应药物也是常用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分析温胃方穴位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分组实验分析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所得数据结果可知,联合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症状缓解更快,胃粘膜验证改善情况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几乎未见差异,因此在未来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治疗工作中应该在中药内服方剂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妥善给予穴位外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