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习仲勋的为民情怀

2021-09-09 08:46周思勤
世纪风采 2021年9期
关键词:习仲勋老百姓群众

周思勤

1932年,“两当兵变”前的习仲勋(左一)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将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他始终与人民一块过、一块干,保持着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在群众中最安全”

习仲勋年仅16岁就参加革命,组织发动“两当兵变”,追随刘志丹、谢子长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和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锻炼了他,淳朴善良的陕甘群众保护了他,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群众中最安全”。

“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曾多次向刘志丹检讨,总结经验和教训,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群众不了解,失去依靠”。陕甘游击队离开照金,北上安定、保安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前,刘志丹曾特意殷切嘱咐习仲勋:“队伍走了,你们会遇上很大困难,但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遵照刘志丹的嘱托,习仲勋在渭北地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结交工农朋友,广泛动员群众。在他的领导下,农民联合会迅速发展到600余人,农民武装增加到1500余人。

照金的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酷围攻。1933年5月,习仲勋在一次与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战斗中,因敌众我寡不幸被俘。他在冒险从押解队伍逃跑的过程中被民团击伤,翻身滚入密林避险,其后只能独自一人带伤寻找队伍。在一个名为柳林的小山庄里,负伤的习仲勋受到了贫苦农民郑老四和他妻子的细心照顾。这对朴实的农民夫妇用土方为他消疼止血,又尽力为他调理饭食。因见他伤口始终流血不止,症状明显加重,郑老四又想办法把他送到了四五里外的庵子村与其他游击队员会合。庵子村的群众主动用担架将艰难归队的习仲勋送回到薛家寨营地医治枪伤,许多游击队员也热心为他寻医问药。11月,国民党军占据了薛家寨,屠杀革命群众,残杀未来得及转移的伤病员。在白色恐怖严重的形势下,习仲勋仍留在照金,他依靠群众基础,白天藏入密林,晚上出来坚持工作。在这段时间内,他受到了一位王姓农民老大娘的掩护和悉心照料。习仲勋后来回忆说:“她半夜里把我从山林中叫回来,在她家里给我吃米饭,做猪耳朵肉,有时还把白糖也给我送来。”由于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加紧搜捕和“围剿”,形势异常险恶以至最终实在无法开展工作,习仲勋不得不化装成商人模样离开照金。在撤离过程中,习仲勋突患严重伤寒病,只能暂时借住合水县太白镇豹子沟李老五家里。豹子沟同样有敌人活动,但李老五始终不曾出卖习仲勋的行踪,而是白天把他送到山里,晚上接回来吃饭,使习仲勋能够安心在他家中养病。

在照金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习仲勋常常遭遇到类似的严峻危险,而他每一次都能平安度过,是因为群众自发地掩护他,替他站岗放哨,把他隐蔽得很好。习仲勋晚年回忆他在陕北闹革命的往事时曾深情地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群众。部队要吃饭离不开群众,要打仗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的生存空间,是群众哺育了我们的人民军队。”

“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

习仲勋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曾风趣地将采取哪一种立场比作“屁股坐在哪一边的问题”,他认为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与此同时,他终生都立场鲜明地反对官僚主义,认为共产党人绝不能当“官”和“老爷”,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而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

这种对人民群众真诚而亲切的态度为习仲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信赖,也就为他开展工作创造了极好的条件。革命年代他在关中工作,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当他路过民舍时,家家户户都会对他表示亲热和欢迎,并且尽可能丰盛地招待他。有时习仲勋走得疲倦了,就随便睡到一位老乡家的炕上,同行的人看到这位老乡就蹲在习仲勋身旁,亲切地看着他,替他驱着苍蝇。如果这时忽然跑来一个找他的乡民,老汉会马上低声说:轻一点,仲勋同志困了,让他好好地睡一会儿。

习仲勋平时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他和群众相处总是极其自然和融洽。他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没有人会向他隐瞒自己的状况,更没人会对他说假话。他们并不是害怕习仲勋的官位,而是由于习仲勋总是谦虚地接待他们,和他们真正打成一片,因此他们总是把习仲勋看成最知心的朋友,而愿意听从他的意见,听从他的指挥。

习仲勋这种始终坚持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放在心上的精神和做法,感动着人民群众,也感染着他周围的人,当时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农民老汉老婆们的干儿子”。新中国成立后,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的习仲勋担任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也依旧保持着“坐在老百姓一边”和“站在老百姓之中”的优良作风,并以此为严格的纪律约束着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生活不搞特殊化,出行尽量不影响群众日常办事和生活。

“做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

“我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普通的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这是1950年1月习仲勋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人民忠诚的勤务员”正是习仲勋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不仅在立场上“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边”,在行动上更是将人民的大事小情挂在心头,充分展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赤子情怀。他关心中国人民的整体命运,也细心关怀着每一个与他接触的普通百姓。无论他身处哪个工作岗位,无论他自身境况好坏,他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群众改善生活、争取权益,从点滴事情做起,践行他“做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的誓言。

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不忘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习仲勋曾专门派自己的警卫员庚申给难产的农民马团儿的妻子买药请大夫,使马团儿妻儿转危为安。在得知新正县龙嘴子回民地区传染病流行且日渐严重后,他即指派专人赴延安买药,并安排分区有关部门请来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迅速控制了疫情,治愈了染病的回族群众。有一次,他听说邻居家的碾子不好用了,就自己去帮着修理这台碾子,路过的人问:“习主席,怎么回事呀,你干嘛跑到这来推碾子?”老百姓就高兴地替他回答说:“习主席来给我们帮忙来了,我这碾子不好用了,他给我们修好了!”每遇难事“找仲勋去”成为西北干部群众的口头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习仲勋和人民群众之间鱼水之情。他不仅积极地回应着群众的求助,还主动思考如何减轻群众的负担。过去老百姓常常把自己家的门板借给部队用来运送伤员,但习仲勋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抬过伤员的门板往往会因为变形而不好用了,尽管群众并没有怨言,但毕竟给老百姓造成了损失。他就自己亲自带领战士利用山间原料研究和制作担架,非必要不再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了。群众都称赞说:共产党的分委书记真是为老百姓操尽了心!

1949年6月,习仲勋在西安各界保卫西安动员大会上讲话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受命主持西北局工作,他常常说“革命就是要办好群众的生产事业,而领导群众生产又是最实际最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因此“必须着手一点一滴地帮助群众去解决需要和可能解决的切身问题”。习仲勋一直强调,要为老百姓多打算、多做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西北的好几个民族和广大人民长期以畜牧业为生,但过去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门开会研究过畜牧业,而习仲勋却特别注意领导西北各级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他以朴实的语言指出其中的道理:“人民政府最大的一项政治工作就是给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像怎样养羊、怎样养鸡、怎样养牛、怎样使羊多产羔,就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政治任务。”只有为老百姓多打算,使人民财富增加,生活逐渐改善,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人民才会欢迎和支持。他总结说,发展生产、提高收入“这是政治问题,也是群众问题”。在他的领导下,西北地区普遍地加强了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畜牧技术,制定了畜牧发展规则,牧民中的积极分子被普遍地组织起来共同管理畜牧事业,牧区经济日益繁荣,牧民收入较新中国成立前大大增加。

习仲勋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时的工作证

1956年12月,受到冲击的习仲勋从中央被调至洛阳矿山机器厂任副厂长。尽管当时他的个人处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却依然心系工人疾苦,经常拿出自己的薪金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志,结交了不少工人朋友,工人们也将他视为良师益友,经常给他送各种自家的农副产品让他尝鲜。“文化大革命”期间,习仲勋被“流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他依然保持着对工人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他也一如继往地从每月有限的薪金中拿出钱来接济生活困难的职工。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一位长葛籍职工的母亲有病需要注射庆大霉素却又一时买不起的事被习仲勋知道后,他便用自己的生活费托人把药买回来送给这位职工。习仲勋还曾为了职工上下班乘公交车困难的问题,不顾自己的处境,到洛阳市委“为民请命”,促使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真诚关爱人民的人,人民也衷心地爱戴他。洛阳耐火材料厂职工被习仲勋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称这个“流放”来的老人为“倔老头”“好老头”,习仲勋和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关心习仲勋的生活,帮他买面粉、打蜂窝煤,理发师傅定期为他理发,医生主动为他送医送药上门。逢年过节,很多工人都抢着请他到家里吃饭,习仲勋也把工人请到他家里吃饭拉家常。齐桥桥后来回忆说:“过年时请客的人家多了,我们和父母只好分头去参加,父亲也经常请客还人情,我们来探亲有时会整天在厨房忙碌。”回到中央工作后,习仲勋还曾多次给耐火材料厂工人写信,热情地接待了许多到北京来看望他的基层干部和群众。

“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

习仲勋为了人民福祉投身革命,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各项革命工作。他深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的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政策,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相信“千百件事整天发生在人民中,最适当的解决办法,也就在人民中。只有通过人民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

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习仲勋就注意在当地群众中广泛开展活动,村村开会,逢人演讲,在村民家里过春节以培养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后,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他依然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中间,了解政府的政策法令贯彻执行情况。时任政府秘书长的蔡子伟回忆说:“几乎每逢集市,习仲勋和我们几个人都要出去转一转,听取老百姓各种意见反映。每次群众总是把我们围拢起来,问这问那,亲切极了。”

习仲勋一生都保持着这种深入群众、以人民为师的工作作风。主持西北局工作时,他将依靠职工群众、向工人学习视作提高工作水平的主要经验,强调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提高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时,他坚持同工人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他和工人们一起在大澡堂里洗澡,饭后到工厂附近的果园和农民聊天,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实际,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他将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一年视为“生活征途中度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而倍加珍惜,认为从工人同志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我走出厂部,直接下到车间,与工人在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工程师、技术员打交道,学习求教,这使我眼界大开,增长了许多工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是他们给我上了必要的一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委任习仲勋主持广东省的工作。面对百废待兴的广东,习仲勋开展了广泛细致的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从群众所急所需入手制定政策,开展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做一些工作,习仲勋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自己一个人去街头调查副食品供应情况。当时有个卖鱼的小档口设在省委交通科门口,习仲勋发现5点多时已经有很多老年人放了小砖头和小凳子在占位,等待买鱼的队伍已经排了很长。于是他也加入了排队的人群,以体验普通市民当时买鱼的困难。通过跟群众聊天他得知,最早来排队的人凌晨两三点钟就来了。由于价格管控过于严格,生产、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懈怠,经常是大量的鱼运到广州以后就死了,自然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后来习仲勋在省委会议上特别提到这件事,说:“广东四季常青,是鱼米之乡,现在,鱼米之乡却没有鱼吃。买来的剥皮鱼,过去都是当肥料撒在地里的,现在都是香饽饽。这样不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搞社会主义不是为了贫穷,要尽快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群众的疾苦坚定了习仲勋切实改变现状的决心,他决定放开水产品价格,搞活市场,让市场自己的运行规律来起作用,领导广东在全国率先放宽了政策,把统购统销的商品种类从100多种减少到20多种,最后减少到8种。市场活跃了,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可供人民群众采购的副食品种多了起来,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很多。

1980年9月,习仲勋(左一)在湛江农村视察时与青年交谈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也注意将这种工作方法在各级干部之中推广。1979年2月,习仲勋在前往四会、广宁等县调查时,特意安排了同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们座谈的环节。习仲勋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一定程度的思想混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殷切地对各级干部说:“我们的事情,是人民的事情。我们要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就要让人民当家作主,把群众的意见、要求反映出来,集中起来,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离开了这条就没有什么方针政策了。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都离不开这条。这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

在处理1979年广东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偷渡潮时,习仲勋也特别注意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改进政府工作。有一次,他在收容站调研,了解到遣返偷渡人员的车辆途径东莞塘厦时,被群众阻拦并弄开车辆,帮助偷渡人员跳车,最终跑了140余人。针对这件事情,习仲勋深刻地反思说:“昨天群众围攻我们,要求放人,他们为什么对偷渡人员同情,而对我们不同情?我们为什么这么脱离群众啊?脱离群众,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习仲勋将反偷渡外逃作为当时广东省的重点工作之一,组建专项工作小组,亲自任组长,用了很多时间去调查研究偷渡外逃的情况。他多次深入边境地区,直接面对最基层的群众,到他们中间去了解情况。在目睹了当时广东人民的困苦生活和粤港两地发展的差距,也从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香港和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市民生活水平比内地群众高的现实后,习仲勋发出深情的感慨:“群众为什么要跑?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工作搞好,没有把人民生活搞好。”

1999年国庆节,习仲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

大规模的偷渡活动给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他始终牢牢地把握着逃港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根本判断,认为缉拿、关押和遣送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发生了危机”,“群众毕竟要吃饭,要活命,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外逃的,这完全是迫不得已。”发生偷渡潮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工作没搞好,让群众饿肚子,是我们的错,不是群众的错”,因而遏制住偷渡潮的根本办法是“深刻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检讨我们的过失,纠正我们错误的东西,走上正确的路线,让群众安居乐业”。

为了搞好广东的经济,使群众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习仲勋几乎跑遍了广东各地,和群众面对面地接触,和各地基层干部座谈,收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意见,从人民的呼声中寻找形成差距的原因,从基层成功实践中获得治理的良策。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广东群众探索产量承包制的“洲心经验”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推广,为广东省的农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他还曾大力鼓励多种经营、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社队企业等各种群众自发的探索。他实实在在地理解群众的疾苦,深切地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明白那一时期广东的穷困“不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原因,更不是人的原因,而完全是政策问题”,广东需要放开手脚,采取一些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利用自身的外向型优势发展起来。只有人民生活水平能得到大幅的提高,因贫富差距过大而产生的偷渡外流问题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后来,习仲勋利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机会,为广东人民向中央要政策,在中央层面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替群众发出“给地方放权”的呼声。他的呼吁得到了党中央和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鼓励广东大胆试验,创办经济特区。人民的呼声变为了现实。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江山是人民的江山”

习仲勋一生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与人民一道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1999年10月 1日,86岁的习仲勋受邀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他被眼前的盛大场景深深感染,近70年革命生涯的回忆涌上心头,发出了“江山是人民的江山”的由衷赞叹。当天夜晚观看大型国庆焰火晚会时,这位老一辈革命家朴素而赤诚地总结了他自己和我们党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由此能够克服任何困难,能够无往而不胜的革命历程,再次感叹“人民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猜你喜欢
习仲勋老百姓群众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微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两碗鸡蛋面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