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新型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1-09-08 05:52郑梅青刘舒叶严玉康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小微企业会计专业

郑梅青 刘舒叶 严玉康

摘 要 为适应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与本科教育错位发展,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模式,以期为新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学校根据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和高职会计教育与就业面向的差异性,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与本科会计教育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就业面向脱节、学生毕业不能即时上岗等问题,通过重树人才定位、重构培养体系、导入国际CCPA标准、重塑教学模式、重建教学资源、重创实训方式等举措,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小微企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育人模式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举措密集出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但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研究,并未深入契合小微企业人才需求,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而小微企业缺乏适用的会计人才。

对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以下简称“东海会计专业”)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会计岗位对口率平均为84.43%;就业于小微企业人数比例平均为74.30%;就业于专岗工作人数比例为57.06%;就业于多岗工作人数比例平均为28.78%,见表1。另据调研,上海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有“上海财大”“立信会计”“上外”等13所,高职高专开设会计专业有“东海”“交通”“电子信息”“济光”等19所。其中以“财大”和“立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专业定位主要聚焦于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和注册会计师岗位,以“上外”为代表的院校主要定位于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财务管理能力的国际会计岗位;而19所高职高专院校,除“交通”服务于交通物流行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外,其他院校均普遍缺失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服务方向。结合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和岗位能力要求,东海会计专业在人才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与本科教育错位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家战略规划、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小微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小微企业的数量急剧上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统计,截至2018年7月底,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已达7328.1万户。其中,企业2327.8万户,占企业总数的82.5%;个体工商户5000.3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80.9%。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市场比重超过90%,贡献了中国60%的GDP、70%以上的发明专利、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1],见图1。小微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

“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众多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这些小微企业要顺利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我国小微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着“要不到”“留不住”高技能人才的困境,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容易实现[2]。从小微企業经营现状和生命周期来看,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成立3年后小微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仅占1/3[3]。在发展初期,小微企业主要面临的是盈利和生存问题,无法投入大量的资源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培养。因此,迫切需要高校能充分考虑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而不是参照大中型企业“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培养。就会计岗位而言,无需毕业生具有“高、精、专”的知识储备,而是希望毕业生具备足够的财会知识宽度,能满足一人多岗的需求,并具备即时上岗的能力,在工作中可做到多岗兼顾、理实兼备[4]。

(二)高职会计教育与就业面向的差异性

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来看,目前,全国设置会计(财务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690余所、高职院校有1120余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都依据大中型企业会计细分岗位进行设定,在教学内容上都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组织教学,缺乏与本科教育的差异性,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人才。正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缺乏“错位”培养的理性思考,在人才层次、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育人理念不清晰。体现在教学上,则是过分强调教学深度、理论高度,忽略了知识宽度和技能训练。体现在学生素养上,则是理论功底较扎实,但专业知识宽度不够,动手能力较弱。在毕业生就业上,则表现为欠缺即时上岗和岗位迁移能力,导致大中型企业进不去、小微企业适应不了。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考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理念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并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总体方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4年至2017年,财政部接连发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系列文件,指导全国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要求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新形势、新常态、新经济条件下,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职教改革政策要求和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和高职会计教学现状,东海会计专业树立了如下教学改革理念:聚焦民生需求,契合就业面向,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大量需要高职人才的行业与企业;对接行业标准,推进产教融合,将行业龙头企业引入学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变革,实现专业转型,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由重核算转为算管并重;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职业品德养成教育,如图2所示。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东海会计教改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索,努力解决长期存在于高职会计教育中的瓶颈问题。

1.解决高职与本科会计教育同质化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质化问题非常明显,导致了高职教育自身特色荡然无存,压缩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得高职招生与就业都遭受到了空前的压力[5]。为打破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藩篱,东海会计专业必须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育人手段等方面实现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化培养,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人才规格,创新高职育人手段,实施新型专业建设内容,解决招生就业两头难的问题。

2.解决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为聚焦民生需求,结合就业面向,东海会计专业首先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与高职毕业生能力匹配且需求量大的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会计岗位能力标准实施课程体系创新,并通过新型育人模式使本专业培养的会计人才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切实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3.解决教学内容与就业面向脱节的问题

为紧密贴合小微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东海会计专业需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配套改革,将高职会计课程内容由《企业会计准则》转变为适应小企业会计工作需要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以此为依据开发系列配套课程资源以支撑教学改革的实施,使高职会计教学内容与就业面向相匹配。

4.解决学生毕业不能即时上岗的问题

为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东海会计专业实施深度校企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分批进入实践基地顶岗工作,由企业人员担任带教师傅,使学生进行“真刀实枪”操作,实现学校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满足毕业即可即时上岗的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教改成员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面向,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配套改革:确立了与本科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高职会计專业的育人理念;创建了“T型结构、两线并行”的教学模式;新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系列教学资源;搭建了学生顶岗操作的实践平台;实施了校企双专业导师和系列管理制度等保障机制,如图3所示。

(一)重树人才定位

教改成员自立项起,调查走访了众多院校、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行业协会和会计服务机构,结果显示,小微企业对会计人员尤其注重的是“会算、会管、会写”的岗位能力,如表2所示,并要求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系统的理解,以达到在运用“三会”能力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为铸就“会算、会管、会写”的岗位能力,梳理与搭建了适应小微企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知识与技能框架,并以技能训练、不同补差或灵活微课等形式支撑教改实践。据此,我们遵从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的理念,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大量需要高职人才的小微企业,首创并系统设计高职会计应有的专业定位,即:面向小微企业,聚焦“三会”能力,培养“一人多能、多岗兼顾”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重构培养体系

依据小微企业会计岗位能力要求与标准,结合小微企业“一人多能、多岗兼顾”人才需求特点,并遵循学生的知识发展逻辑,重新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三维体系,即“会算、会管、会写”三个维度的“三会”能力。其中,“会算”指会算收入、算支出、算成本、算经济效益;“会管”指会管资金、管负债、管成本控制、管效率、管效益;“会写”指会写日常的经济应用文、会写初步的财务分析报告。

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职业考证模块进行“课证深度融合”教学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作为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注重会计职业资格考证与日常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做到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与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配合,使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能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课证深度融合”,让专业教学与职业考证标准“零距离”。

(三)导入国际CCPA标准

国际注册会计师(初级)综合能力课程体系(简称CCPA)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依据《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会计师实践要求》框架颁布的,旨在通过会计、税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体系教学,并借助综合能力训练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会计能力水平的课程教学系统。通过能力的媒介,实现从普通会计员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变。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新设课程、课程改造、选修课程等方式,将CCPA课程全面导入人才培养方案。

(四)重塑教学模式

依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的养成特点,重新塑造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教改成员在会计专业带头人、国家资深注册会计师严玉康教授的带领下,创造性地构建了“T型结构、两线并行”教学模式,瞄准“会算、会管、会写”和“一人多能、多岗兼顾”能力目标,将会计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组合,构建两个并行体系,以理论课程体系为一线,实践课程体系为另一线,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培养同步有序推进,理实交织,相互促进,让学生在理论知识提升的同时,技能操作也同步得到强化。

(五)重建教学资源

现有的会计教学资源大多是适应本科及以上学生使用,为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一套适应小微企业的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因此,教改成员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遵循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分类要求,重新修订了高职会计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小企业会计系列教材(6本)、实训系列教材(4本);建设配套教学微课(6套)、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门)和校级优质课程(5门);校企联合开发聚焦小微企业的实训软件(3套)等,为东海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六)重创实训方式

为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校推行“三站式”教育,即学校进行基础理论和单项技能培养,企业进行模块分岗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再到小微企业真实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其一,与上海市代理记账行业协会联合,共建“东海诚丰财务中心”,运行一千余家小企业代理记账、财务咨询业务。由学生完成全真的财务工作,使学生转变为会计人员、行业师傅转变为指导教师。其二,根据小微企业简易化、综合化的特点,校行企联合开发“小微企业智能记账系统”,简化账务处理程序,缩短相关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加强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其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仿真教学软件”,实施仿真教学,实现实操技能的培养。

(七)创新产教协同发展模式

学校与上海市代理记账行业协会联合,实施机制改革和交错聘任。一方面,将行业龙头企业——上海诚丰财务有限公司引进校园,共建了“东海诚丰财务中心”,运行千余家小微企业真实业务,学生分期(3个月)、分批(35人/批)上岗实操,企业师傅担任指导教师,培养即时上岗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带头人被聘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参与《代理记账行业规范》的审定和指导行业协会的工作,学校资深教师参与行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实现了产教协同的创新。

(八)建立“双导师”保障机制

为确保产教学联合发展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学校专业带头人的主持下,学校聘请了行业知名专家李敏董事长兼任专业带头人,形成“1+1”学校和企业双带头人机制,共同领衔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企业专业带头人参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方式重创等,有效保障新型育人模式的实施。

四、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社会效益

自教改以来,东海会计专业始终按照预定的方法和路径,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效果已经显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同类院校认可度大幅提升,专业特色逐步凸显。

(一)学生获益

近5年来,本专业教改实践所培养的毕业生共1490人,其中直接就业1468人,就业率98.52%,专业对口率89.71%;到小微企业工作1204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82%;从事专岗工作1043人,占71.10%;从事多岗工作425人,占28.90%。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等均超越了上海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平均水平。

另外,近5年,会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参赛团队在上海市高职院校“星光计划”等各类比赛中,始终保持团体一等奖,并始终代表上海市高职院校参加全国比赛且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2017年及2019年的上海市高职院校“星光计划”(两年一次)会计技能比赛中均取得团体第一名。

(二)教师提升

由国家资深注册会计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严玉康教授领衔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高校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培养了2名注册会计师、5名会计师,“双师”能力显著提升;团队教师齐心协力,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产教协同,填补了聚焦小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空白;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设计比武、精品课程建设、国赛指导、教科研成果等方面成果丰硕。

(三)企业受益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财务会计人才。毕业学生因会计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同行业已享有较高声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服务工作。2016年2月,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上海市代理记账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参与审定了《代理记账行业规范》并为行业会计人员举办了多次专题讲座,部分专业教师也參与了会计行业协会的相关服务工作。

(四)成果辐射

5年内,东海会计专业接待来访学习交流的院校37所计161人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众多院校所借鉴。面向小微企业的教材被众多学校选为专业教材,出版以来已多次重印,上海11所和外省市27所高职院校正选用本系列教材。各媒体也对东海会计专业良好的就业状况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 考 文 献

[1]李旭红.贯彻小微企业减税政策 激活我国市场活力[J].中国财政,2019(7):41-44.

[2]林淑周.充分发挥高职人才在小微企业中的作用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49+51.

[3]易观分析.中国小微企业云财务应用市场专题分析2019[R/OL].(2019-08-20)[2020-01-22].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19440.

[4]古林峰,王文通,田丽.基于工业4.0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20(2):64+70.

[5]刘德晨.浅谈高职教育的同质化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1(2):175+186.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小微企业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