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以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为主,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势必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成绩得不到提升。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好差异性教学目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以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课改前沿,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成长环境不相同,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承认这一差异,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情,通过作业、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结合所掌握的学情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种情况,一般来说接受能力好强学生思维敏捷,基础的,学习时能够保持浓厚的兴趣;中等学生基础较好,可是高阶思维发展不足;下层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不足。在充分掌握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教学。
比如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目标设定时,对于基础层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相关公式,理解并能简单运用;而对中间层学生来说,要提升一个层级,要求他们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并能运用勾股定理去完成课后的练习;对于提高层的学生,让他们在掌握教材内容后,能够运用这一定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一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给学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有表达的自由,通过讨论提高能力。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枫树叶片、蝴蝶标本等),然后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自然引出图形对称,过渡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轴对称”,学生通过直观图形到概念的理解,充分掌握了本節课的重点内容,这时教师要继续拓展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具体操作时提供给学生圆、线段、正方形、三角形等元素,让他们分别设计出自己的组徽。通过动手环节,不同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激活,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三、以小组合作方式,促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学非常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这是因为通过参与小组合作与讨论,全部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在小组互动交流的状态下,学习的氛围非常轻松、愉快。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是不相同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活动:60千克的盐水中含盐率是30%,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之后,发生了变化,剩下盐水中的含盐率由30%增长到40%,请计算一下现在还剩余多少盐水。这是一个关于数量变化的问题,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学生的个性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形不同,所以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要充分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层学生向高阶思维发展;中间层学生在理解巩固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基础层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新兵,徐慧玉,恩斯特姆.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及改进:以初中三维数学教学目标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4(5):23-26.
[2]蒋梦霞,马文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7(3):71-75.
[3]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