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实践论》是陕西师范大学徐赐成教授的著作,2020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在课程实践中自我提升,主张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该书为广大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路径,其中有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情怀
徐赐成199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回中学母校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任教。徐赐成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伊始就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勤奋好学,向同事学习,向名师学习,刻苦钻研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深受学生喜爱。2015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至今,从一名中学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在徐赐成的成长之路上,尽管岗位身份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他对历史教育的情怀。他的教学之路经历了从为“兴趣”而教到为“分数”而教,从为“教育”而教到为“生命”而教的飞跃。在这条路上,徐赐成勇于实践,不怕挫折,为“生命成长”而教,为师生共同成长而乐此不疲,尽显责任与担当。当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但部分教师依旧关注“育分”多于关注“育人”,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生命”而教这个教育情怀层面还很欠缺。笔者以为,广大教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要践行教育初心,厚植教育情怀,要从“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的旧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学习
徐赐成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千万条,归根结底是学习。徐赐成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读书学习,从书中寻找前行的力量。徐赐成说,读书是他主要的生活方式,阅读是他曲折生活道路上的拐杖,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自然选择,是他对待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通过阅读,知识像水一样,充盈着心田”,求知的过程抚育了徐赐成百折不挠的性格,促进了他的专业成长。他认为,广大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利用各种日常的学习机会进行学习,有效发挥日常学习形式的功效;要广泛猎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全面地学习、深度地学习;要走进学术,随时关注本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维度等;要关注现代国际视野的大教育环境所引起的观念、技术及其理论思维所产生的变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创新
徐赐成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创新。他尤其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徐赐成在中学工作期间提出的“弹性教学”就很有创新意义。所谓“弹性教学”就是不对教学方式、练习作业、教材教法做固定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教学目标、定教学要求。“弹性教学”不以教师主观想法施教,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施教,以全体学生都有发展为本施教。它采取差异教学的手段,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真正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难组织、难设计,但徐赐成迎难而上,大胆实施,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广大教师要学习徐赐成的创新精神,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手脚,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
科研
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教更有效?要回答这些教育基本问题,就不能不依靠教育科研的力量。徐赐成指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工作的必须,幸福的需要”。他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教师的幸福感取决于日积月累的专业发展,只有研究每一天,才会让每一天过得充实,才可能有所发展,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徐赐成是一个教育科研能力很强的教师。他工作不久就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此后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徐赐成认为,撰写文章的灵感从阅读中来、从反思中来、从交流中来、从批判中来、从联想中来,好的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格、言之有法。在课题研究方面,徐赐成认为,可以从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中提出研究课题、从教育的争议中选择研究课题、从教育理论的应用中找寻研究课题。徐赐成的这些真知灼见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富有指导意义。现实中,部分教师常常误解教育科研,认为教育科研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与实际教学不沾边,教育科研增加负担、耽误时间等等,这类看法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对于教育科研将带来伤害,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广大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根本保证。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达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