槾笛,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参与多部儿童电影制作,《旋风女队》曾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
漫天的风雪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红其拉甫国门之上。这座连接巴基斯坦的国门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由新疆喀什军分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常年驻守。
红其拉甫边防连负责保卫的是一条特殊的边境线。它不仅在全军口岸中海拔最高、距离最长,并且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局势复杂。而且,它还是我军唯一一条因道路蜿蜒险峻,只能骑着牦牛巡逻的边境线。
从被誉为“石头城”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发,沿着还没来得及铺好的柏油公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红其拉甫边境口岸。这里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接壤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边境口岸。
从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塔县来到海拔高达4750米的红其拉甫,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含氧量大幅降低。走在红其拉甫前哨班的阶梯上时,我的步伐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因为如果不这么做,高原上稀薄的氧气可能很快就会让我感到头晕、心悸,甚至诱发严重的高原反应。我攥紧了手中的便携式氧气罐,吸上两口之后才有了一丝舒适的感觉。而迎接我们的战士早已习惯了高原缺氧的环境,快步走出来迎接我们。
在战士的带领下,我们在一间屋子里坐下来。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周围被连绵的雪山包围着,但前哨班却十分现代化,不仅手机信号满格,而且军营中的条件和其他地方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有墙面上安装的氧气供给设备,以及稀薄空气带来的不适感在提醒着我,这里是位于祖国西北高原的特殊军营。
我们到达当天下着小雪,战士表示这不算什么。他们说如果遇到极端风雪天气,从前哨班走到国门,短短3千米的距离,能花上一个多小时。
我注意到,有的战士皮肤发黑,有的战士肤色较白,询问后才得知,皮肤白皙的都是刚来的新兵。高原地带紫外线本来就强,再加上雪地的反射,在这里待久了,皮肤都会变黑。
之后,战士還特意带领我们参观了照片墙。从新老照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巡边战士的行军装备越来越好。比如,过去只能吃压缩饼干和馕等易于携带的干粮,如今战士们已经可以吃上米饭、方便面等热气腾腾的食物了。虽然地处高原,开水烧不到100℃,食物煮出来口感并不是很好,但战士们表示,吃起来还是很美味的。我们在照片墙上还看到了三代护边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一家的照片。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终年积雪,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只要起风,就在五级以上,瞬息万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让身处这里的人随时可能陷入危险之中。
当地牧民自发地为边防战士提供帮助,其中就包括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陪伴边防战士巡边,直到年迈无法继续,才将这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拉齐尼退伍回到家乡后,又接替父亲走上了这个岗位。他们一家三代无私奉献,只为了守卫祖国的疆土。
正因为有了这些熟悉路况和气候环境的义务巡逻向导的帮助,边防战士才能更顺利、更安全地执行巡视任务。每年大雪封山期来临之前,边境的牦牛巡逻队都会备足干粮、打点行装,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军民联合边防巡逻。
今年年初,英雄护边员拉齐尼因勇救不慎掉落冰窟的小女孩不幸牺牲。战士们告诉我,为了纪念“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山下的护边员执勤点现已改用英雄“拉齐尼”的名字命名。
告别战士,我们来到拉齐尼护边员执勤点。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海拔高达4500米的执勤点仍是风声呼啸。执勤点宿舍干净明亮,每15天一轮换的护边员们执勤期间就是在这里进行休整的。
护边员主要由当地的塔吉克族群众组成,多数为牧民。结束执勤任务后,他们会下山回到自己家中。有时候,他们会把自己家的牲畜带上来放牧。一名护边员告诉我们,附近的山里偶尔会有狼、灰熊出没,但一般不会攻击人类,不过他曾目睹自己的一头牛被四只狼攻击后丧命。
护边员说,上山执勤,一去就是半个月,他们也会想念家中的孩子。不过,如果是寒暑假的话,也可以把孩子带到执勤点,只是不能带出去一块儿巡逻。那么,他们的孩子在家时,也会想念父亲吧?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决定下山走访当地的学校,和孩子们进行一次近距离接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小学。提孜那甫乡是拉齐尼的家乡,为了纪念英雄拉齐尼,学校现在以他的名字重新进行了命名。
从外观上看,这所小学规模不大,但当我们走进教学楼之后却发现,里面“五脏俱全”——除了有安装着多媒体屏幕的普通教室外,还有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心理辅导室等多种多样的功能性教室。
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是拉齐尼小学的书记。他是一名塔吉克族人,但普通话说得非常流利。他指着教学楼旁边的一栋建筑,向我们介绍说那是幼儿园。他还告诉我们,南疆四地州的孩子们都能享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同时政府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校园午餐。
拉齐尼小学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塔吉克族,只有少数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孩子们在这里读完三年级之后就要到县里去读书了,那里其他民族的学生会多一些。
课间,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走廊上。看到我们一行人在参观,他们好奇地围了过来,并用流利的普通话和我们打招呼,有些较为外向的小朋友还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
一个名叫巴合提尼萨的八岁小姑娘告诉我,她的爸爸是一名护边员,现在就在山上的执勤点执行任务,还有三天她就能见到爸爸了!她还告诉我,她的家中养了好几头牦牛,有一头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所以特别喜欢。只可惜,那头小牦牛长大之后似乎把她的呵护给忘记了,不跟她亲了,这让她有些难过。她还热情地邀请我放学后到她家里做客,看看那头可爱的牦牛。
放学后,我们如约前往巴合提尼萨的家。一进村我们就发现,这里都是样式统一的房子。询问之下才得知,塔什库尔干县位于地震带上,几年前这里发生了地震,许多居民的房子毁于一旦。后来是政府出资为他们统一建造了干净、舒适的房屋,这才有了如今整齐划一的村容村貌。
学校书记已提前给巴合提尼萨的家长打了电话,因此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已经在家门口迎接我们了。
早就聽说新疆人民热情好客,但直到我们进入这座房子时才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当时,塔吉克族的盛大节日肖贡巴哈尔节刚过不久,所以客厅的桌子上还满满地摆放着供客人享用的食物。孩子妈妈还特意端出了自家制作的奶茶和酸奶招待我们。
巴合提尼萨有两个妹妹,一个比她低一年级,还在学校里进行课后集体舞排练;另外一个可爱的小妹妹还没有上幼儿园。孩子们因为客人的到来十分开心,大方地为我们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
在她们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屋外看牦牛。别看牦牛个子大,胆子却挺小。我们一接近,它们便立刻往后退。为了不吓着它们,我们只能隔着铁栏杆远远地观望。
在牲畜棚的旁边,有一座白色的蒙古包。每到夏天来临,山上青草丰茂,巴合提尼萨一家便会开着皮卡车,把蒙古包和牲畜放在后斗里,一起到属于他们村的牧场放牧。孩子的舅舅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这段路需要走好几天,现在开车只需要两个小时。
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我注意到姐妹俩主动把我们用过的碗和杯子端到了厨房里。她们的妈妈说,这里的孩子都会主动分担家务,不需要家长特意强调。
和巴合提尼萨一家依依不舍地告别后,我们来到了石头城附近的托格伦夏村。在这里,我们偶遇了一位年轻干部。巧的是,他第二天就要结束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起程回喀什了。
村里的老百姓舍不得他,甚至还流下了泪水。他告诉我们,当地的塔吉克族百姓热情淳朴,看到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觉得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有了收获。
我们正一边走一边谈,突然被一名站在门外的塔吉克族大妈拉进了房子里。尽管语言交流存在一些困难,但她仍十分热情地请我们在家中参观,还展示了她的手工作品。
离开塔什库尔干的路上,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皑皑雪山,感到淳朴、善良、热情的塔吉克族人民就像纯洁无瑕的慕士塔格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愿民族团结一家亲,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