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苏东坡

2021-09-08 21:56高昌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枯木黄州苏轼

河北辛集人,现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给孩子们的诗园》(叶嘉莹、屠岸、金波主编,高昌赏析)及《唐诗故事》《公木传》《玩转词牌》《百年中国的感情气候:20世纪诗词赏鉴》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2021年是苏轼逝世920周年,所以近日来,很多人都在写文章纪念他。

苏轼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大咖”,流傳下来的诗词共有3000多首,文章4800多篇,从数量上说是北宋文人之冠,从质量上说也名列前茅。老先生不仅是经典词人,同时还是优秀的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他学识渊博,性情豁达,朋友圈很大。他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文章使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被称为“苏黄米蔡”。苏轼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曲后,由邓丽君、王菲等歌手演唱,广为流传。近来这首词重新谱曲,由郭麒麟在电视剧《赘婿》中演唱出了另一个版本,也很优美动情,富有感染力。

苏轼的好多作品都被选入了今天的中小学课本,读者们非常熟悉。其中小学课本选录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就叫“庐山真面”。这样一位古代文人中的“宝藏老头”,其文化魅力也像庐山的风景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博大精深,引人入胜。

苏轼非常热爱学习。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是成语“百读不厌”的来历。

公元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赴京赶考,双双考中。主考官欧阳修欣赏苏轼的文笔,对老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像苏轼这样的青年人才,应该让他早日崭露头角,高出自己一头。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历。

苏轼在《晁错论》一文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用来形容志向坚定顽强、意志不可动摇的成语“坚韧不拔”,就是从这句话里提炼出来的。

《荀卿论》中,苏轼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这几句话也为我们留下一个成语,就是“难能可贵”。

凭借刻苦好学的精神和一身才华、一支妙笔,再加上欧阳修、梅尧臣等前辈的扶持,苏轼早早就成功“出圈”,成为了当时顶级流量的偶像派词人,收获了一大波“迷弟迷妹”。他在北宋文坛一出现,就不是寻常之辈,而是自带光环的业内名“角儿”,是为文坛撑场子的“颜值担当”!这种魅力真是不服不行,就连朝廷里专门跟他作对的王安石,也硬生生地被他的才华所震撼,佩服地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在考中四年之后,被安排到陕西当个小官。弟弟苏辙写诗为他送行,苏轼回赠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仪,应仪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后来,人们把这四句诗概括成了“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后来苏轼又被派到杭州当官,主持了西湖的水利工程,还修建了著名的苏堤。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原意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容,后来语义转换,变成了一个成语,就是“淡妆浓抹”。

苏轼本来就爱发牢骚。1069年岁末,苏轼写了一篇八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决心为民请命,其中写道:“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意思是希望皇帝改正错误,后来这句话就被提炼成了一个成语——“绝无仅有”。

或许是年轻时的道路走得太顺利了,到了1079年,中年的苏轼被人陷害,莫名其妙卷入了“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

据说当时,皇帝派苏轼到湖州任职时,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前面这句话就是成语“生不逢时”的来历。这封信被御史指出有讽刺皇帝的意思,再加上苏轼的一些抨击现实的诗句也被人抓住把柄,于是,他被抓入狱中,好不容易才保住小命,被贬到湖北黄州当了个很小的官儿。

无论多么艰难的处境,苏轼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并能在苦涩的生活中发现幽邃的诗意。苏轼在黄州的境况非常艰苦,好在顶头上司徐君猷欣赏他的才华,并尽可能地给予了帮助。苏轼给徐君猷写的一首词中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最后一句演变成了成语“明日黄花”,现在常常用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苏轼的朋友章质夫知道他生计艰难,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是随信“送酒六壶”。谁知路上酒洒了,于是苏轼写诗给章质夫说:“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是好酒的代称,“乌有先生”是虚拟事物的代称。这里的诗句,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化为乌有”。

苏轼在黄州期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其中也提炼出了很多鲜活的成语。他去游览著名的赤壁,写下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江山如画”和“人生如梦”。前者用来形容自然风光的优美,后者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另外,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在《前赤壁赋》中,他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成语“物各有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来历。他在《后赤壁赋》中写道:“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这就是成语“不时之需”的来历。其中他还写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就是成语“水落石出”的来历。

在黄州,苏轼遇到一位好朋友陈季常,只是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经常发脾气,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跟他开玩笑,说道:“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古代姓柳的人的“郡望”,“狮吼”就是狮子的吼叫声。这两句诗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苏轼曾经称赞好友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来历。他还在描写文与可的日常生活时说:“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这最后一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令人喷饭”。

苏轼自己能诗能画,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论,不过他的画作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据说只有三幅,其中《枯木怪石图》最为著名。在苏轼之前,画家很少画枯木和怪石,因为觉得不美。但从《枯木怪石图》出来之后,表现枯木怪石的绘画作品一下子便多了起来。

想到苏轼的颠沛流离,我瞬间泪目,颇有些心疼和伤感。苏轼的青春岁月一路“开挂”,一路蹿升,不料人到中年,命运却开始一路下滑。先是被轰出京城,辗转杭州、徐州、湖洲、贵州、黄州、惠州、琼州等地,等到被朝廷重新召归之时,却又身染重病,不久就在常州去世了。

他的前半生意气风发,后半生却坎坷凄清,几度遭贬,所以用《枯木怪石图》来抒发胸中的愤懑和感慨。但苏轼又性情豁达,所以作品也豪放阳刚,特色鲜明。他曾問善词曲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对方说他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就是成语“铜琶铁板”的来历。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曾有导师和选手用“人间有味是清欢”“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而这两句诗词也都出自苏轼之手。其实,我们平日里说话作文,引用的很多都是苏轼留下来的成语典故和诗文金句,他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根脉和心灵向导。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个老人夸耀自己年龄大时说“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意思是大海每次变成田野,老人就放下一个竹筹作记号,现在老人投下的竹筹已经堆满了十间屋子。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就是“海屋筹添”。现在大家都用这个成语来给老人祝寿和献上祝福。我想,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苏轼作品长久的生命力吧。

面对苏轼这位偶像派词人时,就像面对一颗出现在中国文化天空中的大星;走进苏轼的诗词世界,就像走进一个灿烂而瑰丽的文化奇迹。虽然苏轼逝世已经920年了,但是他从未离开我们,他永远会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息息相通的方式在我们的基因中流转,在我们的生活里闪耀,在我们的心灵中长存。

猜你喜欢
枯木黄州苏轼
杨优秀
枯木
枯木
从善如流
枯木
枯木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