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光
春天在窗外喧闹着:“缙云至仙居的苍岭古道集历史人文与美貌为一体,可以一探。”为此,在春之三月,与阳光作伴,前往古道寻幽。
蒼岭古道是浙江省十大经典古道之一,是古代婺州、处州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史称“婺(金华)括(台州)孔道”。苍岭古道西起缙云县壶镇镇的苍源村,直到仙居县的苍岭坑村,全长约10千米。后来,由于壶镇至南田公路的修建,苍岭古道变得断断续续。1958年,缙云至仙居公路建成通车,苍岭古道繁华热闹的历史才戛然而止,但西苍岭古道如今仍有六段古道完整保存着。
苍岭古道因盐而生,为仙居进入缙云的古盐道。大约从晚唐年间开始,在仙居境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河商业中心,而商业重镇的皤滩要往内地辐射,就要翻过高高的苍岭群山,为此,苍岭古道应运而生。古道的极盛时期,每日有担盐者近千人来往,熙熙攘攘,附近村民大多参与挑盐运货和开饮食店等谋生,当时的古道不仅为盐道,也是诸多家庭的谋生之道。
古道路面宽1米有余,均用石条铺就,石面上或深或浅的纹路,尽是岁月留下的坑洼,透着沧桑和古朴。抬眼望去,眼前的石阶上仿佛还绵延着挑盐的人群,或老或少,或壮实或精瘦,耳边隐约响起他们沉重的喘息和带有节奏的脚步。每往上攀登一步,便淌下一身的汗水,是劳累,也是生活。阳光穿过山巅,从树梢上洒下来,印在石阶上,石阶仿佛有了温度,也许,那是盐夫脚底的余温。转身,来时路只有长长的阶梯,啾啾鸟鸣,响在空旷无人的山谷,没有盐夫的号子与脚步相应和,有点寂寥。千年以来,盐夫跨山越岭,挑起的不仅是盐,还是一家人的生计,还有数千万个家庭的民生所需。这条盐道,通过一代又一代盐夫、货郎的脚步丈量,后来便成为了繁华的通商之路,还成为了官道。
苍岭古道所在的苍岭,被誉为“浙江西南第一岭”。山岭险峻,山道蜿蜒,可称之为“险道”。苍岭是古代仙居的西门,光绪《仙居县志》载:“在县西南一百里,一名风门,高五千丈,周回八千里,与缙云壶镇接界,为婺(金华)括(处州)孔道。”这里“重冈复径,随势高下,其险峭峻绝,实为浙东之最”。古道上行走,山岭一程又一程,偶尔平坦,更多的是无尽的攀登。从山脚往上看,古道的阶梯重复而单调地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到天边,一如千年前险峻而望不到尽头。正如刘昭禹诗云:“白云随步起,危径及天盘。”顺着古道到达海拔800米的南田村。南田村为缙云和仙居的交界,是古道的制高点。出南田村后是风门,为苍岭古道最险峻的地方。只见大山紧紧夹峙,只容古道蜿蜒而下,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是道天然的屏障,也是军事上的要塞。
古道曾大军列阵、历经战火,可称之为“军事驿道”。元朝兵部尚书赵大佑率队走过苍岭。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军队走过苍岭。南田村出口处有新修建的城墙,谓之“毓英城”。站在城墙上,云聚云散之间,战鼓声声,犹如在耳。模糊间,似当年的兵将跨越长空,豪气干云,凭天险、鼓士气,势如破竹,笑谈渴饮倭寇血。如今,点将台已倾倒,倭寇也与历史一同散入烟尘,村民在遗址上重建了点将台和将台殿,缅怀保家卫国的将士们。
苍岭古道因盐而起,也因盐而日渐荒芜,盐夫的脚步在历史中远去,只剩盐道孤独地横亘在苍岭之上,但它的新生已经开始。缙云县林业局对残存的六段古道进行了修复,古道沿线景观优美。从冷水村拾级而上,转弯便有风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右侧山岙满坑满谷的粉色桃花,蓝的天,白的云,撞上妖冶明艳的桃花。古道春色正浓,一路向上,路边风景绝不雷同,山色青翠,或是一方水库倒映山影,或是青松夹道凉风送爽,偶尔还探出几簇火红杜鹃。古道悠游在青山白云之间,为广大驴友所热爱。
在南田村刚好遇见仙居而来的驴友,据说,出了风门,古道风采又不相同,层峦叠嶂、飞瀑流泉,宛如画中,其中的“苍岭丹枫”更是古代仙居的八景之一。约好了,待到秋天,一定要下风门,达仙居,领略秋色斑斓中的苍岭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