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二)

2021-09-08 02:03庄园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皖西大别山

庄园

红得耀目的旗帜飘扬,传颂胜利的凯歌高唱

有少年炽热的脸庞,向那时空另一头的坐标瞭望

瞭望炮火中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奋斗百年的风雨沧桑

瞭望栉风沐雨不改初心的坚强,百年依旧风华正茂的激扬

瞭望脚下的皖西大地,如何绿意披上了革命的红霞万丈

大别山下红旗扬,那胸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寻访红旗指向的地方

将那奉献、牺牲、拼搏、奋进的故事

一 一 分享

在皖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传奇至今仍在流传。这一站,《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寻访了位于六安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他们要把大别山的革命故事,说给你听。

跟小记者寻访——

那支红旗下的传奇军队

妈妈总爱翻阅书桌上那些厚厚的党史书籍,姥爷常常吟诵“宁为革命死,不做阶下囚”的诗句,老师只要一读爱国诗篇便眼含泪水。他们告诉我,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目之所及的是绿水青山,也是红旗飘扬。

原本似懂非懂的我,参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后,对那硝烟弥漫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

走进纪念馆,印入眼帘的便是皖籍108位烈士事迹的展示。姥爷给我科普了一段历史:自1921年开始,我们大别山地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1931年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抽调部分部队,在安徽省六安县麻埠镇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诞生之初,红二十五军就一直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坚持斗争,使大别山的革命红旗不倒。在之后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孤军奋战,在十个月的时间里行走万余里,成就了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的传奇。

听到这里,我不禁被红二十五军吸引。看着纪念馆陈列的破旧的衣物和简陋的武器,我无法想象:红二十五军在物资如此匮乏的情况下,是如何战胜敌军,在围追堵截中走过漫漫长征路,并一路发展壮大的?

姥爷示意我仔细看纪念馆里的陈列,认真听解说: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始终保持坚贞、忠诚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他们高唱:“山沟野坳是我房,野菜山果是我粮,三天不吃饭,照样打胜仗。”面对敌人的围剿,红二十五军的将领们勇敢地挥动大刀带头冲杀,军长程子华双手受伤致残;副军长徐海东在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后颈穿出;军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地冲锋,英勇牺牲……他们大无畏的精神鼓舞着全军上下,迎来了一次次的胜利。

昂扬的号角,轰隆的枪炮聲,先烈们奋力厮杀,屹立不倒的红旗飘扬……这些画面充盈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他们的信念一定是:只要还能举得起武器,就和敌人拼到底!

我转身向前,看到先烈们留下的诗句。其中就有姥爷常吟的那首《就义诗》: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

(小记者:袁欣萌 指导老师:何 煜)

宁可站着死 不愿跪着生

清晨,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前,一面雕刻着英雄像的石壁,映照着安徽人民为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在那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涌现出许继慎、舒传贤、周维炯、刘淠西等一批皖西革命英烈。其中刘淠西烈士《宁可站着死 不愿跪着生》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刘淠西是六安霍山人,他发动诸佛庵民团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是党在皖西向国民党反动派发出的第一枪。但之后不久,刘淠西不幸被捕。敌人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刘淠西不屑一顾;敌人恶毒地诬蔑共产党和共产党员,刘淠西义正辞严地驳斥。尽管遭受严刑拷打,遍体鳞伤,但他仍没有忘记保护战友、坚持斗争,甚至在监狱中组织战友绝食抵抗。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同志提前出狱,继续战斗。而他,却没能走出那暗无天日的监狱。

死亡逼近,刘淠西毫无惧色,可战友难过得哭起来。他安慰道:“同志们,不要难过,革命者流血不流泪!”行刑当天,刘淠西戴着脚镣手铐,高喊着“打倒国民党新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坦然地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誓死不跪,就那样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告别了世界……

当我走出纪念馆时,天空蔚蓝,红日高悬,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已换了人间……

(小记者:张晏彬 指导老师:吴秀莲)

听小记者宣讲——

103岁的“小红军”

大别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无数英雄人物从这里踏上了誓死反抗侵略与压迫的革命之路,其中就有曾经的“小红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少将——胡正先。

1918年,在安徽省六安县石板冲的一个村子里,胡正先呱呱落地。1930年,胡正先还没有步枪高,但红军队伍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还主动帮忙放哨,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红军,负责照顾伤员。

一次,他被热水烫伤。部队规定伤员不能跟着大部队行军,像胡正先这样的小红军更需要留下养伤。得知消息后,胡正先立刻找到上级说:“你们不让我跟着红军走,那就一颗子弹打死我吧!我是不会留在这里的。留在这里就要当俘虏,我不要当俘虏,我就是爬也要跟着红军走!”

就这样,少年胡正先坚强地拄着拐棍,跟着部队转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6岁的胡正先踏上征程。凭着坚韧的毅力,他扛过了一道道难关,还一路见缝插针地识字,长征胜利时他已经认识了400多个汉字。之后,他征战河西走廊。部队行进到祁连山时,胡正先和战友们被敌人冲散,走进了祁连山深处。大山里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雪地。很多人永远留在大山中,只有胡正先和少数战士坚持下来,找到了大部队……而今,当年那位12岁的小红军已是103岁的高龄。他从大别山走来,三爬雪山、三过草地……历经磨难,走到延安,走到了北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革命传奇!

(小记者:龚诗涵 指导老师:唐月华)

军长父亲

无数不畏牺牲的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皖西地区的革命烈士中,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军长父亲”。

1930年,一直奋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许继慎,接到党中央的命令,前往大別山区将几支队伍整合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他被任命为红一军军长。

作为军人,许继慎渴望回到战场上,可是他的孩子才刚满一岁。

他也知道,此去何其艰难。

就在不久前,由他介绍入党的弟弟许希孟,在成功领导了独山农民起义后,惨遭敌人杀害。许希孟的头颅,被挂在城墙上示众,而他们的母亲和许希孟的妻子都下落不明。

但他更知道,革命需要他舍小家,顾大家。

几十年过去,当时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在皖西烈士陵园中的那尊铜像上,第一次见到父亲许继慎的面容;通过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历史,走近自己的父亲……

原来,父亲早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来,在汪精卫背叛革命之后,父亲曾拒任汪伪政府的独立师师长;

原来,大革命失败后,父亲曾顶住众多非议与误解默默地在保密战线上奋斗;

原来,在革命遭遇曲折时,父亲从军长降为师长,接连遭到诬陷和迫害,直至牺牲,他也无怨无悔;

原来,父亲用一生践行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初心和使命。

(小记者:张馨昊 指导老师:宋金华)

战果累累的传奇英雄

“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这是革命英雄潘忠汝曾写下的一首诗,以此表达自己立志革命、改造社会的志向。

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坐落于大别山南麓。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黄麻特委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

1927年11月13日晚上10点,起义大军把黄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此刻,寒风凛冽,但大家心里犹如燃烧着一团火,期待烧尽一切反动武装。夜静悄悄的,突然一声清脆的枪响,大家精神一震,这是副总指挥率领的攻城突击队来了!

潘忠汝大声喊道:“同志们,攻城开始了!冲啊!”起义军一举歼灭了城内的反动武装。

黄麻起义胜利了,旗帜插上了黄安城城楼,迎风招展。潘忠汝说:“我们不仅要打下一个黄安县,我们还要打遍大别山,打遍全中国,打出我们的大路,打出我们的江山,任何势力也抵挡不住我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

这支起义的农民军队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来发展成为红四方面军。而黄麻起义策源地黄安县,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黄麻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武装疯狂反扑。在战斗中,潘忠汝腹部中弹,依旧坚持指挥,最终壮烈牺牲。

“哪朵葵花不向太阳,哪个穷人不向共产党。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今天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化为奋斗向上的动力,早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记者:许展诚 指导老师:何 煜)

鸣谢:

六安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六安市金安区望城岗小学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皖西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回马枪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再见了,大别山
回马枪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