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国, 廖义善, 张立生, 黄 斌, 张婉璐, 袁再健†, 李定强†
(1.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650,广州;2.梅州市国际水土保持研究院,514000,广东梅州;3.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418, 上海;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234,上海)
崩岗是在重力和水力综合作用下, 厚层风化壳地表由于发生崩塌和冲刷而形成一种特殊侵蚀地貌类型[1-2],一般包括集水区、崩壁、崩积体、沟道和冲积扇5部分[3]。崩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其总数约24万个,涉及70个地市、362个县(市、区),总面积约48万km2,总人口1.62亿[4]。崩岗侵蚀为我国南方侵蚀强度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侵蚀类型,被喻为“生态溃疡”[5]。单个崩岗的年产沙模数平均约6万t/km2[6],最高可达10万~30万t/km2[7],相当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容许土壤流失量500 t/(km2·a)[8]的200~600倍。据2005年统计,1949年以来由于崩岗侵蚀而毁坏的农田约0.38万km2,损毁房屋55.4万间,损坏道路3.7万km,桥梁1.1万座,淤积水库9 035万座,受灾人口1 15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16亿元[4]。崩岗防治一直为我国政府所重视,水利部于2009年编制完成并正式批复了《南方崩岗防治规划》;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南方崩岗治理”。
我国学者自20世纪中期即相继开展了崩岗治理相关研究[9]。早期的崩岗治理以单一的工程或生物治理措施为主[5],随后,“上截、下堵、中绿化”(又称“上截、下堵、中削、内外绿化”)的这一综合治理模式被提出[10-11]。“上截”指在崩岗顶部开挖截水沟等拦截汇入崩口的径流,“下堵”是指在沟床或流域出口修建谷坊拦沙坝等,“中绿化”是指在崩岗集水区范围内植树种草,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对崩壁削坡开级,使陡壁台阶化,修成窄梯田种植经果林。《南方崩岗防治规划》总结全国崩岗的治理技术,得出3种有效的治理模式:1)生态型治理模式,即“上截、下堵、中绿化”模式;2)开发型治理模式,对面积较大的崩岗或崩岗群,采用机械或爆破的方式进行削坡,修成梯田后种植果树、茶叶的等经济作物;3)综合整治型治理模式,对靠近城市周边、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较好的崩岗群,利用工程机械推平崩岗,配备排水、拦沙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整治成为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第2、3种模式(后文称之为“梯化/推平”模式)在江西、福建等地已有较多实施[12-13]。
崩岗多分布于贫困地区,贫困导致的毁林是崩岗发生的重要诱因,同时贫困也是崩岗治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崩岗治理在控制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应尽量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12-13]。然而,目前的崩岗治理对经济效益一般考虑不足,这使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12]。“上截、下堵、中绿化”模式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但治理投资不菲,尤其在陡峭的崩壁和沟坡施工难度极大,且由于以发展第一产业(一般指农林业)为主,经济效益不高;“梯化/推平”模式对地表景观加以彻底改造,治理彻底,见效快,所获得的土地可用于发展第二(主要指工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但在开级削坡、场地平整过程中,投入成本高,对地表扰动大。
目前的各种治理模式基本将崩岗视为纯粹的侵蚀劣地,较少考虑崩岗自身的资源禀赋。例如,崩岗具备很高的科普价值,可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加以利用;崩岗区地形独特,也具备相当的旅游开发价值。各种治理模式对崩岗土地(指崩岗集中发育程度较高的区域)的开发也以第一产业为主,资源化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尚较低。
为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张义丰等[14]提出了“沟域经济”概念。类似地,笔者在分析崩岗土地的相关资源禀赋基础上,提出崩岗经济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主要发展模式及对崩岗治理的启示,给出了推动崩岗经济发展的若干具体措施,以期在控制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实现崩岗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凡自然界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就可认为是资源[15]。崩岗土地除具备一般的农业土地资源属性外,尚具有以下方面的资源禀赋:
1)科普教育。崩岗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其发生发育涉及多个地表圈层知识,崩岗集中发育地区可视为天然的地学博物馆,可作为市民或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尤其,崩岗的发生发育机理目前还存有许多未解之谜,可以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界的兴趣;
2)旅游产品。崩岗地貌上为蚀余景观,并兼具沙景(崩岗沟谷沟坡石英砂密布)与山景。崩岗陡崖形态雄奇壮丽(图1),可与丹霞地貌媲美。崩岗区植被覆盖差,土层直接裸露,景观特性与南方一般的风景旅游区迥异,可满足人们对异域体验的需求,具备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价值;
3)矿产资源。崩岗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地区,地表以下有深厚的砂土层,富含石英砂,沟道河道里的冲积物含量更为丰富,可作建筑材料使用[5];
4)独特的气候资源。崩岗地区一般植被稀少,石英砂覆盖地表面积大,加之南方高温的天气(地表高温达70 ℃[1]),昼夜温差大,具备培育特色农产品的气候资源潜力。
图1 崩岗景观(2019年5月摄于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Fig.1 Spectacular Benggang landscape in the Huacheng town,Wu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on May 2019
由于崩岗土地具备上述诸种资源禀赋,故可在其上进行相关经济活动加以利用。所谓崩岗经济,是指在控制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崩岗土地自身的各种资源禀赋,不仅发展第一产业,也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崩岗土地资源化利用的一种经济形态。按产业类型,崩岗经济可分为以下3种模式。
1)第一产业类型崩岗经济。目前的崩岗土地,其产业类型主要为第一产业,以经果林为主。单纯的经果林一般很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且易产生林下侵蚀问题,可考虑从以下2方面提高崩岗土地的第一产业产出:①发展各种林下经济,包括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林菜模式等,这样,喜光高大的林木和耐阴的中药材、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下搭配,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和光能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生物量,也能较好解决林下侵蚀问题;②充分利用崩岗土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资源特性,发展特色农业。砂土层供肥快,发小苗不发老苗,故可利用为苗圃地;也可培育遴选适应崩岗地区沙地和高温差环境的特色产品,如花生(Arachishypogaea)、葡萄(Vitisvinifera)和西瓜(Citrulluslanatus)等。通过种植高品质的特有产品,可极大地提升崩岗土地的产出。
2)第二产业类型崩岗经济。目前,国家对河沙开采严格控制,这使得建筑工程中河沙需求日益紧缺,广东地区河沙价格目前可达200元/t。崩岗区砂土层砂粒(>0.05 mm)组分含量为60%左右,其沟道河道淤积物中含量更高。野外考察中,已在多地发现有农民挖掘崩岗淤积物作为河沙的替代品用作建筑材料,甚至有农民砍伐林地后,直接对砂土层开采。崩岗区砂土层一般位于地表,埋深极浅,开采容易,厚度为5~20 m,储量极其丰富,崩岗砂的利用可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市场对工程河沙的需求。此外,还可进一步研发工业制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采取适当工艺,可考虑用崩岗砂制作砖、建筑砂浆、混凝土等。在云南东川,当地老百姓在泥石流泥沙中加入适量水泥后,已成功制作出高质量的人行道地砖。砂土层还有建筑材料以外的用途,如可用作造景砂铺设在鱼缸底部。此外,由于强烈的雨滴击溅,崩岗崩积堆上一般发育密集溅蚀柱(图2),这些溅蚀柱一般高10余cm,顶部顶托一小砾石,类似微型的奇峰异石,胶结固定后,可考虑用于制作盆景等相关工艺品。
图2 崩岗崩积体上发育的溅蚀景观(2019年5月摄于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Fig.2 Splash-erosion landscape on Benggang colluvium. The photo was taken in the Huacheng town, Wu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on May 2019
3)第三产业类型崩岗经济。这里第三产业类型主要指旅游业以及依托于旅游业发展的各种服务业。对地理位置合适且集中连片分布的崩岗区,可考虑开发以下类型的旅游产品。①传统观光旅游型。供游客观赏、浏览崩岗的自然风光。②科普研学型:目前,科普旅游在许多国家已兴起,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通过建设崩岗科普馆和现场讲解等方式,开发科普旅游,满足大众了解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身心受到熏陶。③沙地旅游型。旅游的一个基本动机是获得异域体验,可依托崩岗土地丰富的石英砂资源,研发类似沙漠旅游的相关娱乐、体育项目,如滑沙、拉沙撬、沙滩排球等,使游客在我国南方就能获得到沙漠地区才能获得的异域体验。④休闲农业型。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的旅游附加值,将农事活动、崩岗风光和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补和融合。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在国外已达到较高的产业化水平[16]。崩岗的崩塌基本发生在降雨时段,只要避开暴雨期,就可保证游客安全。
崩岗砂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崩岗砂的利用对崩岗治理有重要意义。一个中等大小的崩岗,面积按3 000 m2计(最小的大型崩岗面积),年产沙模数取平均值6万t/km2,砂粒组分的比例假定为60%,则年产崩岗砂约100 t,即使按河沙价格卖出,每年也能收入2万元。
在崩岗经济的理念下,崩岗治理应以谷坊、拦砂坝等沟道泥沙阻控措施为主,可就地取材修建。运用拦砂坝模式治理崩岗的最大困难在于随着淤积年限增加,拦泥库容逐渐减少,坝体被冲毁的风险增加。如能允许农民开采崩岗砂,则农民会自觉对拦砂坝进行清淤和维护,因此可有效保证坝体的长治久安。除工程措施外,视情况也可在沟道中种植抗泥沙掩埋能力强的植物,如竹子等。在泥沙下泄危害得到控制后,崩岗区的坡面植被可以自然恢复为主,坡面工程措施(如削坡或梯化)应少开展甚至不开展。在陡峭地形下种植植被施工难度大,削坡或梯化投入成本高,以沟道措施为主的崩岗治理模式将节约大量投资。崩岗经济下的这种治理模式对地表扰动小,崩岗的基本地貌特性予以保留,这与《南方崩岗防治规划》中总结的开发型和综合整治模式显著不同。
崩岗多分布于居民点附近,交通条件一般尚可[6]。因此,大部分崩岗具备开发利用条件。一般情况下,可多产业综合经营,3种产业同时发展,并有所侧重。
旅游业投入少,周期短,可迅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5],是实现山区脱贫减贫的重要手段。对集中连片分布的崩岗,可选择若干条件良好的进行旅游开发,能结合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为最好。对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地区,可充分利用崩岗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功能来吸引客流,以此作为发展崩岗旅游的抓手。2016年11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可积极依托崩岗土地申报中小学的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研学的同时,尝试、体味相关崩岗旅游项目,并让学生将相关体验传递给家长,从而通过儿童和青少年市场来带动整个社会市场。
崩岗旅游可成为崩岗经济发展的龙头。依托崩岗旅游带来的客流,可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望成为当地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在崩岗经济的理念下,集中连片的崩岗可能成为宝贵的资源,这与目前的治理理念显著不同。林敬兰等[12]也已提出在崩岗区发展旅游业,但其理念仍然是通过改造崩岗区景观(如削坡和种植名贵树种)来吸引游客,而笔者所提出的旅游模式,是在充分保留崩岗土地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展开。发展崩岗旅游,政府应提前做好规划,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对交通方便尚可、但不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崩岗地区,可以工矿业为主进行开发。政府应组织相关机构对崩岗砂的利用进行研发,进一步提高经济附加值。对尚未治理或水土流失危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崩岗,政府可出台相关规定,允许当地农民对崩岗砂进行开采和买卖。在广东德庆县已有类似的经验,在该县,崩岗下游淤积造成的沙渍地可用于种植当地特色水果-贡柑(Citrusreticulata),由于政府规定开发利用沙渍地必须首先治理崩岗,贯彻了“谁山、谁治、谁管、谁收益”的原则,因此当地农民治理崩岗的积极性非常高[17]。政府如能放开崩岗下游土地的使用权和崩岗砂的开采权,则可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治理崩岗的积极性,这样在不用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既能实现崩岗治理,也能提高农民收入。
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弃耕抛荒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崩岗区的第一产业发展不宜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方向。如前所述,政府可组织相关机构研发适应崩岗沙地和高温差环境的特色农产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此外,农业领域目前已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模式,也可考虑引入,譬如共享农庄模式。共享农庄有多种形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艾米农场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该农场养殖有牛、马、猪、羊、鸡、鹅等畜禽,种植有数10种蔬菜、果树,农场实施开放、自主式的参观和劳动模式,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其赢利点主要在亲子教育、科普教育、自助商店等方面。由于有大量客源,这座占地仅0.033 km2、仅有2个员工的农庄,年收益高达百万。共享农庄在我国也已有一定的发展,并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模式[18]。
政府应打造一批辐射力强、农民增收明显的崩岗经济发展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崩岗经济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可借鉴北京市沟域经济“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社会参与”的模式[19],即在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由政府和集体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组织工作,以农民为主体进行建设和经营,并吸引社会投资者以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参与。
崩岗经济尚属于新鲜事物,涉及多个学科,政府应组织地学、农学、旅游学以及区域经济学者进一步进行论证,相关试验及产品的研发也亟需开展。政府应推动相关科研机构建设崩岗经济试验基地,在试验区内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笔者团队正在同相关部门磋商,拟在广东建立崩岗研究基地,不仅进行传统的崩岗发生发育机理研究,也进行崩岗经济模式的相关研发试验。
崩岗经济模式充分发掘了崩岗土地的资源性特征,变废为宝,实现了崩岗土地的高效利用,保证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崩岗经济实现了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可望变水土保持由“政府让农民干”变为“农民自己想干”,从而实现崩岗地区水土流失的永续治理。
崩岗经济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崩岗经济的大部分产业均属劳动密集型,占用资金少,技术要求不高,容纳劳动力多,崩岗经济的发展可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抑制农村“空心化”现象,促进乡村振兴。
在崩岗经济模式下,崩岗土地的开发利用从目前的第一产业为主到多产业综合经营,各产业间可互动、互促和融合,提高了产业成长性,并可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同素质及专长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如能将崩岗经济与周边乡村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崩岗特色的乡村经济模式,其内涵将更加丰富,产业链条将更加全面。崩岗经济通过变单纯的第一产业为多产业融合,可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崩岗经济是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崩岗经济以生态建设与多产业融合和高效发展为目标,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和经济发展为一体,可望开辟一条南方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
本文观点形成过程中深受蔡强国和张信宝先生的启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