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辩式教学视野下感悟七步追问法的神奇

2021-09-07 02:45李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4期

李明

摘要:如何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如何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在课堂上真实地探索和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让课堂生成丰富、生动又不失自然?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提出和发展,这几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审辩式;七步追问;求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92

周宏老师提出的审辩式教学,是指向实践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应从备课、课堂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入手,在10个关键点上发力,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奠基。课堂教学环节强调四个要点,①知识铺路②追问激疑③搜证求解④缘据立论。在追问激疑这一点上有个很好的方法,是依据图尔敏论证模型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追问的七步追问法。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疑问?你能提出哪些可靠的证据?你形成了怎样的初步看法?你是否找到了进一步的证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下面是我的一节实践课例与大家分享:

宋代时期,农民王五娶妻张氏,家有20亩地,膝下育2子,1子病重,为治病,变卖土地,同村赵财主趁机压价,王五不得不含泪咬牙接受。结果,子病愈,钱花完,地没了,王五一家被迫做了赵财主家的佃农。赵财主本身家财万贯,但并不满足,趁火打劫王五家的土地只是其恶行之一,不久之后,赵财主又盯上了宋老八家的15亩水田……

这是我和高一5班学生在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时引用的一段情景材料。

教师:从这段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 (没有预设问题,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关注点,学生有话可说,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真实地体现出来。)

邹同学:“王五家的地没了”

教师:“王五家的地为什么没了?”

白同学:“赵财主贪得无厌,趁王五家筹集医药费的机会,趁火打劫”

张同学:“这反映了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教师:什么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只有宋代有吗? (问题保留)

教师:通过你看到的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法的三个出发点,1、学过的知识;2、自己的生活经验3、材料信息的直接感受。)

白同学:“王五家的这种情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刘同学:“看病,太花钱了”

张同学“要是他们家有医保就不用卖地了”

邹同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他家失去了土地,但总归是保住了儿子,等他的儿子以后考上科举,情况就会好转。”

白同学:“他家还算幸运,总归是有地可卖;如果生病的时候,就是佃户,没地可卖,怎么办?”

刘同学:“赵财主虽然贪得无厌,但是总归是让王家把病看好了;如果赵财主坚持就不买王家的地呢?”

白同学:“有道理,为什么赵财主压价,王家还愿意卖给赵财主,说明王家觉得赵财主给的价还行,最起码付得起看病的花销”

张同学:王家后来做了赵家的佃户,说明王家并不记恨赵家。

教师:白同学,说的没错,首先是有地,才能卖地。因此,无论是买还是卖,前提是什么?

学生:土地私有。

教师:中国古代土地一直都私有吗?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后,才出现土地私有现象。

教师:你能从课本里找到哪些证据?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战国时秦国商鞅的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你有怎样的疑问? (基于前面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比如问题的铺设和引导引发的课堂生成,教师可用预设疑問———教学目标,或者调整预设以备学生讨论,但前提是学生没有疑问,若学生真正产生疑问,用学生的疑问———真正的学习目标,要比教师预设的疑问要好得多,这是最好的启发学生搜证求解探索讨论的契机,重点,还是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真正的学习目标。)

1、“赵财主家为什么那么喜欢惦记别人家的地呢?”

学生:因为土地就是财富……

教师小结:用刚才张同学那句话“要是他们家有医保就不用卖地了”反过来,土地就是保障,就是财富。扩展一下,西周分封制下,分给诸侯的就是土地和人口。因此历届统治者,特别是小农经济下,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中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追求。请大家举一例,为了发动农民参与革命,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案有哪些?

学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的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等。

2、“赵财主家的地,自己种不了怎么办呢?”

学生:可以雇人、承包给别人、出租给别人……

教师总结:大家的办法很多很好。请大家注意材料里“王五一家被迫做了赵财主家的佃农”这个细节。然后结合课本第9页,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汉代、宋朝、明清这几个时间节点上,租佃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原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有没有更有实力的地主或者官僚惦记赵财主家的地呢?”

学生:肯定啊……大鱼吃小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总结:达尔文认为在生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一个竞争的群体。“争先恐后”为什么争先?为什么害怕落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为什么要强调公正和和谐呢?

4、“赵财主趁火打劫王家,政府难道不管吗?”

学生:你情我愿,政府怎么管啊?

有时候可能也会管吧……

教师:大家先考虑一下,今天政府在什么情况下会干涉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干涉我们的行为?

学生:我们违法和守法的时候……

教师:法代表什么?

教师:因此,政府管还是不管重要的参考是什么?

学生:政府的利益。

教师:好,请同学们总结几个时间点西汉、唐代前期、唐代后期、宋代和明清,统治者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政策,基于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最后小结:

土地兼并现象,从商鞅变法以法律层面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以来,就一直存在。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从汉至唐,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与统治稳定,出台过抑制兼并的政策(比如汉代的限田令,北魏唐初的均田制等),宋从政策上不抑兼并。总的趋势,从唐两税法、明一条鞭法到清的摊丁入亩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无法避免,因此租佃制日益普遍和盛行。所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从经营方式的层面上来讲的,无论是个体自耕农经营,还是租佃经营,从生产方式上讲,都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式的精耕细作小生产模式。

因此,七步追问法,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能真正开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和求证之路,可以产生丰富的课堂生成,这也是指向实践的审辩式教学的出发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肖先成.关于审辩式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13).

[2]张本飞.对现代课堂审辩互动式教学方法探析[J].内江科技, 2020,v. 41;No. 307(06):116-117.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博迪学校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