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分析的角度阐述舒伯特作品的创作特征

2021-09-07 10:25张维琪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

张维琪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继贝多芬后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早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既是传统维也纳乐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1797年,去世时年仅31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显露出了天才般的音乐才华,其创作体裁丰富、涉猎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舒伯特创作于1824年、作为德奥艺术歌曲(Lied)之套曲作品的典范,《美丽的磨坊女》这部作品由二十首曲目构成,唱词均选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作。该作品体现出德奥浪漫主义时期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满、整体音响效果富于情感张力的整体特征。该作品不仅旋律优美、伴奏形态多样,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戏剧性张力,这种状态和风格也同时体现在了他本人的钢琴作品和交响作品的创作中。该曲以严谨的词乐结合形式,开创了艺术歌曲新的表达形式与创作路径。本文首先通过对该作品的乐谱文本分析,以乐谱文本为精确的音响呈现基础,分析乐谱文本就是精准演唱作品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诚如我国著名钢琴理论家赵晓生所言:“音乐意义需要看出来——用眼睛看,用脑子看,用心灵看出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乐谱文本进行分析阅读,是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它贯穿于我们学习、演唱该作品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文本分析  艺术歌曲  舒伯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69-03

弗朗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音乐文化遗,这其中包括数量的器乐作品、声乐套曲、歌剧、管弦乐作品和钢琴奏鸣曲等。在这其中,艺术歌曲是最能体现其音乐创作的风格和创作才华的,由于他一生创作流传下来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艺术价值极高,使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迎来了近半个世纪的黄金全盛时期。因此他本人也被称之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旋律优美而著称,在伴奏和声的运用上亦凸显出色彩性与戏剧张力,也是他本人音乐创作风格的完美体现。歌词选择上,舒伯特多以诗人作品入曲,仅歌德的诗作就引用有59首之多,其著名的艺术歌曲包括《鳟鱼》《魔王》等,而著名的艺术歌曲套曲则有《美丽的磨坊女》(1823)、《冬之旅》(1827)以及其去世之后辑录出版的遗作《天鹅之歌》(1828)。               一、通过文本分析加深对作品背景的全面了解

笔者以舒伯特艺术歌曲套曲作品的巅峰之作——《美丽的磨坊女》为例,对舒伯特的音乐风格进行一定的探讨和阐述,以文本分析的视角对舒伯特音乐的旋律性特征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结合演奏学习的实践,希望能够对学习演唱及演奏舒伯特作品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见解和参考,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演唱技巧、方法,同时,笔者亦希望借由对该作品的分析,对如何学习和表演舒伯特的作品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储备。

首先,我们要对选取的这首作品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美丽的磨坊女》作品d.795,舒伯特创作于1824年。作为德奥艺术歌曲(Lied)之套曲作品的典范,该作品由二十首曲目构成,唱词均选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作。该作品体现出德奥浪漫主义时期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满、整体音响效果富于情感张力的整体特征。该作品不仅旋律优美、伴奏形态多样,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戏剧性张力,这种状态和风格也同时体现在他本人的钢琴作品和交响作品的创作中。该曲以严谨的词乐结合形式,开创了艺术歌曲新的表达形式与创作路径。《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是一位年轻且充满朝气的男磨坊工,他在孤独的磨坊里劳作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人的女儿。可是,磨坊工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女儿的心,女孩爱上了一个猎人。爱情的不幸使得青年磨工陷入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水,将自己对少女的爱恋与回忆沉入河中,到水底去寻找心灵的慰藉。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性色彩,透过钢琴与声乐之间的交互融汇,展现出青年人的爱情动态心理,音乐张力十足丰满。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作品,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从结局来看也是一部悲剧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在贵族反动统治下的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愤和苦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怨恨和不满。众所周知,舒伯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艺术家,在他生前即使有着满腔的音乐才华,可在当时并没有被世人所认可和了解。在这一点上,他并不如与他同时期的贝多芬一样幸运,所以,从作曲家人物本身的性格方面来侧重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赋予的情绪背景和情感赋予。

如上文所言,由二十首歌曲组成的《美丽的磨坊女》套曲,其唱词内容描寫了对少女爱慕的磨坊青年在经历了热烈的暗恋,而后被拒绝,最后走向湖底解脱失恋的痛苦故事。二十首歌词采用三种基本的形式,即:叙事体、散文体与诗骈体。叙事体与散文体的唱词都具有一定的松散性,而诗骈体唱词则更讲究语音的对仗与词句的工整。其唱词核心思想与结构内容如下:套曲中除了青年磨工(第一人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一个是人格化了的小河,它是主人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一的安慰者;另一个是主人公的情敌——猎人。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虽然《美丽的磨坊女》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可除此之外,整个套曲透露出的情绪却是一种较为明朗的、抒情性的风格特征。从这也可以看出即使像前文中提到的,舒伯特当时虽然处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苦闷、烦躁和焦虑的状态中,但他对生活却仍依然抱有美好的憧憬。他认为“悲痛使人的辨别能力敏锐起来,使人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年3月25日日记),“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幸福”(1824年3月22日日记)。所以,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是比较符合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的。这也是为何几个世纪以来,即使经历了岁月的长河,舒伯特的音乐却依然还能在世界上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通过文本分析加深音乐表演认知的三个层面

此外,在学习该作品前,也应该对音乐表演认知的三个层面进行详尽的理论讨论分析。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文本分析对于该作品的乐谱文本进行详读。不论任何的音乐时期,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些语言全部通过创作者的智慧隐藏在了作品的乐谱当中。西方艺术音乐的一大特点是以乐谱文本为精确的音响呈现基础,乐谱就是音乐作品最直接的载体,因而通过分析乐谱文本,也是我们表现作品内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诚如我国著名钢琴理论家赵晓生所言:“音乐意义需要看出来——用眼睛看,用脑子看,用心灵看出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乐谱文本进行分析阅读,是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它贯穿于我们学习、演唱该作品的全过程中。其次,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结合文本分析的成果,并借助于老师的指点,学习者应学会如何进行一种感性的演绎方式,结合文本和谱面线索,能够理性地总结、归纳演唱体验,对作品风格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从而进一步抓住作品的音乐内涵。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打磨、完善该作品的表演,还需要我们善于借鉴名家演唱的范例来匡正、提高我们的总体综合水平。因而,需要我们不断聆听各声乐艺术名家演唱的不同录音版本,在此对乐谱文本和个人学习实践进行比对,从而提升我们对于作品的整体认知与表演能力。

《美丽的磨坊女》这首作品生动展现了姑娘爱上其他人离磨坊男青年而去时的男主悲伤与迷惘。尤其在后十首唱词表现出青年失恋后痛苦地低回婉转独自哀怜,也描写了在众人欢乐的聚会中不能控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的情感,词作以不同的场景构建出青年内心的苦闷与惆怅。第三阶段以青年理性地回忆与姑娘的分手开始,而决意重新振作起来,不再哀伤,要踏上新的道路之决心,而在这打算放下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对于少女恋恋不舍情绪的自我坦诚,而后整理情绪,在重新审视大地多姿多彩的美景时,最终对那一段让自己心碎的恋情释怀,将其埋葬在小溪深处,迎接自我的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次,就舒伯特作品中的艺术歌曲这个体裁而言,我们也应该追本溯源,更为详细的了解一些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找出其中的关联和内在联系。艺术歌曲最早可以追朔到中世纪中后期法、德两地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民间世俗歌曲。德语游吟诗人称为“恋诗歌手”(即是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的歌手),不同的是恋诗歌手大部分来自于上层贵族,这有别于在当时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商业“名歌手”。他们的歌曲传统在14世纪以后被名歌手继承。到了15世纪,这些单声部歌曲逐渐由多声部复调织体所取代,文艺复兴以来职业作曲家的出现使得此类歌曲进入高产时期,并將此种歌曲命名为Lied(Lieder),在德语语境中,该词指称的是“歌曲”或“歌唱作品”。而进入巴洛克时期以后,随着主调音乐的兴起,Lied的体裁形式从多声部复调织体转型为一条歌唱旋律搭配一件器乐伴奏的织体形式,最初的伴奏乐器是一种被称为“琉特(Lute)”的有品拨奏弦乐器,而后键盘乐器(羽管键琴、现代钢琴)逐渐取代了拨弦乐器,成为Lied歌曲演唱固定使用的乐器类型。由于巴洛克时期器乐音乐、世俗类合唱声乐作品写作风行一时,因而这类作品的写作并非主流,同时代的作曲家中仅有泰勒曼(Telemann 1681-1767)写作有48首Lied歌曲。Lied一词用以指称结构规整精巧、唱词意境优美的现代德奥艺术歌曲,始自18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巴洛克时代复杂多声织体的衰落,在维也纳古典乐派蓄势待发中,主调音乐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以作曲家舒尔茨(Schulz 1747-1800)为代表,第一代德语艺术歌曲应运而生。这些艺术歌曲,以追求音乐表达歌词意境的准确性为目标,运用唱词语音形成的自然语态写作旋律,极尽音乐表现歌词意境的能力。

三、通过文本分析比较不同音乐风格的之间的关联性

在舒伯特之前,古典主义盛期的德奥艺术歌曲以“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作品为代表,他一生写有三十多首艺术歌曲,其中《紫罗兰》《渴望春天》等都是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艺术歌曲典范。而到了贝多芬的手中,艺术歌曲开始以构成连缀的大型套曲体裁呈现,贝多芬于1816年创作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便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奥声乐套曲的划时代之作,该作品由六首曲目构成,每首均以赞美生活、表达对恋人爱慕的德语诗作写成,该作品音乐形象连贯、主题鲜明、旋律优美而活泼,被西方音乐学界视为德奥艺术歌曲套曲作品的开山之作。对文本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前辈们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舒伯特早期的创作,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这种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也是非常的明显。在此同时,舒伯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对其后来的众多作曲家产生了许多影响。正是在继承舒伯特艺术歌曲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其在19世纪初为德奥艺术歌曲树立了基本的风格,舒曼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声乐套曲,亦将这种风格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得更加完美流畅。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德奥艺术歌曲所固有的精髓就是词乐关系平等,互相融合统一,钢琴伴奏与声乐旋律关系平等,曲目的情绪张力往往借由钢琴与演唱之间的呼应而凸显。调性的模糊、和声色彩的扩大将舒曼的艺术歌曲作品推向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巅峰。与舒曼同一时期的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都写有大量艺术歌曲,而到了19世纪晚期,德奥艺术歌曲在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创作中引入了管弦乐伴奏的形式,在拓宽音色表现力的同时亦在和声色彩性方面有所突破。20世纪以来,随着无调性音乐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兴起,浪漫主义发展起来的德奥艺术歌曲创作逐渐衰落。然而,在今天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我们依旧能够听到来自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创作的经典艺术歌曲作品。总之,一位优秀的美声专业学习者必然能熟练演唱这些经典作品。换句话说,对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学习,是美声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之一。所以,通过文本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舒伯特的作品中蕴含的音乐线条和旋律性特征,完美地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中的某些优秀传统,从而也推动了一个新的音乐流派的诞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