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颖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抓住文旅强根基、提质效的关键,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当前,我们要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将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提质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广融合、巧融合。
用数字化创新文旅融合生命力
着力打造数字文旅产业高地。立潮头、站高位,做大做强江苏数字文旅产业中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智慧旅游、文化艺术金融、数字文化装备等产业链环节。构建数字文旅产业生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引育跨行业跨区域数字文旅航母企业,制定数字文旅领域独角兽企业成长计划,集聚知名数字文旅内容供应商和渠道运营商,充分重视文旅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高度关注文旅创新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流量型经济。
扎实推进优势文旅产业数字化。夯基础、做底盘,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先进文化制造业等江苏优势文旅产业中的数字化应用,以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精品内容创作为核心,完善文旅产业的商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孵化文旅双创的苏商生产力。持续深化“互联网+文旅”,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文旅核心吸引物的创意和科技含量,研究未来景区、未来园区、未来街区的可实现性,大力推进文旅与教育研学、农业生态、工业科技、康养医疗、体育休闲、商务会奖等相关产业跨界延伸,激发产业倍增效应。
巧妙发挥创新创意流量驱动作用。吸眼球、引流量,瞄准潮玩经济、民宿经济、直播经济、综艺经济等吸睛产业新兴蓝海,变网红现象为长虹产业。充分合理放大流量的公益价值和市场价值,迅速实现文旅产业新循环生态。
用新经济引领文旅融合创造力
优化空间价值,发展水岸经济。发挥“水韵江苏”的生态资源优势,依托长江、运河、湖泊、海岸、湿地,在水岸风景基础上做好场所营造,开拓与周边协调互动的滨水功能空间。鼓励有序打造沿岸商业空间、游船线路、文博场馆、演艺品牌、特色村镇,培植主题市集、沉浸式小剧场、艺术河岸、特色渔港等消费场景,推动形成“水岸+”文化、旅游、创意、消费的产业生态链,优化提升水岸空间经济价值,打造建设“世界顶级的遗产水岸、国际时尚的文创水岸、美好江苏的文旅水岸、蓝绿交织的生态水岸、水陆并行的黄金水岸”。
放大主题价值,发展非遗经济。鼓励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开展规模化协作生产,加快苏绣、织锦、玉雕、水晶、紫砂等传统工艺振兴。鼓励建设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大力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通过拓宽非遗美食体验途径、打造非遗特色酒店和民宿、营造交通非遗体验空间、推出非遗主题旅游产品、增强非遗产品市场吸引力等方式,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魅力中弘扬非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命主张。
焕发场馆价值,发展文博经济。加强文博设施旅游化改造,依托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采用渐进式和微更新的手法,精准保护、精准开发,鼓励打造博物馆综合体、博物馆公园、文博产业园等功能性文旅体验空间。鼓励博物馆文創联合开发和整合营销,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文化内涵,强调内容定制、场景设计、故事营销、融媒体互动,开发更多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探索博物馆综艺、博物馆快闪、博物馆剧本杀等文旅新业态。
用集聚效应提升文旅融合影响力
进一步引导文旅重点门类集聚度。划定文旅产业发展专项供地指标,鼓励存量文旅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持老厂房的特色化和现代楼宇的专业化改造,打造创意设计文旅融合集聚区;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和载体,推出承载红色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研学产品,打造红色教育文旅融合集聚区;围绕动漫体育体验场馆,结合游戏直播、体育竞技、云游戏等新业态,举办动漫展会和电竞赛事,打造体娱会奖文旅融合集聚区;鼓励景区、古村落、旧街区改造,引进演艺团体驻场演出和沉浸式演出,打造影视演艺文旅融合集聚区;支持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重点村搭建创客空间,发展乡村民宿,拓展提升外向型农业产品附加值和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乡村创客文旅融合集聚区。
快一步建设头部文化园区、旅游景区和文旅街区。推动自贸试验区文旅产业发展,鼓励南京、苏州、连云港片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来、内容走出去,文化、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突出抓好文化出口,加强文旅和科技融合,争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鼓励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规范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优质企业资源集聚与创意孵化,引育一批地方标杆型、高科技型文旅“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鼓励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加大智慧景区、低碳景区、精品景区的建设。
早一步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把文化作为价值观表达,推出文旅融合新线路新产品新项目,打造一批文旅融合龙头企业和示范品牌,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文化特质引领要素配置,以旅游服务营造体验氛围,以节庆活动丰富城市表情,以融合力量赋予旅居生活态度。
用消费场景激发文旅融合想象力
塑造文旅消费新地标。大力发展高品质文旅商圈和网红街巷,增加国际化消费品供给,建设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购买渠道,发展购物旅游;重点引进一批具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的文旅商总部型企业,发展品牌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提高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支持鼓励老字号创新经营,彰显小店经济、老店魅力,着力培育一批品牌认知度高、文化特色浓郁、生产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新晋品牌。
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积极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强化夜间经济供给意识,加速夜宿、夜食、夜购、夜读、夜秀、夜游等产品更新,支持文化、艺术、社交和零售跨界融合,推动文旅场景与内容体验变革;通过灯光秀、动漫展、设计周、创意集市、品牌巡回展、快闪集合等主题活动,加强VR、AR、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应用,深化消费科技示范应用;探索开展“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试点,鼓励制作个性化店招店牌,优化微型餐饮企业准入流程。
营造文旅消费新生态。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推进央行数字货币文旅消费应用试点,持续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文旅电子消费券;拓展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统筹景区、酒店、旅行社、文博场所等单位,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实现在线购票、产品预定、保险购买、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文旅消费服务,打造可信度高的目的地文旅消费圈。
(作者系江苏城市智库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