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
前阵子,我到幼儿园调研,遇到一件事,让我很想谈谈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
当时,老师带着孩子们做积木搭建的游戏,材料用的是木制积木,主题是让孩子们搭一栋高楼,其中有两个男孩,以下称为男孩A和男孩B。
A的高楼搭到一半时,因为一块积木没放好,高楼塌了一大半。A“哇”地一声就哭了,情绪一下没有收住,A挥手把剩余的高楼也一并推倒了。
另一边,B也在搭着他的高楼,过程中也因为有一块积木没放好,倒了一部分,只见B发了一会呆,看了看四周,又埋头继续搭了起来。
同样都是5岁的孩子,同样是搭积木这样一个任务,为什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情绪的差别会如此之大呢?
造成这样的情绪差别,是因为孩子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调控室”,这个调控室对情绪有操控能力,决定了孩子的情绪管理状态。那么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呢?
情绪调控失灵是信号出问题
一般来说,在孩子2-4岁的时候,他们会懂得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并且他们还会知道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到了4-5岁时,他们对情緒作出反应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开始理解即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另外,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了,不可以随意乱发脾气。
或许会有人觉得很荒谬,既然按照孩子的情绪发展来看,孩子在5岁左右就会自我管理情绪了,那为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爱乱发脾气的孩子?
其实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和情绪理解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至于为什么孩子间会出现差异,关键在于情绪调节。
我们可以把情绪调节想象成一个调控室,它将孩子可以理解的情绪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这个调控室出了差错,孩子就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同时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比如同样都是生气的情绪,情绪调控室正常运转的孩子知道“我需要克服这个障碍”,而情绪调控室失灵的孩子,获得的信息却是“出问题了”。
至于出问题了之后要怎么办,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只能用哭闹不已、暴躁、打自己、大肆破坏等情绪失控的行为来表达。
那是什么原因会导致情绪调控室失灵呢?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情绪失控,与他们父母是分不开的。
家长的错误导致杏仁核的易敏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这些做法会破坏孩子的情绪调控室:一是一味顺从孩子的情绪;二是压制或否定孩子的情绪。
这两种家长的常用语主要有这些:“好了,宝贝,不哭了啊,妈妈都给你买。”(顺从)“多大点事,再瞎叫唤就收拾你!”(压制)“哭什么哭,真是没出息!”(否定)“这有什么害怕的,真是个胆小鬼!”(否定)
还有一种是家长没有树立好情绪调控的榜样。这种家长会随自己的心情来变换对孩子的情绪。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就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会安抚和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孩子怎么都不顺眼,打骂齐上阵。
这三种做法之所以会破坏孩子的情绪调控室,是因为提高了孩子杏仁核的敏感度。
杏仁核作为神经中枢的角色,在冲动情感压倒理智之时,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它承担着身体报警的任务,对每个处境和认知进行判断并做出反应,向大脑的各个位置发出信号,向脑干发出指令,身体分泌出荷尔蒙,驱动神经中枢激活心血管系统、肌肉和内脏器官,于是身体各个部门做出反应。
同时,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还会引起杏仁核电活动的强烈反应,并形成长期的痕迹储存在大脑中,所以可以说杏仁核是我们的情绪中心。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杏仁核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这时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地应对,使用的是上述三种反面的应对方式,就容易让杏仁核长期处于高敏感状态。
久而久之,杏仁核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影响了调控室的正常作用,以至于孩子一遇到什么事就会反应过度。
那么家长在面对孩子失控的时候,要如何应对才能保证调控室的正常运行呢?
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实,在应对孩子情绪失控时,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处于情绪中时,是很难听进道理的。
所以在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当然在不同的情绪失控的场景下,具体的应对方式也有差别。
孩子失控到使用暴力,例如伤人伤己、乱扔东西。
错误的处理方式:“你再敢打一下试试看!” “不要再扔了,坏了看你玩什么。”正确的处理方式:“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不要打人/自己。” “你扔这些东西,是它们惹你生气了吗?”
孩子无理取闹,各种跟父母对着干。
错误的处理方式:“要叫你几遍?” “说一遍听不懂是不是?”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妈妈知道你现在不太开心,我们一起来解决。” “你可以自己选择先做作业还是先洗澡。”“你想要现在吃水果,还是10分钟后吃水果呢?”
孩子情绪崩溃,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错误的处理方式:“我让你不要再哭了,烦死了。” “我数3声,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正确的处理方式:“你现在很难受是吗?没事,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实在不舒服,我们可以先哭一会儿。”
以上的处理方式都是为了告诉孩子,我们认可他们当下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对的,只是我们再生气也不能伤人伤己。等平复了孩子的情绪后,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式,以及帮助他们学习解决不同的问题。
作为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情绪表达。不但要接纳他们的愉悦和平静,还要接纳他们的悲伤、恐惧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