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 钟昕怡
摘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有了飞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介入范围也随之扩大。其中,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已有一定历史。然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参与动力不足、相应保障不足等。因此,应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形成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将全国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8-0139-0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有效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进程,需要社会各界为“三农”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渠道支持。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高校不仅拥有大量技能人才资源,而且,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的突出表现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可以在强化社会动员和推动公共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一、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发展过程
1993年12月,在共青团号召下,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1]。2002年,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成立,表明我国开始重视志愿服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2008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后,团中央根据新的志愿服务格局,提出了“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通過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的要求,围绕社会需求,探索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重点实施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和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具有枢纽功能的志愿者联合会。2017年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旨在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志愿服务事业。2019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服务呈现飞速发展态势。高校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在读学生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志愿服务也广泛参与社会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乡村振兴。
二、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乡村振兴建设上扮演着难以取代的角色。然而,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仍表现出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参与动力不足、相应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无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优势,不佳的服务效果挫伤学生参与热情,进而致使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2]。
1.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高校志愿者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加之我国高校很少有针对专业志愿服务的教学安排设计,因而有些高校志愿者缺乏服务必需的部分专业志愿服务能力,致使高校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理解过于粗浅。他们只是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一种单向度的输出工作,甚至将提供志愿服务视为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赋权过程,导致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乡村或村民的需求不匹配,无法解决乡村或村民的实际问题。这些对志愿服务错误的认识大大降低了高校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二是部分大学生未掌握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技术和方法。一些高校志愿服务助人技术和方法的传授主要以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指导较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加之参与乡村服务的周期相对于其他志愿服务较长,情况复杂、可变因素大,对参与此类活动的高校志愿者在专业志愿服务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因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被进一步削弱。受目前激励机制不到位、乡村条件艰苦等因素影响,尚有大量学生未被吸纳到乡村志愿服务团队中。志愿者来源的单一、匮乏致使高校志愿服务无法满足乡村或村民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宏观上强调利他主义,甚至一度将志愿服务视为“无私奉献”或“无偿服务”的行为,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自身需要关注甚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利己性”动机被忽视,因而导致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的热情和动力走低。
3.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保障,从而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志愿者的长效管理不到位。组织内良好、有序的管理是对高校志愿者的重要保障。我国部分高校志愿者的招募管理由校内各志愿服务组织自主运行,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的临时招募、“用时才管”的特点[3],致使乡村志愿服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的人才队伍无法与乡村振兴服务周期较长的特点相适应。二是对高校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法律保护不足。一方面,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化建设中仍存在诸多制度空白,如有关志愿服务侵权责任的问题尚无统一立法,地方性立法之间甚至还存在冲突[4],这可能导致高校志愿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诉诸无门。另一方面,我国现已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具体政策和专门法规较少,仅有2017年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此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缺少更详实、具体的下位法的规定,致使针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步骤、范围、评价和保障等方面的标准缺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缺乏必需的法治和社会保障,不利于高校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重要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1.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志愿者富有服务社会和他人的愿望,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助人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引导高校志愿者在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领会和掌握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有利于解决乡村部分实际性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结合乡村服务的特点,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有关乡村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有計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所必需的能力,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
一是组织和推广公益志愿服务课程。高校应为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开设以专业志愿服务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公益志愿服务课程,加速推进志愿服务基础教育,以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内涵和意义的认知,进而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二是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应由各团队的指导老师为高校志愿者提供长期、稳定的辅导,如在不同阶段给志愿者指明正确的服务方向,或对志愿者不恰当的行为予以及时纠偏等。三是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乡村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农村变化、农业传统和农民需求的认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紧密围绕“三农”问题,引导志愿服务供给依循乡村社会发展实际,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2.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提振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
合理的激励制度是激发志愿者服务动机、实现志愿者投入最大化的制度诉求。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必须充分激发高校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异质化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激发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潜能。
一是策划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可将服务乡村的“利他性”目的与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利己性”动机相结合,如浙江率先探索出通过竞赛引导高校志愿服务有序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竞赛模式。这是政校企村合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大平台。大赛举办三年来,大赛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引导近5万余名师生走进乡村,培育出了近4000个创意项目,打造了数百个优秀落地项目。这些项目为解决乡村的空心村、精神文明建设、老龄化、留守儿童、乡村医疗、农产品销售、景区打造、民宿同质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或灵感,为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兴旺的难题寻找新思路。二是高校与有关部门确定并实施统一的激励方式。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高校志愿者希望得到相关证书,五分之一则希望得到公开表扬[5]。然而,来自非权威机构的证书或表扬缺乏社会认可度,不足以构成大学生提高投入度的动力。因此,高校应与具备一定权威性的机构合作,采用并推行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鼓励在乡村服务过程中有优异表现的高校志愿者,以此加强大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动力,进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三是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学生在乡村的志愿服务经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相关政府部门例如教育、团委、文明办、民政等部门要建立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标准,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各级升学和企事业单位就业中广泛应用,为招生录取和就业聘任提供参考。
3.将全国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保障
秩序良好的环境是高校志愿服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将全国的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全国范围内所有注册在籍的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招募、监督、管理和评价等。如此,可避免不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标准和运行状态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和体验出现明显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总体印象和认同感。二是将乡村场域中的高校志愿服务纳入法律和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在乡村中的长效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支持,如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边界、内容、保障和要求等,要在法律政策上作出明确而详实的规定,为在服务乡村过程中权益受损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保障和维权的支持等,以鼓励大学生持续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而保证高校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因而,保障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权益和安全,严格落实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公益实践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3-12-05.
[2]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
[3]高彦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研究——以保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4]戴志聪.志愿服务侵权责任研究[J].法制博览,2019(4).
[5]刘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2).
责任编辑:罗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