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永
图1 虚亭岸帻图,31.5×231.3cm,设色绢本(手卷)
唐寅像
安国是谁?
安国比唐伯虎小11 岁,出生于无锡胶山脚下的堠村,这地方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安国路。他生于1481 年11 月18 日,比唐伯虎小11 岁,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有钱的人之一。
从何得知?
他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颁布的“大明富豪榜”中的上榜富豪。此富豪榜名单在大文人、史学家、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的著作《国朝丛记》中有过记录。有一次,严世蕃酒足饭饱之际,问他身边的朋友们,天下除了我们家,还有哪些有钱人?他们聊着聊着,列出了大明一等富豪17 人,多是京城的高官权贵,其中江南富豪仅有三位上榜,身家都在百万两白银以上,这差不多也到了当时财富管理的边界了。这三位富豪都出自无锡,他们是安国、邹望和华麟祥。无锡民谣称:“安国、邹望、华麟祥,日日金银用斗量。”
严世蕃的大明富豪榜比福布斯和胡润做的榜单更可靠,因福布斯和胡润依靠的是公开信息,无法统计隐身富豪,数的是明面儿上的钱。严世蕃不一样,他乃首辅之子,顶级权贵,对于信息的掌控力绝非普通媒体所能望其项背的。
唐伯虎和安国是好友。
何以见得?
安国家有个大园子,叫西林,西林里面专门有个工作室,叫天香堂。唐伯虎来无锡,住西林,一住就是半个月,在天香堂里画画。
安国到苏州找唐伯虎,唐伯虎请他在家吃饭。唐伯虎诗集中有这样的句子:“一巷三酒家,五日一尝鲜。”大明正德年间,苏州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一条巷子里,就有三个饭馆,人们隔三差五,下馆子吃饭,品尝时鲜。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就曾在市区吴趋坊开了一个饭店。
图2 虚亭岸帻图 局部
图3 虚亭岸帻图 局部
图4 虚亭岸帻图 局部
图5 左图黄色方框内:王穉登“广长闇主”、何良俊的“清森阁书画印”藏印;右图黄色方框内:安国“桂坡安国赏鉴”、何良俊的“何氏元朗”藏印。
从吃饭和睡觉的地点,颇可以考察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公务宴请、商务宴请,都是去饭馆酒店,只有好朋友,才上家里吃饭。还有一种例外的情形,为了防止隐私外泄,得找秘密的地方吃饭谈事儿。例如,文徵明先生73 岁的时候,徐阶到苏州来,当时他还没做上首辅,不过也是帝国最有实力的人物了。文先生安排,请徐阶、王廷一起去太湖,在船上吃船菜。王廷当时是苏州的知府,他们吃饭谈什么?没有记录,不得而知。不久,王廷的苏州知府任期结束,吏部考核优异,留中央工作,后来一路高升,做到礼部尚书。这顿船菜,应该功不可没。
安国在唐伯虎家吃饭,这很不一般。唐伯虎住在桃花坞,距离京杭大运河大约只有五六华里的水程,而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就如同现在的京沪高铁。从安国居住的无锡西林至苏州桃花坞唐伯虎家,水系发达,纵横交错,乘船半日可至,十分方便。
为什么说唐伯虎请安国在家吃饭不一般呢?因为安国出行,绝不是孤身一人,必有随从,请他吃饭喝酒,得要有相应的接待能力——至少家里得有厨师吧。唐伯虎的桃花坞一落成,首先请的是大干部王鏊,王鏊是正国级的高官,他还有正德四年皇上御赐的一套车马。当然,这同样也说明,唐伯虎家接待的能力有多强。王鏊来唐伯虎家吃饭,吃完后赋诗一首《过子畏别业》:“十月心斋戒未开,偷闲先访戴逵来。清溪诘曲频回棹,矮屋虚明浅送杯。生计城东三亩菜,吟怀墙角一株梅。栋梁榱桷俱收尽,此地何缘有佚材。”王鏊这个级别,不会像小文人那样写首诗孤芳自赏,每一首诗都有特定的信号,用今天的话说,王鏊的诗,写完了都会发出来,发出来都得上头条。
说这些其实就一个意思,那些说唐伯虎晚年多么潦倒寒酸的,其实都没有读明白这些文献背后的信息。
现在,来了,来了,他来了,安国先生他来了。
唐伯虎家酒是很好的,有石冻春(唐伯虎诗: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还有麻姑酒。麻姑酒二两银子一坛,一般人买不起。
安国吃完饭,喝完酒,抹一抹嘴,写了首诗,献给唐伯虎。
这可不一般。
唐伯虎是画家,是文人,安国向他买几张画,求一篇诗文,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反过来,安国写诗赠唐伯虎,这可不一般。因为安国先生的优势主要是有钱,让有钱人花钱,天经地义,是对财富的一种尊重。现在你不让有钱人花钱,让他写诗,富豪扮书生,真是太难为人了。
安国先生的诗终于写出来了,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但是诚恳真挚,好过世上许多酸文人的无病呻吟。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访六如先生》:
桃花庵里访高人,绕屋花开万树春;
诗酒放歌真是乐,图书充栋未为贫。
功名富贵区区特,日月江山荡荡身;
临别有言相赠我,野夫怀惠若怀珍。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的江南首富,成为一位艺术家的铁杆粉丝。这位艺术家送了几句心灵鸡汤,首富铭记在心,写成诗歌。这首诗很生动,其中“区区特”是俚俗口语,文人绝不会用,日月江山何其雄阔,“荡荡身”三个字又是一副满不在乎,很土豪的感觉。
图6 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集 书影
图7 念圣楼读画小记 书影
我简单翻译一下:
我去桃花庵拜访高人,高人住处春色满园,万树花开。
伯虎先生诗酒人生,放声歌唱,快乐无边,图书满屋,怎么能叫贫。
对伯虎先生而言,富贵功名都是区区小事,日月山河在我心,浑身坦荡荡。
临走伯虎先生赠我金句:常怀感恩之心。
最后一句“野夫怀惠若怀珍”引用了《论语》典故,唐伯虎特别喜欢引用《论语》。《论语》原句为:“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原意是: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律,小人心怀恩惠。
迂腐的人一定会这样解释:小人怀惠,而且“怀惠若怀珍”,安国被唐伯虎暗讽为小人而不自知啊。
我不这么看,“怀德怀刑”和“怀土怀惠”不是简单的君子和小人之分,其实是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要挣钱,就得务实,就得怀土怀惠。怀土——心怀乡土,稍微皮一下,搞地产,也算一种怀土。怀惠——感念恩惠,做人要懂得感恩。想要做点实事,不能不“怀土怀惠”——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基业长青。
唐伯虎坦荡通透,不受腐儒成见的约束,对《论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江南首富,这位首富才会情不自禁作诗以纪之。
安国在园林和收藏方面花费了大量钱财。他在无锡的胶山山麓建起一座大园子,山坡上种了几千株桂花树,故而他的宅院又称“桂坡馆”。唐伯虎的《虚亭岸帻图》中有一方收藏印“桂坡安国赏鉴”,桂坡之名,其得乎此。
园子中的画室名为“天香堂”。天香堂前,修建了一个数百亩的人工湖,湖中耸立着两座山丘,安国以镇江的金、焦二峰为之命名。他疏浚了河流,从郊外引入活水。“安桂坡因岁旱,大出粟,募民穿池。池成,广数百亩,中为二山,以拟金、焦,乃循堤种树,缘崖结亭,廓然大观焉。”(见《无锡县志》)这个园林是无锡最优美的园子,后来以“西林”而著称,许多诗篇都对其有描述。安国的孙子安绍芳(1511-1579)曾重修此园,并将这些诗篇收录到《西林全集》(万历47 年刻本)中。安绍芳整修西林后,自作《西林三十二景》诗,亦收录在《西林全集》中。
这张画名为《虚亭岸帻图》,系出自唐伯虎自题五绝的末句——“岸帻坐虚亭”。岸帻,就是把头巾往上推,露出前额,洒脱不拘之态。岸帻,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人格,例如苏辙有诗句:“隐居亦有高人在,岸帻无言倚钓轩。”这就是用“岸帻”指代隐居的高人了。
这张画是有故事情节的,是画给特定受画者的。画中主人公伏案坐在画面中央的四面虚亭中,他身穿绯红袍,戴官帽。画家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他的帽翅。整个作品一共画了7 个人,只有虚亭中的这位主人公,着红衣,戴官帽,可见其显贵身份是要特意强调的。其余一切人物,均围绕他展开。这位大人似乎已经等了很久,他身体前倾,伏案伫望,他等的人终于来了。
他等的是一位儒士,一身布衣,风神舒朗,头顶结了个发髻,覆着网巾。他让一小童牵了驴儿,自己潇潇洒洒地走过来。他已经缓步下桥,小童牵着驴儿正上桥。这个细节也是一有趣的对比。小童身后,还有一位仆人,挑一个担儿,前担是一个包袱袋儿,后边儿是书箱和古琴。
主人家园子大,一个挑柴的正在向一个挑家什的打招呼,草堂中一位童仆在打扫,不留神一只黑犬窜了出去。这三人一犬算是闲笔,没有这闲笔不行,显不出空间、层次。画面那种生动的趣味,有时候就是一两处闲笔激发的。
现在问题来了。
红衣者会不会就是安国?
有可能。
安国是商人,未曾出仕做官,但他有个虚衔——南京户部员外郎。请唐伯虎画个园图,自己出个镜,虚荣一下,开心一下,完全有可能。
这张画本来就是艺术家画给特定受画者的“命题作文”,不是公共空间的绘画。
过桥的儒生会不会就是唐伯虎自己?
也有可能。
很多唐伯虎画中的形象,都是他自身的写照。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