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慧 杨冬
(朝阳市图书馆,辽宁 朝阳 122000)
坚韧勇敢的中华民族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重要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乡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文化精准扶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的文化振兴是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起点的,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朝阳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朝阳地区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索,顺利完成了文化精准扶贫的目标和任务,并从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巩固多年文化精准扶贫成果,推动文化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图书馆应继续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加精准的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任务圆满完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服务的基本涵义是“因地制宜”。文化精准扶贫是从文化层面为贫困地区提供“因地制宜”的帮助,可以说,图书馆在精准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文化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应延续精准服务理念,继续加强智力开发,不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创新精准服务实践,结合当前局势和利用自身优势,开拓一条有活力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推动我省农业全面升级、乡村全面进步、农民群众全面发展,开创我省农业乡村发展新局面。”朝阳属于辽宁省经济薄弱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文化发展方面主要有两个“匮乏”:(1)在意识形态上,农民群众缺乏内生动力。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去文化”现象,典型表现是读书的人很少。同时,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不足。对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作用、文化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的认可度较低。(2)在文化资源上,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较少,人才流失严重,造成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足,文化精准服务工作难以持续。
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的基础是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拥有相对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数字信息资源、文化服务平台以及志愿者资源等。图书馆借助自身资源,在乡村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精准文化服务的重点,一方面是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增强农民群众的致富信心,提高文化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其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为乡村地区搭建生产与销售平台、学习平台,让群众通过手机、电视等自媒体就能了解到国家最新政策、当前经济发展动态等。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的难点在于“精准”。造成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普适化的服务难以做到精准。
朝阳地区图书馆以“开发式”扶贫方针为指导,不断创新理念和方式,集中专业优势,深入贫困山区,多管齐下,脚踏实地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多年来,不断扩大普及先进科学技术传播范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提升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在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1.1 跨界合作,开发社会资源
朝阳地区图书馆引入多方合作机制,在行业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跨界合作,借行业之力,兴文化精准服务之事。一方面纵向延伸,辽宁省图书馆、朝阳市图书馆、朝阳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形成协作模式,以互利共赢理念为基础将资源进行纵向融合,发挥了不同主体在经费、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横向拓展,朝阳地区图书馆加强了与农委、科协、科技局、学校、新闻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协同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
2.1.2 因地制宜,制订精准策略
只有找准“病根”,才能拔掉“穷根”。乡村发展落后的因素有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空心化”问题突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健全,文化扶贫基础需要持续夯实。图书馆的精准服务要根据自身的资源评估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根据农民群众需求因地制宜提供资源,尽力削减发展落后因素。例如,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各方资源输入,养殖专业户需要的是科学技术,解决“空心化”需要的是智力支持和人才引进。对症下药,实际上是在解决“根”的问题。因此,认清“病根”是关键,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2.1.3 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动力
农民群众从素质上得到了提升、从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强,那么乡村文化振兴就有了“种子”。在文化精准扶贫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造血”问题。为了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朝阳地区图书馆组建专家志愿者团队,传授先进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培育一批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新时代农民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因此,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活力,应着力通过文化服务调动其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改变落后的面貌。
2.1.4 以终为始,打造创新模式
朝阳市实施“161”工程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3-5年把朝阳建设成为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部门,要打好文旅融合这张牌,抓住契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朝阳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文化,是三燕古都的发祥地。朝阳市图书馆将地方文献作为本地区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建立了地方文献库,多年来收集了地方文献3500余种、5800余册。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并使之与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互补,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是朝阳地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朝阳地区各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很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服务品牌,具体见表1。
表1 朝阳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品牌服务一览
2.2.1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助农”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终端方式的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国民阅读趋势。朝阳地区公共图书馆借助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朝阳市图书馆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构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共享平台。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实施“数字文化驿站”项目。2019年,辽宁省图书馆在全民读书节期间推出“e路书香”微信公众号,并在全省全面推广。同时,朝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包含了方正电子书、博看期刊网、龙源数字传媒等数字资源。为了让乡村地区群众更熟练地使用平台,朝阳地区图书馆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系统地推广数字资源和其使用方法。目前,乡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群众基本上可以熟练地借助官方平台进行学习,随时随地询问和查找相关资料。
2.2.2 “图书馆+科技下乡”,技术“兴农”
朝阳乡村地区农民群众大部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为“三农”服务工作。为了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地开展服务工作,图书馆根据农民群众现实需求编印了一套与朝阳地区生产实际相配套的农业技术手册。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市科技部门、部分乡镇文化站进行走访调研,经分析确定了农民群众急需的畜牧、蔬菜、花卉培育、林业等10个产业品种,并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组织编写了特色农业实用手册。以喀左县图书馆为例,每年通过“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等活动,深入农户发放图书和信息资料,从1979年至今,累计发行手册18万余份,遍布了喀左县各乡镇街区。这些科普信息受到乡村群众的欢迎,扩大了精准服务的覆盖面。喀左县图书馆还与喀左县科协建立科技联系户300户,重点服务科技示范户30户,并设置了联系卡。
2.2.3 “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强农”
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加快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图书馆多年来以自身馆藏资源为支撑,以农家书屋为站点,坚持更新阅读资源,定期举办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及各项服务农民群众的活动。通过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全民阅读讲座、数字资源培训,引导农民群众热爱阅读,提高文化素养。以数字资源培训班为例,农民群众不仅了解到移动图书馆App安装使用、图书和期刊的下载使用方法,还学会了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下载阅读图书馆数字资源。通过培训,移动图书馆使用率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以及致富的信心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2.4 “图书馆+跨界合作”,融合“慧农”
朝阳地区图书馆加强了与科协、科技局、农委、科技情报所等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跨界合作,开辟了新的文化精准服务窗口,使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资源优势得以在更多的传播平台上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效能进一步释放,科技更容易和方便地传递到农民群众中。朝阳地区图书馆计划将跨界合作常态化,进一步统一思想,凝结共识,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达到共享共赢的目的。朝阳市图书馆与朝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开通网上科技惠民专栏。市科技情报所在“朝阳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网站上,专门为朝阳市图书馆设置了“市图专栏”和“朝阳市图书馆科技惠民专栏”,使广大农民群众、技术员和涉农企业可以通过该栏目获取相关技术信息,跨界助力智慧农民的培育。
2.2.5 “图书馆+馆校共建”,智慧“育农”
“馆校共建”模式在朝阳地区图书馆多年来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目的在于让更多乡村地区的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为了提升乡村地区校园课外阅读水平,朝阳市图书馆组织专人到40多所小学进行调研和走访,对校外课堂、图书室藏书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朝阳市图书馆从最初的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建立图书流通站,发展到建设逐步覆盖的校园阅读基地,是一种馆校合作共建的成功飞跃。为保证校外课堂持续发展,朝阳市图书馆精准对接各个学校的不同阅读需求,多管齐下,创建服务品牌,持续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来拓展服务内容,并与社会团体联合,特别是双塔区教体局、龙城区图书馆、嘻哈宝贝童书馆等单位的加入和配合,让这项活动显现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朝阳建平县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44所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装备都面临着巨大的投入缺口。2018年,建平县图书馆争取到中华慈善总会大众慈善基金中慈爱心图书室项目的鼎力支持,其为建平县图书馆和建平县44所义务教育学校捐赠图书20万册,价值540余万元,可有效帮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爱上阅读,提升自我,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2.2.6 “图书馆+专家聚力”,协同“惠农”
朝阳市图书馆组建专家志愿者团队,深入广大乡村,进行长期的文化精准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畜牧专家智力扶贫。图书馆组织专家走村入户科普养殖知识、解答村民咨询,帮助村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方法。所到最远处是辽宁省的扶贫村——凌源市佛爷洞乡酒局杖子村,该村距市区192公里,车程往返需要7个多小时。半年的时间内,共组织专家举行精准扶贫活动11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医疗专家健康扶贫。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的一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医疗专家专业优势,治病防病,宣传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对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医疗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3)心理专家教育扶贫。朝阳市图书馆先后组织专家到朝阳县、北票市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持续的心理辅导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2.7 “图书馆+驻村干部”,帮扶“亲农”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响应国家政策,2018年初,朝阳市图书馆抽调一名馆员到朝阳县台子镇担任驻村干部。一年来,图书馆驻村干部围绕乡村工作认真负责联系、协调、指导各项工作,积极为民办实事,努力在政府和农民群众间架起连心的桥梁,为台子镇扶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驻村干部的调研,图书馆为贫困村提供有深度、有质量的各种资料;组织专家提供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有计划地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乡村送书、送资料、建乡村书屋等。依托图书馆资源优势,携手推进了“智慧乡村”建设。
朝阳地区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文化精准服务实践方面统筹规划不足,图书馆自身也存在资源紧缺、人才储备和保障经费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
2018年,朝阳地区图书馆馆长联席会上首次提出文化精准扶贫,并要求各图书馆根据自身资源实际积极投入到扶贫当中去。但由于缺乏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大部分活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导致扶贫过程中朝阳地区图书馆“各自为政”。图书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出现活动重复率较高、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前期调研力度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就容易造成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乡村地区需求与图书馆文化输出方面出现偏差,导致供给错位,浪费资源,达不到预期成效。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朝阳地区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工作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面对扶贫工作,思路不够开阔,举措不够创新,工作不够细致。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和个别部门工作因循守旧,沿用已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没有及时找到贫困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找准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结合点。在为文化精准服务过程中,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需求的摸底调查,文化服务项目的选择、策划与实施,缺乏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朝阳地区图书馆由于受到编制等因素限制,图书馆人员结构老龄化,新人占比较低,并且实践经验少,这给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朝阳市图书馆为例,参与扶贫工作人员不足,从扶贫工作的设计、规划、执行到总结评估,大量的工作都需要专人负责,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压力大。另外,人员结构配置不科学,未能让既熟练掌握图书馆服务技能,又熟悉乡村文化发展实际的人才从事文化精准服务工作。针对专项服务工作,没有成立目标小组,缺乏团队协作和人才资源合力,既不利于服务目标实现,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经过调研,绝大多数乡村地区群众致富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甘于落后,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现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一些农民群众对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心理上习以为常,或是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东西,或是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对未来信心不足,也不敢承担发展的风险。图书馆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这一根源,真正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内在想法,进而从根本上理解乡村文化落后的原因,精准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从而科学设计和系统制定服务方案,有计划、按规律、长效性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对乡村地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进行“摸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前提。一方面,调查其整体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在文化精准扶贫之后,乡村地区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针对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系统调研,深入把握乡村地区的文化服务需求。深入实地考察了解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掌握基本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情况。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分析各种统计数据,为科学制定乡村文化振兴策略提供依据。
服务品牌化是一项活动的质量及价值的标志。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活动走向品牌化代表着文化精准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同时也是树立图书馆形象的机会。以朝阳市图书馆“专家聚力精准扶贫”为例,其服务品牌分“三步走”。第一步,服务品牌定位。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先受益。畜牧专家指导以畜牧业为生的农民群众;医疗专家诊治“因病致贫”农户;心理专家辅导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第二步,服务品牌策划。策划要深挖不同地区普遍性和具体性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步,服务品牌推广。人民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方式之一。通过专家扶贫服务活动品牌塑造,贫困村民致富的信心增强了、观念改变了,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图书馆在社会治理方面,要进一步推动重心向乡村地区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输送到乡村地区。特别是要通过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基层服务点,为乡村地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治理理念与乡村文化振兴连接更紧密,让乡村文化建设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态势。图书馆要顺应新时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精准服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与协同,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机制。“图书馆+政府”“图书馆+科技局”“图书馆+农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通过跨界合作和行业协同,将资源进行整合,组建资源配送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资源平台,打造立体多元、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流通站、分馆、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站点,积极开展经常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借助节假日、时令等时间节点,积极策划举办适合乡村风土人情的讲座、展览和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信息,拉近图书馆服务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距离。
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目的是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由“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转移的过程中,图书馆为基层服务的重心也需要由“文化精准扶贫”向“乡村文化振兴”转变。这需要一个衔接过渡的过程,更需要拓展性思维和新的工作目标定位。
5.1.1 共享思维——向经典案例学习
各级公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服务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有成效、有特色、接地气的图书馆基层文化服务经典案例。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应该树立共享性思维,善于从丰富的案例中汲取营养;应该主动加强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共享他人经验,启发创新发展思路。“共享思维”能够让图书馆对资源及服务保持开放的态度,让图书馆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呈现无限生机。
5.1.2 逆推思维——构建目标平台
逆推思维也称结果导向思维,即先假定一个目标,根据逆向推理的方式,对每一项工作从宏观把控到任务分解的思维过程。有些文化扶贫案例只是开展文化救济收到短期效应,并没有对“造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只重“业绩”,忽视实际效果。逆推思维要求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对实现目标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人、事、物以及各项工作、各个节点、各有关因素以及完成时限等都通盘考虑,制定方案,细化流程,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到人,落实到事,执行到细节,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搭建乡村文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乡村群众享受到均等、便捷、高效的文化信息服务。
5.1.3 导向思维——深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衍生而来,旨在从需求出发来实现供给、需求结构性优化。有需求的地方一定存在矛盾,想要解决矛盾就要抓住问题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继续深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找准需求侧,对接供给侧,探索出一条具有理论支撑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各级图书馆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应立足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总结经验,看清现实矛盾与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明辨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到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创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典型服务、典型产品,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传播和教育机构,集聚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信息资源,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好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促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人的责任与使命。例如,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中记载的区域风土人情等综合性信息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图书馆将地方志与地方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开创更多的旅游项目,探寻文化旅游融合新方向,谱写文化旅游发展新篇章,而且还可以拉动乡村地区就业需求,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5]。”文化精准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社会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图书馆在繁荣乡村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