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落实“四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讨论话题”是推进学生数学表达的有效“触发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基础性话题、关键性话题、表征性话题与辩论性话题,以此催生学生的“数学表达”、推进学生的“数学表达”、深化学生的“数学表达”、活化学生的“数学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讨论话题 数学表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培养应当聚焦于“四基”,也就是在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数学课堂中出现的大都是低效、无效问题,反而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其严格受控于“一问一答”,长期处于被牵引的状态,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讨论话题,要准确了解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备好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在课堂中应当设置怎样的话题,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才能使课堂问题问得好。同时教师还应当了解应基于怎样的话题才能够落实对话,使学生的数学“表达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设置基础性话题,催生“数学表达”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表达与数学倾听、数学思考等之间具有直接且密切的关系,展示的是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的数学思维,把握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使学生的表达力在这一氛围中得以孕育和发展。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氛围过于压抑,反而会遏制甚至泯灭数学表达;如果所打造的氛围有利于维持学生心理安全以及心理自由,不仅有助于催生数学表达,还能够生发更具有创造性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为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表达,笔者首先以“动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一系列生活场景,如国旗升降、火车行驶以及钟表摆动等等,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建立直观感知,帮助学生完成对物体平移以及旋转的描述。因为素材极其丰富,而且有助于展开对比,所以学生能够在实际描述的过程中,感知平移以及旋转所具有的特质。然后,笔者以“这一些物体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学生认为“平移就是直直的运动”,也有的学生认为“平移是平行的运动”,等等。虽然学生的表达非常稚嫩,也有所欠缺,但是笔者所营造的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确实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助于引领学生数学表达。而后,教师根据学情反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引导、提炼以及概括,这样就能够将表达转向描述。例如,可以增加和方向相关的元素,要求学生说一说平移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等。融入数学元素之后,不仅是对学生数学表达的规范,也能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氛围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種条件以及要素,积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够勇于表达见解,而且能够践行其主张,完成验证,使数学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设置关键性话题,推进“数学表达”
在进入中高年级之后,仅仅设置基础性话题,是远远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的,所以教师应当增设具备思维含量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设置应以教学重点为核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设置以下话题:①怎样的两组直线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②如何验证你所绘制的是平行四边形?③在完成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之后,你认为它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话题①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感受两组不同方向的直线,就此建立直观感知,能够组建平行四边形的是“平行+平行”的框架,初步了解图形特征。话题②、③更具有挑战性,拥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所以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如何验证,换言之,就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为基础,说一说所绘制图形的特征,看是否满足概念中的关键条件。寻找图形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是学生的易错点,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不同图形的特征,然后逐层思考、相互关联,这样才能从中找到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针对后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在完成组内交流和表达之后,在班级内组织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都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根据学情反馈,教师需要适当点拨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使学生接下来的回答更完整、更具有逻辑性。
三、设置表征性话题,深化“数学表达”
数学表达不应当仅仅体现于言语方面,还应当涵盖非言语表达,而后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数学本质。所谓非言语表达,就是学生在数学表达的过程中,使用动作以及神态等方式,既包括画图、演示,也可包括实验操作等。灵活利用数学表达,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表征之下,实现层层深入,触及知识本质。
例如,“相遇问题”归类于“行程问题”,其表征在于两辆汽车在速度、时间以及路程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相遇时间”这一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达,实际上很难使学生形成深刻理解。鉴于此,笔者组织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邀请两个学生走上讲台,一人分别扮演一辆车,两车同时出发、同时相遇,一辆速度快一点,一辆稍慢一点。在多次行驶以及相遇的演示过程中,必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能够体会到相遇时间所指代的意义。深刻的表征,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的深入。有学生认为:两车速度不同,行驶时间相同,所以速度更高的车行驶的路程更多;也有学生认为:在两车行驶过程中,具体的路程不仅仅与其行驶速度有关,还与行驶时间有关。透过这种表达,能够发现正比例表达的雏形。
所谓数学表征,实际上就是在面对问题时,学生能够进行深刻的揭示,不仅能深入触及表征之下的数学本质,还能够“连根拔起”,将优质的数学表达在这种表征之下得以深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多元表征是常态,也是帮助学生从经验提炼到本质的重要载体,透过这种表征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表达中明理,实现质的飞跃,不仅是对数学表达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发展高阶思维。
四、设置辩论性话题,活化“数学表达”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性特点,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却仍然以感性和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对模糊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思辨的方式,在班级内组织辩论,由学生自主说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深度感知,也能够使他们高效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思维、辩理思维等。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结合知识特点,设计具有辩论价值的合理问题,创建真实的情境,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辨空间,对其形成启发,促使其思维不断深入,触及知识本质。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设置以下话题:①在一个圆中,其周长应当和哪些因素有关?②如何判定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③为何是三倍多一点?显然这些话题的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知识本质,能够对圆展开探讨,了解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创设问题情境:在正方形中,其周长和边长相关,那么,圆形呢?其周长应当与哪些因素相关?就此触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多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发现周长和直径相关,而且直径越长,周长越大。此时,教师可继续引导: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你认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应当是怎样的关系?可能是几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创设辩论情境,而学生也会在2倍、4倍之间进行猜测验证,最后聚焦于可能为3倍。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证明?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课件。首先呈现一个正六边形,在不断地观察、补充以及推理过程中,学生终于达成共识:在正六边形中,其周长为“直径”的3倍,而圆的周长可以被分割为6条小弧线,很显然弧线比线段的长度长一点,所以,圆的周长可能为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所创设的话题环环相扣,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辨,而这些辩论话题刚好触及学生思维的增长点,使学生可以亲历完整的观察、猜测以及辩论、推理等一系列过程,由此推导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具备了思维含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是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不管是活动的参与度,还是针对话题的挖掘层次,都有可能对课堂生成形成不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激活以及提升,都与课堂所设置的话题具有直接关联,所以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不管是基础性、关键性還是提高性话题,都是对学生的正向激励,能够引发学生的独立以及深入思考,展开积极的辩论,并在思辨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表达力。
【参考文献】
[1]宫晓东.基于生活体验,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
[2]王郢,涂凡菲.小学高年段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