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怡
【摘 要】“顽固低音”是指一组在音乐旋律中反复出现的低音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如一错再错的生字词语、无从下手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作文等。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像欣赏音乐一般欣赏这些问题,巧妙化用音乐中的“连音符”“顿音符”“延音线”等,这些问题也会像“顽固低音”一样迎刃而解且充满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顽固低音” 主动学习
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性的事业,教育是用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思考、进步是不能停滞的。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会思考,学生也就学不会思考,也就不会创造丰富多彩的硕果。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联想到音乐中的“顽固低音”。“顽固低音”是音乐领域的专用名词,是指一组在音乐旋律中反复出现的低音组,在巴洛克时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常这个短短的曲调会出现许多次不变的反复,而且每次在低音部反复一次时,高音部就会出现一个适当的新旋律或新伴奏,且每次都不相同,如此所得到的是在反复低音主题之上的变化旋律,而不是主题本身的变奏。
在音乐中,“顽固低音”是神秘而美好的。它总是身披薄纱隐匿在各种旋律中,像孩子一样调皮地出现在这里那里。已然掌握它出现规律的人,为它着迷,不厌其烦地在旋律中搜索它的影子;早已熟知并习惯它存在的人,习以为常,不用刻意寻找,旋律响起就辨别出了它的存在;然而更多的音乐门外汉,对它的存在视而不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导向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何尝没有“顽固低音”这样的神秘而美好存在?只是我们总是忘了去找出来,或者明明知道它存在却永远只用厌恶或抵触的情绪去漠视。其实,语文教师如果换上对待音乐旋律的欣赏姿态,这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难题不也变得饶有趣味么?若是能再艺术地应对这些“顽固低音”,语文教学就更是会充满吸引力。
一、“连音符”——精练语文练习
素质教育大力推广,但是学生和教师一样,依然不得不面对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和最为关键的小升初毕业考。应对考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送分题”,很多教师在期末会选择翻来覆去地默写、做练习。这时,就会出现各种声音。学生看到练习题就头痛,教师一批作业就火大。师生都陷入了“为什么做一次错一次”的痛苦沼泽。
其实,语文练习也可以充满趣味。只要教师自己熟知记忆规律,巧妙运用“连音符”,语文练习会让学生着迷,也让教师从无止境的“批改”中解救出来。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信息一旦进入大脑,就伴随着遗忘,而且这种遗忘会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尤其是刚刚记忆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连音符”是音乐中一种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将音符的时值自由均分,其数量与基本划分不一致。笔者设计的语文练习,就经常用上这种特殊的“连音符”给学生“下套”。比如进行期末复习时,每天都会进行词语默写,这是班上学生都已经习惯的。但是,他们每次默写前都会抱着“又害怕又期待”的心理。通常的默写是教师报一个,学生写一个,报完,收本子,教师批改,发下去抄写订正,错得多的重默。但是,我们的默写更有挑战性:同样是报词语,笔者会毫无规律地报不止一个词语,学生要默写下来,必须先拼命记住笔者报了哪些,然后再进行回忆书写。当然,笔者也提供了给他们“作弊”的方法,提前告知在默写词语的范围,让他们在默写前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为了自己省事,默写完我们总是一同批改,今天按照学号分发,明天按照座位分发,后天将本子收起来打乱后再随机分发……批改后立刻归还主人,每个错误词语认真订正两遍。但是并没完,他们还要应对的是笔者不知何时再来一次默写。第二次默写,只默五六个,来源于第一次默写错误率比较高的词语。默写的时间不定,可能是在课上到一半时,也可能在下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内。这次默写由笔者批改,再有错误的,订正后还要接受小小的惩罚——整理下次词语默写的范围。在下一次新的默写中,笔者还会加入个别前几次默写出现过错误的词语。如此,每次默写,学生都高度集中精力,提高了记忆效率,在批改时又是默写后短时间内的再一次复习。最后不定时的第二次默写,是时间略长的再次记忆。到第二天再挑选几个再默写,这已经是多遍复习了。但是,有趣的是,学生完全没有因为这一遍遍的反复而产生厌烦情绪。反而很乐于接受这种挑战。这不就是主动学习的兴趣吗?
二、“顿音符”——巧弹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年级显得尤为重要。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由专家经过精心挑选编写的。它们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意蕴深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独特目光去欣赏课文,做到超越文本。“顿音符”的存在,能使音乐篇章在演奏或表演上表现得短促而又轻巧有弹性。在日常的课内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音乐符号,能在思维碰撞中“弹出”课堂氛围,轻巧地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阅读教学中,如何花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可以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由于问题的内容和性质在不同情况下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提问的方式和形式也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适当地提出问题,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教学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笔者首先提出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扫路人?”此时,“顿音符”首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去了解一个人,首先必须去观察他。接着他们自发去阅读两段描写人物肖像的语言。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抓住了关键词,透过语言初步感受到老人的勤劳纯朴。
当阅读了两段人物肖像描写的内容后,笔者顺势再次使出“顿音符”——“读了这两段描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自然就能提出:“同是肖像描写,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写?”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自主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为,这两段内容的描写是基于作者对扫路人的认识程度不同,所以观察才有层次性。从而,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顿音符”的介入,使教师于一点一顿之间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用问题去理解,用问题去品味,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思维活跃。
三、“延音线”——妙延写作机会
写作,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凶猛的拦路虎。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成了当下语文教师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这里想谈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外仍然不怕写作、乐于写作。课堂上,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针对每次习作的要求,挖空心思去设计导入。这篇作文是写好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自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如果我们再有点耐心,用好“延音线”,将这种写作兴趣保护好,或许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第七册中的习作七,要求根据一组图片编写故事,图片画的是两只燕子,一只燕子被车子撞死,另一只不忍离去。习作要求还提到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本次习作。课后,当天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回家找出一张照片,并根据这张照片回忆当时的场景,写成周记。而同样的作业,布置了三四次,延续两个星期。周记要求不变,唯一特别强调的是每次写的事情必须不同。每次周记本收上来,笔者都会挑选选材上特别出色的周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加上笔者略带夸张的朗读,学生们都被吸引了,他们听着听着,发现这些或伤感或快乐的事情,在他们身上也发生过,思路完全被打开,周记中记录的事情越来越打动人。笔者相信如果这时候给学生们一道习作题,写“一件……的事”,他们完全能轻松应对。就这样,学生逐漸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愿学乐学”的态度,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语文教师当然要钻研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但是有时候不妨拓宽视野,也关心一下身边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时刻用欣赏的眼光去探知、去思考,总会有意外收获。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应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必须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发展状态,从而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