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在具身体验中启思明理

2021-09-06 08:50张冬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纸带彩带纸飞机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馆的下一堂课要学做什么吗?请看图1。用彩带折花朵。为了折出大小不同的花朵,老师提前采购了不同规格的彩带。每种彩带各长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但是今天课堂上,老师没有带米尺,只有一些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二、数学实验与研究思考

[实验研究一]

1.小组活动

各小组自主活动。

2.交流分享

(1)小组1:

测量红彩带,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相互质疑。

①由0.1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②0.1米是什么意思?(结合实验操作的过程解释,并明确:1分米=1 /10米=0.1米)

③是怎么想到要把1米分一分的?为什么要十等分?(板书:“十等分”)

(2)小组2:

测量绿彩带,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理解0.7米的意思。

(3)全班交流:

①比較两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十等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都是“十等分”)

②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为什么红彩带长0.1米,而绿彩带长0.7米呢?(初步感悟:有几个0.1就是零点几)

3.实验小结

师:回忆刚才的实验过程,当测量物品的长度“不满1米”时,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生:需要把1米“十等分”,看看彩带有其中的几份长,就是零点几米。

(板书:不满1米→十等分→0.□米)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是1米长的纸带,其实是一把没有刻度的“米尺”,学生用这把特别的米尺测量不满1米的彩带时,遇到了困难——无法精确地测量出彩带的长度。怎么办呢?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1米=10分米,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10份,看看彩带有几分米,再思考是多少米。1分米=1 /10米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有的学生还知道这也是0.1米,于是,实验中“十等分”的具身行动,真实地帮助学生理解了0.1米的意义。小数跟分数相比,价值在于位值计数,这里“十等分”的实验操作,强调的正是十进制位值计数的内涵。

[实验研究二]

1.生活场景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如橡皮每个0.3元。0.3元是什么意思呢?这将是我们的又一个实验研究。

各小组自主活动。

2.交流分享

学生汇报不同的表示方法。

生1:我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表示3角,是3 —10元,也是0.3元。(如图2)

生2:我把一条线段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表示0.3元,其实就是3角。(如图3)

生3:我把一个圆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是1 —10元,也是0.1元,3份就是0.3元。(如图4)

生4:我把一个长方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3 —10元,也是0.3元,也就是3角。(如图5)

…………

师:老师在每个小组中放的图形不止这些啊,有些图形为什么你们没选呢?(如图6、7)

生:因为它们没有平均分成10份,不方便表示。

师:看来,你们为了解释清楚0.3元的意思,又请了谁帮忙啊?(再次强调“十等分”)

师:观察这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为什么都能表示0.3元呢?6角呢?9角呢?

(板书:3角=3 —10元=0.3元)

设计意图:“实验研究二”依然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已有经验“1元=10角”来理解0.3元的意义。跟“实验研究一”不同,这里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反过来解释0.3元的意思,学生需要先确定把什么看作“1元”,再确定“十等分”中的3份。学生也许早就有0.3元就是3角的生活经验,但经过“确定1元——十等分——找到其中3份表示0.3元”这样完整的实验过程,才真正理解为什么0.3元就是3角。而“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表示0.3元”的追问,帮助学生提炼: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0.3元,这是一次认知的升华。

三、抽象概括

(一)读一读、议一议

师: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如图8),有什么发现?

生:十分之几米等于零点几米,十分之几元等于零点几元,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板书:□ —10=0.□)

(二)练习中提升

练一练:下面的图形都表示“1”,请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1)图12为什么是0.5?

(2)辨析:图9与图11完全不一样,为什么都用0.3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两次“十等分”的数学实验经历,以及长度单位间、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再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抽象出“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的含义。但学生的认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安排4个图形用小数来表示涂色部分,正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尤其是最后一个图形,更是考查了学生对“十等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如有学生做错,也正好可以利用“错误资源”,通过辨析来强调“十等分”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实验研究三]

1.扔纸飞机游戏

师:这些小数跟“1”比,都比1要小。那小数真的都比1小吗?让我们一边游戏一边体会。

(老师和一个学生现场比赛扔纸飞机)

师:我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米呢?教室里有很多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两人的成绩吗?

2.分组测量实验

分两大组先分别商量一下怎么办,然后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各测量出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少米。

3.汇报实验成果

生1(小组一代表):我們的这个纸飞机飞了3米2分米,也就是3.2米。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是3.2米吗?

生2(小组一代表):我们的飞机先飞的这段是3米,这是一个整数,后面还飞了2分米,2分米就是0.2米,3米和0.2米合起来是3.2米。

板书:

生3(小组二代表):我们的这个纸飞机飞了4米5分米, 4米就是4米,5分米是0.5米,合起来是4.5米。

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这两个小数跟1比?

生:都比1大。

师:是啊,小数可以比1小,也可以比1大。

4.实验小结

师:老师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们刚才说不满1米,需要请“十等分”来帮忙,怎么现在超过1米了,你们在最后一段也把1米的纸带十等分了呢?

生1:我们的飞机先飞了3米,这是一个整数,可是它后面还有一小段,这一小段不满1米,我们把最后这个1米的纸带十等分,才能知道这一小段是0.2米,这样就可以知道一共是3.2米。

生2:我们觉得不是整米数,最后那不满1米的一小段都需要把1米十等分再进行测量。

…………

修改板书:

5.拓展认识

师:如果纸飞机飞出的米数也不是整分米数,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生:继续把1分米十等分。

…………

设计意图:这个测量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也可以很大很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长度超过了1米,但只要不是整米数,为了解决最后的那“一小段”,就还得请“十等分”来帮忙。而“纸飞机飞出的米数也不是整分米数又该怎么办”的思考,让大家认识到“十等分”的连续性,为理解“十进制”的含义埋下伏笔。另外,这个实验,需要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合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课后反思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数学实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推进会上,笔者执教了这节课,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现场连线点评了这节课。他说,张冬梅老师的这堂课显示了小学阶段数学实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①数学的眼光;②数学的思考;③数学的表达。

(2)体现很好的趣味性、参与性与合作精神。①实验是有趣的:从喜欢上数学课到喜欢数学;②实验是一种多层次的活动:给每个人提供机会;③实验需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反映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特征。①小学数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简单应用;②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直觉经验;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验发现数学的乐趣。

鲍教授的肯定给了笔者无限的鼓励,对于数学实验在本课的价值,笔者也颇有感悟: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教材是这样引入小数的:4分米是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5分米是5 /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如果只是这样直接地“告诉”,学生就少了一些真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本课的三个数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实验研究一”中,让学生用1米长的纸带去测量不满1米的彩带长多少米,学生在测量中遇到了困难,主动进行思维碰撞,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在主动探究中,“十等分”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事件”。“十等分”成就了小数,也成就了学生对小数的感悟。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不仅沟通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小数产生的必然性、体悟了小数与十进制计数法的统一。

2.从统一化要求到个性化学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求异,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在“实验研究一”中,当学生遇到测量困难时,我们听到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咦,不满1米呢!”

“大约有这1米的1 /3吧,我们来比比看是不是。”

“还不满1/3,我估计是3分米左右。”

“估不一定准,到底是几分米呢?我们可以把1米分成10个1分米来量呀。”

…………

很显然,尽管学生最终都完成了关键事件“十等分”,但开放的实验中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却是极具个性化的。数学实验改变了儿童学习被动的、碎片化的现状,引导儿童的学习更加自主、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呈现出一种儿童个性化学习的新样态。

3.从离身思辨到具身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不同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异性大,对相同知识理解程度受限,造成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与恐惧感。数学实验以“具身”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身体出发,帮助学生认知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在“实验研究三”中,学生通过共同协商,想办法测量出了纸飞机飞出的距离,其间也收获了丰富的具身体验。“我们的飞机先飞了3米,这是一个整数,可是它后面还飞了一小段,不满1米,我们把最后这个1米的纸带十等分,才能知道这一小段是0.2米,这样就可以知道一共是3.2米”我们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数学实验的具身行动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测量,获得“3.2米”这样的结果,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为什么会分成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明确了两部分产生的原因。而数轴的雏形也在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显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每两个整数之间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小数。当教师追问“如果纸飞机飞出的米数也不是整分米数,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时,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启发,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答案:继续把1分米十等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数学学习,形成感悟应放在第一位,掌握概念或建立法则应放在第二位。训练与感悟相比,层次要低得多。这里,数学实验的具身性体验能帮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数学实验,改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概念,明晰概念的意义内涵,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发展思维,成就智慧。

猜你喜欢
纸带彩带纸飞机
眼花缭乱彩带舞
纸飞机怎样折才能飞得更远
会旋转的纸飞机
小猪相框
纸带处理专题分析
纸飞机
纸带上的秘密
耀眼的圣诞节
挂在天上的彩带
“梦想号”纸飞机制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