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唐诗三百首》的教学启示

2021-09-06 14:48朱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朱菁

内容摘要:《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家喻户晓的诗歌选本,其纯正的思想内容、含蓄的风格追求、朴素的审美情趣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再读《唐诗三百首》,笔者以一个“语文人”的视角从“选”“读”“思”三方面来谈及获得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诗歌 唐诗三百首 教学

古语有云:“文必秦漢,诗必盛唐”,唐代是中国诗史的黄金年代,蘅塘退士在近五万首唐诗中选编成册的《唐诗三百首》乃是绝对精品,可谓“俾童皆习之,白首莫能废”。总角之年,笔者初读《唐诗三百首》,领略的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奔放自信,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幽静,是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凉悲壮……诗人们秀口一吐,这盛唐气象便穿越千年风云,默默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如果说孩童的年纪因这本选册而陶醉,那么十余年后再次拿起它便是为之折服。作为一名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教育领域的学习者,此番再读《唐诗三百首》,以教育者的视角观之获得启示有三,下文将从“选”“读”“思”三方面浅述之。

一.“选”:严选、精选、兼选

翻阅这三百余首诗,不难看出编选者孙洙的一颗“守正”之心。正所谓《诗》三百,思无邪。作为五经之一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持久,《唐诗三百首》从书名、选诗数量、选诗主题都不难看出其与《诗》的内在联系,也正是《诗》中至真至情的思想特征影响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倾向——“取正不取变”。这部精选本中收录的绝大部分都是感情真挚、思想纯正的作品,对于剑走偏锋,矫揉造作之流拒之门外。孙洙秉持的这种正统思想可谓“严选”。这也在启示着当代教育工作者在编制教学用书时要严格把关作品质量,把最纯正,最能表现真善美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路径。

作为一本启蒙读物,严选是基础,同时也要“精选”,唐诗佳作不胜枚举,只有精选出较易理解但艺术水平高的作品才适合儿童初学。在《唐诗三百首》中绝句、乐府占一大部分,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佳句一读就懂,文辞平实却蕴含丰富生命情感。如杜甫的《北征》这种思想价值高却不适宜儿童学习的作品没有选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此选本针对性意识非常强。在现代教材编选中也应学习,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精选,一篇好的作品只有放对了地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除了在选编上坚持“严选”、“精选”,《唐诗三百首》还做到了“兼选”。全本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作都有涉及,体裁上更是包括五言七言古诗、绝句、律诗和乐府诗。入选的作家大都为一代名流,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在题材上爱国、思乡、咏物、闺怨皆有囊括,在平仄押韵上既有严格押韵的排律作品,也有不和押韵的个别佳作。总的来说,无论是年代、作家还是题材、体裁、韵律,《唐诗三百首》都以比较大的包容性兼而录之。一本《唐诗三百首》便很好地为后代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盛唐面貌,这部集合了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诗选再一次唱响了盛唐之音。在现代的教材编选理念中也应把握好“兼选”的尺度,兼选不是滥选,是在有质量的基础上向学习对象展现多样的作品形式。

二.“读”:素读、助读、美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对于诗歌学习非常重要,而古人的选本往往只有选文,注释和评点较少,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学习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去静静领略其中真味。《唐诗三百首》中三百余篇选作大都语言朴实灵动,情感自然真实,只要虚心涵咏,无人指点也能欣赏品味。而当今许多选本却把心思花错了地方,繁复的注释、译文、赏析、思考等让初读者增加了不少心理负担,原本可以靠着自身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赏析品味的好诗,硬是在良莠不齐的注解中迷失方向,被他人的见解束缚了手脚,走向“统一”解读的象牙塔。

这不得不激起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为学习者添加注解的初衷是便于理解,过多地阐释却适得其反,造成一种对自我解读的不信任,以至于发展成对古代作品学习的逆反心理。仔细想来,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虚心涵咏,切记体察”是有一定道理的,恰恰当今的教学中缺少了这种不依赖于注释,凭借自身经验进行自我理解行为的“素读”。这种素读应该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先不借助任何资料,也不讨论,也不提问,要相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而来,靠着自身最初的理解体验去做自我阐释,学习者可以先是勉强通读,边读边画,再到自由诵读,边读边想,在这种只依赖于自身“素读”之下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实地提升,自我个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阅读体验是必要的,但是适当地释义,介绍写作背景有利于更加全面了解诗歌的成诗情况,也能够避免曲解、误解的情况。以《渡汉江》这首诗来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思乡之情,激动万分这是显而易见的,前两句比较好理解,一读就懂,岭外和家人音信断绝,这种情况下又经冬历春,漫长的时间让人焦灼。后两句是诗人的心理状况描写,但细细读来却觉得出乎常情,与家人许久未见,近乡之际应该是“情更切”,而诗人用“怯“这个字就不太好理解。这个时候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就显得很重要的,原来这是在诗人因犯罪被贬岭外,逃归途中所作之诗,快要到家乡之时,一方面担心打听家人的情况会听到不幸的消息,另一方面又因自己在逃和贬谪的身份不敢面对乡人,这使他心情复杂,只得用一“怯”字来道尽。可见,必要的信息补充可以更加充分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情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素读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如何“助读”,将注解为己所用,更客观真实地接近作品本色。

如果说“素读”是文本与自身的单向对话,“助读”是自身与作者和其他读者的多向对话,那么“美读”就是作者、文本、其他读者与自我的互动性高层次对话,它既具有原始性,也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慷慨激昂处要读他个慷慨激昂,愁绪万千处读他个愁绪万千。又如《琵琶行》就该读出天涯沦落之感,《燕歌行》就该读出矫健悲壮之气……总之,对于美文应该要美读,这种参与了个人审美的诵读方式把作品的情感表达再现出来,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读准字音,文从字顺,讲求音律,还要读出意蕴读出情感,此之为“美读”。这种对于书面语言文字的再创造活动也是提高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的不二法门。

三.“思”:集思、广思、静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明辨是我们终身修行之事,一本《唐诗三百首》可以带来许多思考。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的“郭”在许多注解中给出了“城墙”、“城郭”的解释,回想儿时的课堂情景,许多教师把教材中引用的注释奉为圭臬,把这里的“郭”解释为“城墙之外”,然而把这个字还原到原文之中,这样的解释与原文自然幽静,清新自然的乡土情调相左。有学者便指出此“郭”应依《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周边”,故此句理解为“绿树在村庄旁边合围着,青山在周边之外斜面躺着”更加合适。

以此为例,笔者想到在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时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句中“笑”的注释提出了质疑,教材中给出“笑”为“讥笑”、“嘲笑”之意,笔者认为解释为“高兴”、“欣喜”更符合情境。直到看到四川大学杨经华老师在《李商隐“当时七夕笑牵牛”辨析》中讲到这个“笑”字不当训作“嘲笑”,应当训作“欣羡”之义。这让笔者欣喜万分也幡然醒悟,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许多注解阐释可能存在偏差,正所谓注书难,而注诗尤难。在教学中学习者提出的质疑应当珍视,学习者个人的见解也应得到尊重,一个集体的思维一定是比一己之见要灵活。“集思”便有此意,集大家之思考共同探讨,敢于质疑提出己见,信书却不尽信书这才是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集思可以广益,如果说对一个问题的学习从纵向来谈应该保持“集思”的态度,那么从横向来说就应该是“广思”。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类知识,各層级知识都存在潜在的联系点。如一部《唐诗三百首》就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可以对唐代的诗歌流变进行专题式探讨,可以和《千家诗》《唐诗别裁集》类似的选本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开展“为什么千古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入选”这样的讲座……这就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一双慧眼,不放过任何教育资源,广泛地思考,由一点出发向一条线一个圆辐射开来。作为教育者要利用好“先行组织者”的身份,在自身广泛思考的有益结晶传递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习者的思维,为学习者铸好达到最近发展区的阶梯。同时也应鼓励学习者突破自身思维定式,进行头脑风暴式思考,永远不给自身设限。

在思考问题上要“集”要“广”,还应保持“静”的心态。朱子读书法中提到“居敬持志”,意为读书学习时要精神专一,专静纯一。在“静”中审视自我。反观现在的许多公开课,无不热闹,但这种热闹之下是对静心思考的摒弃,还没给学生时间思考便着急得出正确答案,亦或是学生自我朗读咀嚼之时用不合时宜的背景音乐破坏学生内心的宁静,这些都是只做表面功夫而不从学习者自身发展考虑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大方地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并非对课堂时间的浪费,恰恰是给予他们自身成长的良策。

一本《唐诗三百首》给予后人的不仅仅是领略盛唐之音,还可以从选作的“守正”态度,编作的良苦用心,成书的呕心沥血得到一些启发。相信笔者再读此书时获得的一些教育启示能给广大的教育者带来一丝春风,追求教育工作的精益求精,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编陈婉俊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

[2]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M].北京:商务印书馆.

[3]王忠.论《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J].国文月刊.1948(73).

[4]杨建章.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读”[J].语文建设.2013,46-47.

[5]王东旭.论《唐诗三百首》与语文教材的古诗选编[C].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一个诗人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