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净,刘 虹,刘 辉,王泽恒,胡文强
(吉林化工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13202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部署和要求,各行业都迫切地需要职业化、专业化的安全人才[1]。通过高校毕业生反馈信息发现,许多学生在工作2~3年后选择离职或转岗,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角色的转换以及专业课程内容与就业方向不一致,导致难以学以致用,造成了在工作中的困境[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亟需改变。新工科建设作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强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3-5]。为使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契合,应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及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准绳作用,通过两者的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7]。
本文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主体框架,充分考虑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分析认证标准、职业资格制度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关联性,从安全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及能力提升方面明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8]。安全类专业工程认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专业补充标准的具体要求,概括出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及工程素养等并凝练成毕业要求。以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毕业要求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9]。现列举补充标准中的课程体系要求并进行编码,为后续关联图绘制提供依据,如表1所示[10]。
表1 补充标准中的课程体系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企业对安全专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设置主要为两类,安全工程技术岗位及安全生产管理岗位[11]。具体职业编码和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安全专业人员职业类别
虽然《大典》中有关安全专业人员职业分类的编码及名称不同,但基本工作内容具有交叉性,而且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职责趋于一致,没有明显界限。企业通常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是否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来判定其岗位胜任力。
安全生产领域的职业资格主要涉及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注册安全工程师是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经注册后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或提供安全生产专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2]。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2018-2019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人数达105 640人。随着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相关法律政策的修订与更新,对于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获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3]。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发展与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发展主要事件
1.社会、企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
笔者团队曾以11个行业的60家企业为调研范围,系统分析了企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需要专业知识全面丰富,懂技术会管理且安全业务素质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
2.法规政策对安全专业人才配备的要求
法规政策的要求是社会需求的体现。《安全生产法》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分类管理办法》对企业中安全专业人员的配备及具体职责做出了明确要求,如表3所示。企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胜任安全管理岗位,尤其在特定行业领域安全人员的配备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未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限制其从事安全管理岗位相关工作内容,只有在一定期限内考取职业资格方能上岗作业。
表3 各行业领域对安全机构及人员的配备要求
高校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整体安全绩效,对安全管理人员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双重标准保证了安全专业人员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协调统一,明确人才培养及工程实践各支撑环节的契合点,构建了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制度的关联框架,如图2所示。框架中突出的“免试”是指新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的“本科毕业时所学安全工程专业经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员,可免试《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科目”。免试是对安全专业教育及认证制度的认可,同时可激励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稳步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步伐,为安全专业人才提供更优质、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图2 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制度的关联框架
分析认证标准中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考核要点(以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要求为例)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工程认证课程体系标准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考核要点关联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认证标准中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形成交叉对应关系。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中的安全管理科目涉及的考核内容较广,基本涵盖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管理事项,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中与安全管理相关的课程并不多,这就导致了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处于管理岗位但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岗位适应性较差的状况。因此,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限选课或选修课中应适当增加管理理念和方法类课程,以弥补学生管理知识的缺欠。
多数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设置的工程技术类课程较多,突出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注册安全工程师考核要点中安全生产技术基础主要涉及通用技术课程,每门课程包含知识点较多且具有一定深度。由此,高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应设有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工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与教研项目,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14-17]。此外,安全生产专业实务中也会涉及特定行业技术知识,从业人员可根据所从事行业特色选择报考方向。高校也可以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方向增设相应技术领域课程,提升安全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高校课程体系还需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应遵循“精、简、准”的原则,精选开课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并简化繁琐的教学环节,准确抓住核心知识及能力培养关键点,保证课程类型及内容的衔接与递进,重点衡量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紧密度。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使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要求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1)安全专业人员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最有力的参与者和保卫者,应具备先进的安全理念和思想,坚实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通过“双标”制度框架的建立及课程体系标准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考核要点的关联分析,明确了两者的相关性和调整要点,为提升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2)高校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良好衔接可以使专业人才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满足企业对工程实践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紧密关联有利于安全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在此教育背景下,安全专业人员可以更快速地融入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及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