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新 邱枫博 刘久明 崔光耀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修建时所面临的埋深大、纵深长、地质条件复杂、修建难度大的情况随之增多[1]。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与隧道其它部分相比,隧道洞口段,特别是浅埋洞口段,结构破坏更为严重[2]。因此,有必要对强震区隧道洞口段的抗震技术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隧道抗震、减震措施研究主要有:通过对两种工况“围岩-初支-减震层-二衬”、“围岩-减震层-初支-二衬”的减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围岩-初支-减震层-二衬”的隧道结构在新奥法施工方面更具优势[3];通过建立试验模型,分析隧道减震层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机制,发现隧道设置减震层可有效降低裂缝数量与尺寸[4];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试验与理论推导,对隧道减震层的减震原理进行分析[5];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钢纤维混凝土衬砌模型承载能力和受力特性研究,发现隧道结构采用单层钢纤维混凝土二次衬砌后,隧道各项受力特性均有所改善[6-7];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对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抗震、减震综合措施进行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实际工程对抗震、减震措施进行不同组合时,隧道工程可以更加经济、安全[8-10]。综上可知,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分别对隧道设置减震层、围岩注浆与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作为衬砌材料时的抗震、减震效果进行研究,对于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同时采用抗震、减震措施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樊家寨隧道芒市进口段为研究背景,利用ABAQUS进行工程模拟,与无措施(素混凝土二衬)隧道模型计算工况对比,对隧道洞口段使用“围岩-初支-减震层-钢纤维混凝土二衬”结构时的刚柔并济抗震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强震区隧道洞口段采用抗震、减震综合措施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由地质勘探资料可知,隧址区所经过的梁河、盈江、户撒、陇川盆地为“歹”字型构造所控制,并由大盈江断裂、殿广~平山断裂、瓦得龙断裂沉陷而成,堆积了第四系地层,基底为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周边为构造剥蚀中山区。根据地质调查,隧址区未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场地较稳定,不易富集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不存在土壤污染,适宜进行隧道建设。
以樊家寨隧道芒市进口段为依托,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围岩遵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由上至下依次为粉质粘土、Ⅴ级、Ⅳ级、Ⅲ级、Ⅱ级围岩,模型横向长约39 m,纵向长约10 m,竖向长约80.05 m,底部为20 m厚Ⅱ级基岩。模型初支厚度为25 mm,减震层厚度为10 mm,二次衬砌厚度为50 mm。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模型图
计算模型以C25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支材料、泡沫橡胶板作为减震层材料、CF25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掺量为42 kg/m3, 以下简称SFRC)与C25素混凝土作为二衬结构材料。模型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材料参数表
为进行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刚柔并济抗震技术研究,选取“C25素混凝土二衬”(工况Ⅰ)与“CF25钢纤维混凝土二衬+初支与二衬之间设置10 cm厚减震层”(工况Ⅱ)计算工况,从隧道模型计算结果中提取位移、应力等相关数据,对采取刚柔并济抗震技术后的抗震效果进行分析。
为方便对不同工况下衬砌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在隧道衬砌结构纵向计算深度中间部位取一监测面,监测面上各监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监测点布置图
计算模型动力荷载采用汶川(卧龙测站)8度地震波,经过滤波软件矫正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Z向为例),如图3所示。
图3 Z向加速度图
提取工况Ⅰ、工况Ⅱ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云图,如图4~图6所示。
图4 最大主应力云图
图5 最小主应力云图
图6 剪应力云图
由图4~图6可知,工况Ⅰ(素混凝土二衬)衬砌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极值与剪应力极值均出现在左拱脚附近;工况Ⅱ(SFRC二衬+10 cm厚减震层)最大、最小主应力极值出现在右拱脚附近,剪应力极值出现在左拱脚附近。
从图4~图6中提取工况Ⅰ、工况Ⅱ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极值与剪应力极值,与工况Ⅰ对比,分析工况Ⅱ的抗震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应力极值及抗震效果表
由表2可知,与无措施(工况Ⅰ)相比,采取措施后(SFRC 二衬+10 cm厚减震层),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极值与剪应力极值有明显降低。其中,最大主应力极值由1.603 MPa降低到1.267 MPa,抗震效果为20.96%;二衬结构最小主应力极值由-5.925 MPa降低到-5.189 MPa,抗震效果为12.42%;二衬结构剪应力极值由5.744 MPa降低到5.065 MPa,抗震效果为11.82%。
提取工况Ⅰ、工况Ⅱ二衬结构X,Y,Z共3个方向位移的合位移云图,如图7所示。
图7 合位移云图
从图7中提取二衬结构合位移最大值,分析工况Ⅱ相对于工况Ⅰ的抗震效果,合位移最大值及抗震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合位移及抗震效果表
由表3可知,与工况Ⅰ相比,采取措施(SFRC 二衬+10 cm厚减震层)后,二衬结构合位移最大值大幅度减少,由18.69 mm减少至10.42 mm,抗震效果为44.25%。
为分析二衬结构安全性,从隧道洞口段模型计算结果中提取出相关数据,得出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如图8所示。与工况Ⅰ(素混凝土二衬)为对比,由 式(1)分析工况Ⅱ(SFRC二衬+10 cm厚减震层)的抗震效果,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系数及抗震效果表
图8 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图
二衬结构安全系数抗震效果:
(1)
式中:ρk——安全系数抗震效果;
K1——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工况Ⅱ);
K0——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工况Ⅱ)。
由表4可知,二衬结构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系数最小值出现在左拱脚处,远远低于隧道结构安全性要求。无措施(工况Ⅱ)时,二衬结构监测面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最小值为0.756,采取措施(工况Ⅱ)后,二衬结构监测面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最小值为2.214,抗震效果为192.86%。
本文以樊家寨隧道芒市进口段为依托工程,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模型分析,开展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刚柔并济抗震技术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二衬结构应力方面,与“素混凝土二衬”相比,采取“SFRC 二衬+10 cm厚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震措施后,二衬结构的最大、最小主应力与剪应力极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最大主应力极值减少0.336 MPa,抗震效果为20.96%,最小主应力极值减少0.736 MPa,抗震效果为12.42%,剪应力极值减少0.679 MPa,抗震效果为11.82%。
(2)二衬结构位移方面,与“素混凝土二衬”相比,采取“SFRC 二衬+10 cm厚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震措施后,二衬结构合位移最大值有明显减小,减小8.27 mm,抗震效果为44.25%。
(3)二衬结构安全性方面,与“素混凝土二衬”相比,采取“SFRC 二衬+10 cm厚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震措施后,二衬结构监测面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监测面各监测点最小安全系数最小值由0.756增加至2.214,抗震效果为1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