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辅具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我国辅具类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分析

2021-09-06 02:03成凯张晓慧李英李婷李古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辅具假肢问卷

成凯,张晓慧,李英,李婷,李古强

(1.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烟台 264100;3.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北京 100050)

康复辅助器具适配隶属于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为目的的医工学科。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其中肢残人口达到2500多万,还有近2.3亿老年人,辅具需求旺盛[1]。随着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举措发布并实施,辅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然而,辅具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人才数量以及质量的限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假肢与矫形器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ISPO)2008年发布的《发展中国家假肢与矫形器专业人员培训指南》的标准设置,我国应有1690家各类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机构,假肢师和矫形器师(Ⅰ、Ⅱ级专业人员)8190人,假肢、矫形器装配工(Ⅲ级专业人员)37440人[2],目前国内数量与此相差甚远。其次,目前我国辅具弃置率高,且满意率低下,同辅具适配缺乏准确全面的评估、设计等密切相关,亦同超过80%的辅具适配从业人员缺乏一定的医工知识有关[3-4]。该文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的方式研究我国目前的辅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行业急需岗位等情况,以探讨出我国辅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等针对性发展对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解决辅具行业发展与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全国范围内开展辅具服务5年以上的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公司,行业协会及开设相关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从事辅具服务的一线技师,辅具类科研机构相关人员,国外相关专业的负责人、从业人员、科研机构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邀请开展辅具服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及该校统计学教师共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参考刘巍等[5]的设计模式,基于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机构的一般信息、目前辅具行业的背景、ISPO假肢矫形职业教育标准中课程设置的要求、医学院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假肢矫形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以及工作能力的要求等。

1.2.2 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类,一是问卷星线上调查,二是纸质问卷,三是专家访谈所用的问卷。所有问卷均包括20项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如性别)、个人教育情况(如最高学历)、个人工作能力(如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行业发展情况(如目前行业急需岗位)以及个人继续教育情况(如提升学历的意愿)等。

1.2.3 问卷调查方法

2019年11 月—2020年3月,采用该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电话及网络通话、专家访谈等方式选取各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相关机构及院校,随机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1月参加“中国(柳州)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暨国际福祉机器博览会”期间随机对所有参展商发放纸质问卷,进行广泛调研。问卷星线上问卷发出500份,共收到475份,有效问卷431份,有效回复率90.7%;纸质问卷共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5份,有效回复率83.3%;通过电话或微信语音通话采集问卷(内容同纸质问卷)23份,有效问卷23份,有效回复率100.0%;通过专家访谈采集问卷7份,有效问卷数7份,有效回复率100.0%。有效问卷共计486份,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海外地区。

2 结 果

2.1 辅具相关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所有受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不同机构。其中从事辅具相关工作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工作地点方面,城乡差距明显。见表1。

表1 性别及工作地点

2.2 辅具相关从业人员教育情况

学历方面,受调查对象中达到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专科学历;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较低。本科与专科学历在辅具行业仍占据主流,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匮乏,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教育背景方面,康复技术方向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康复工程方向;工学方向所占比例较低;仍存在其他专业方向,专业性可能较弱。见表2。

表2 受教育情况

2.3 辅具相关从业人员工作情况

受调查对象中,从事辅助器具适配方向的人数占比较高,从事假肢制作方向和矫形器制作方向的人数占比较低。工作年限方面,工作时间在1~5年的从业人员占比最大;其次为10~20年;工作时间不足1年的占比最低。当前行业从业人员经验较为丰富。见表3。

表3 技术方向及工作年限

2.4 专业人才继续教育

在期待学习的课程中,康复医学及运动疗法学的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他课程,成为受调查对象中选择最多的两门课程。在提升学历方面,有84.57%的受调查对象有提升学历的意愿,其中选择通过成人考试提升学历的人数占比最高。见表4,图1。

表4 提升学历途径

图1 期待学习的课程情况

2.5 岗位能力要求

在对受调查对象进行岗位能力要求的评价当中,根据评价为“强”和“较强”的比例,学习能力的评价最低;其次为专业知识了解程度和独立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的评价最高。从业人员的表达能力是当前行业的一个优势,但从业人员学习能力仍需提高。见图2。

图2 被调查对象岗位要求评价

2.6 相关技术岗位需求情况

在进行辅具行业急需技术岗位的调查中,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排在所有岗位的首位。见表5。

表5 辅具行业急需技术岗位

3 讨 论

3.1 辅具行业发展现状

3.1.1 辅具行业从业人员城乡分布不均

基于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发现当前辅具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分布,城市及省会及以上城市的占比过高,与乡镇及农村的比例相比过于悬殊,从业人员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辅具服务的全面普及。因此,优化辅具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3.1.2 辅具行业优秀人才缺乏

基于被调查人员的教育情况,目前我国辅具行业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和水平偏低,相关领域硕士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高校学科点布局极少,高层次人才匮乏,凸显了我国辅具专业教育的滞后。辅具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3.1.3 辅具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仍需完善

我国假肢矫形专业发展缓慢,大量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养,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临床实践能力差[6]。当前辅具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无法满足发展迅速的辅具行业,且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极少,尚无统一的教学标准,推进ISPO认证成为我国辅具人才方案优化的关键因素。ISPO针对国际假肢矫形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出了详细的标准,例如在教学中需提供多学科/跨学科学习,采用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大纲中理论与实践内容应当实现平衡,提高受教育者临床推理、问题解决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临床带教人员需拥有至少3年的工作经历等。同时,在国内新工科的背景下,假肢矫形专业作为“医工结合”的跨学科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也尤为重要。

此外,课程内容也需要改进和升级。按照ISPO的课程规范要求,医学课程应占总课程的12.6%。针对目前行业中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学习专业课程的期望情况,康复医学、运动疗法学等课程需要纳入新的辅具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1.4 继续教育未能满足当前辅具行业需求

根据目前从业人员对提升学历的期望程度,针对正在从事辅具相关工作人员的成人教育将成为重点发展的教育模式之一。目前成人教育主要以普通高校为依托,逐步以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提高,已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成人教育仍存在着高校教育投入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学习困难较大等问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推动“医工结合”,进行外骨骼机器人、照护和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产品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假肢矫形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假肢矫形器和康复器具设计制作领域正朝着全方位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7]。因此,辅具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目前行业中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的现状造成了继续教育需求的提高。

3.1.5 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

从受调查对象的岗位要求评价情况来看,辅具行业从业者学习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略弱,这表明职业素养教育在辅具人才培养中同样重要。在课程中融入对职业素养尤其是对工作表现具有实质意义的素质提高内容可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方案之一。

3.2 对策

3.2.1 优化辅具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应建立康复辅具服务网络体系,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坚持以非营利性康复辅具服务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康复辅具服务机构为补充,推动公立康复辅具服务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康复辅具服务机构共同发展;组建以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国家康复辅具评估适配中心为核心,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康复辅具评估适配中心为引领,以区域各级康复辅具服务机构为支撑的五级国家康复辅具服务综合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初步建立健全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康复辅具服务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康复辅具服务”的目标[8]。

此外,相关部门及企业也应加大对乡镇及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鼓励更多的辅具从业人员到乡镇及农村开展工作。

3.2.2 重视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模式改革

针对目前辅具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情况,一方面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充分利用海外、行业外的智力资源,吸引我国工程、医学领域的专家进入该领域,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候鸟型”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依托具有一定基础的高校、研究机构、辅具生产企业以及服务配置机构,结合各方面优势力量联合培养辅具创新人才,弥补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空白[9]。另外,教育模式改革也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促进更多院校开设辅具相关专业,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增设辅具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课程,提高行业的整体教育水平。

3.2.3 使辅具人才教育体系及培养方案达到国际标准,并适应学生的综合发展

推动现有辅具相关专业的高校全面通过ISPO国际I类课程认证,鼓励更多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的辅具相关专业,建立和实施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考评体系,提高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辅具行业对人才的需要[5]。

根据当前辅具行业的岗位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例如组织安排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辅具相关科室临床集中见习,以达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假肢与矫形器在康复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巩固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目的[10]。

随着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升级,提高师生互动以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方法不断增加。以康复医学教育为例,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联合CBL(case-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1]。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CBL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2]。同时,“雨课堂”可通过弹幕、课堂实时提问等功能有效提高师生互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13]。因此,“雨课堂”的使用也能使辅具相关专业的学生获益。

另外,针对目前行业中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学习专业课程的期望情况,在辅具人才的培养阶段,优化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将康复医学、运动疗法学纳入授课范围并达到足够的理论课学时与实践课学时,既符合辅具相关专业“医工结合”的特点,也保证了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3.2.4 发展继续教育,提高行业专业水平

为使更多的辅具行业从业人员获得高质量的成人教育,提升学历以及了解不断更新的辅具相关前沿技术和理念,相关高校应当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例如增加函授点,升级实验、实训设备,与更多的社会机构搭建实习平台,发展新型的远程网络教学,在方便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以实践操作为根本的辅具行业从业人员极为重要[14]。另外,当前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断突显,例如慕课、雨课堂等视频在线互动学习的方式也可应用到成人教育中,使继续教育不受地点的限制。以医学继续教育为例,慕课本身的广泛性以及国际课程等特点都可以让医学继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的完善可以让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医学继续教育水准得到提升[15]。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2.5 重视思政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且二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存在一致性。因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实现系统化、全面化育人模式,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能够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而增强高校办学质量[16]。例如在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辅具配适中表现出对受试者足够的人文关怀,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表现。

3.2.6 发展新兴职业,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2020年2月25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其中包括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是指根据功能障碍者的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参与能力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综合运用康复辅助技术产品,为功能障碍者提供辅助技术咨询、转介、评估、方案设计、应用指导等服务的人员[17]。作为新兴职业,目前国内院校尚未开设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在满足学历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即可从事辅助技术咨询服务。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及高级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基于目前的情况,根据辅助技术咨询师的工作要求,应将心理学等课程加入到当前康复辅具工程专业的教学安排中。

综上所述,康复辅助器具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进。

猜你喜欢
辅具假肢问卷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装上假肢的动物们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一个给动物做假肢的专家
安徽省5市残疾人残疾类型及辅具适配现状
安徽省辅助器具工作人员现状调查
问卷网
假肢适配重心对线技术的研究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