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才娟,薛金玉,吴姿谊,章国裕,陈仔,赖耀荣,赵鸣
根据我国卫生部数据统计,溺水已成为我国0~14 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儿童伤害死亡的近50%[1]。2017年浙江省象山县启动学龄前儿童溺水干预项目,将学龄前儿童作为重点干预人群。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人群对预防儿童溺水的知识、信念、行为水平,为开展学龄前儿童溺水干预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根据就学情况分为未就学和幼儿园儿童,将样本量平均分配至各层;未就学儿童采用以乡镇(街道)为基础的抽样,共随机抽取8 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再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0 名儿童家长调查对象;幼儿园则采用以每所幼儿园为基础的抽样,抽中的每所学校再随机抽取200 名在园儿童。调查对象确定为儿童家长(监护人)。
1.2 方法 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和溺水相关知识、技能、行为。未上学儿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辖区卫生院调查员告知儿童家长(监护人)后填写;幼儿园儿童主要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老师告知儿童家长(监护人)后填写。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 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8 916 份,问卷有效应答率99.07%。
2.2 学龄前儿童一般情况 3 255 名学龄前儿童中,男1 745 名,女1 510 名;未入园儿童1 660 名,其中男878名,女782名;本市户籍1 238 名,市外户籍422 名。入园儿童1 595名,其中男867名,女728名;本市户籍1 254 名,市外户籍341 名。学龄前儿童不同性别入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703,>0.05),未入园的儿童户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47<0.05)。
2.2.1 学龄前儿童家庭情况 接受调查对象中身份为父亲609例,占18.71%;母亲2 398例,占73.67%;(外)祖父母220例,占6.76%,其他亲属28例,占0.86%。78.77%儿童的父母均未外出打工,16.19%儿童的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04%儿童的父母均外出打工。99.39%的儿童父母具有监护能力,0.61%的儿童照顾者无监护能力。主要照料者的文化程度有小学及以下(16.90%)、初中(29.52%)、高中/技校/中专(25.90%)、大专(18.62%)和大学本科以上(9.06%)。
2.2.2 主要照料者每天与孩子交流、完善情况 本次调查未入园儿童主要陪伴方式为与孩子一起玩耍时间,沟通交流方式仅限于在园儿童。在园儿童交流方式以双方都主动为主,有1 370 名,占85.89%;其次是主动与孩子交流173 名,占10.85%;被动与孩子交流42 名,占2.63%;从不交流10例,占0.63%。家长与在园儿童交流内容主要有吃穿、社交活动、心理思想、学习和其他,分别占44.04%、40.32%、6.75%、4.54%、4.35%。
2.3 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溺水知信行调查(表1)
表1 学龄前儿童家长知识、技能与行为答对/正确情况统计表 例(%)
2.3.1 家长掌握溺水预防知识水平 预防儿童溺水知识掌握共13 条问题,其中孩子不可以单独游泳和没有成人陪同下去游泳2 个问题,未入园儿童和在园儿童家长回答正确率无差异;在及时倾倒容器中的水、给容器加盖、水井加盖和池塘加围栏4 个方面,未入园儿童家长回答正确率高于在园儿童家长(2≥7.004,均<0.05);而溺水可以预防、没有成人陪同下去没有救生员的地方游泳、孩子直接下水救人、泳前热身、孩子拉手链救人、孩子抛救生圈救人和游泳水平高的孩子可以下水救人7 个问题上,未入园儿童家长正确率均低于在园儿童家长(2≥11.532,均<0.05)。
2.3.2 家长和儿童技能掌握情况 3 255 名儿童中有226 名已学会游泳,其中仅28 名可以连续游25 m且踩水超过30 s;仅218 名儿童家长正式学过急救技能并且正确掌握了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仅占8.17%,且在园儿童家长正式学习急救技能并掌握的比例超过未上学儿童比例(2=24.602、341.218,均<0.05)。4 项预防溺水技能未入园儿童家长掌握率均低于在园儿童家长(2≥22.602,均<0.05)。
2.2.3 家长预防儿童溺水行为 预防儿童溺水常见的7 种行为中,98%以上的儿童家长均认同在没有成人陪伴的情况下,孩子不能去没有救生员或救生设备的水域或场所游泳、玩耍和洗澡(2=0.704>0.05)。不带孩子去没有救生员或救生设备的水域或场所游泳、玩耍和洗澡的未入园儿童家长占97.47%,高于在园儿童家长的90.34%(2=72.973<0.05);且给5 岁以下儿童洗澡时不中途离开的未入园儿童家长比例高于在园儿童家长(2=194.913,<0.05)。其余3 种行为包括做好必要的热身活动、佩戴漂浮设备和家中储水容器加盖的比例均低于在园儿童家长(2≥66.606<0.05)。
2.4 获取预防溺水信息渠道 3255 名家长中1761 名不了解或完全不知道儿童伤害,占54.10%,未入园儿童家长比例高于在园儿童家长(2=205.864,<0.05)。了解儿童伤害的途径分别有电视(33.55%)、收音机(8.20%)、报纸(11.71%)、网络(37.14%)、学校课程(18.13%)、户外广告(6.88%)和其他途径(1.11%)。家长认为更有效的传递信息的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83.20%)、电视(75.73%)、学校课程(49.46%)、报纸(30.41%)、收音机(25.81%)、户外广告(21.94%)、其他途径(1.04%)。
我国1~4 岁儿童溺亡仍然较为高发,在G20 国家中最高,是该年龄段首位伤害死因[1]。溺水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看护人在儿童溺死的各影响因素中占很大比重[2],故了解和分析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儿童溺水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流行情况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3 项预防儿童溺水知识中,9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其中9 项回答正确,而对有人发生溺水时,孩子是否可以救人和如何正确救人答对比例低于90%,尤其是孩子可以向溺水者抛出救生圈、木板或用竹竿救人回答正确率最低,仅63.69%,可见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教孩子正确开展溺水救援不仅对自身安全,也会被救援的溺水人员具有重要意义[3]。
预防溺水技能掌握普遍、家长对儿童涉水前的热身运动及佩戴漂浮设备的正确率均相对较低,未上学儿童家长远低于幼儿园儿童家长,未上学儿童家长预防儿童溺水技能掌握率低于幼儿园儿童家长,这提示幼儿园开展的预防儿童溺水内容的健康教育有一定成效,但效果较局限。因此,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应对社会大众的预防溺水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需但技能[4-5]。家长高质量监管是预防儿童溺水事件发生的首要措施,提高家长预防儿童溺水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率是一个有效的预防儿童溺水干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