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社会行为”论证式教学——用“T”型管改进“蚂蚁通讯”实验为例

2021-09-06 14:08
中学生物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型管气味通讯

郭 威

(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030)

传统教学重视符号表征的学习,而这是浅层学习,无法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等高阶思维的发展。而论证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它将科学领域论证工作的方式引人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本质,并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为例说明如何开展论证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社会行为”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的内容。通过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学习,学生观察到饥饿处理的蚂蚁在“T型管”出逃的时间变化,知道动物具有学习行为。但是,学生对这种行为的内因,不能自主做出科学的解释。教师可以引入“蚂蚁通讯”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针对“社会行为”,以往教学一般先采用“直观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或者图片介绍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引导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然后再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去探究动物的通讯行为,即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概括等能力。但不论是“直观教学”还是“任务驱动教学”都是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能驱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动力。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科学思维特别是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因此,笔者尝试采用发展高阶思维发展的论证式教学。虽然,初二学生认知体系尚在构建之中,但已具备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也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第二节“学习行为”探究饥饿处理的蚂蚁在“T型管”出逃的实验过程,学生已经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蚂蚁在T型管的连接处和出口处徘徊的现象感到好奇,这都为论证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本节通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释此情境的内因,经过分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实验、收集资料,提出支持、质疑和辩驳的“主张”,最后完善主张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 教学过程

2.1 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蚂蚁共同搬食物的视频,针对一群蚂蚁寻找食物并将食物运回蚁巢的真实情境,提出科学论证问题:当有蚂蚁发现食物后,它是怎么传递信息给它的伙伴的?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引起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2.2 相互讨论,引出猜想

依据提出的问题,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发现蚂蚁会用触角接触,于是提出主张:蚂蚁通讯是依靠触角。有的小组发现后面的蚂蚁会沿着前面蚂蚁的路线爬行,于是提出主张:蚂蚁通讯是依靠气味。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知识相互碰撞,暴露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证精神,从而为论证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打好基础。

2.3 学生基于证据,捍卫主张

2.3.1 利用探究实验论证蚂蚁通讯依靠气味

(1)论证蚂蚁标记气味。

生生互动,寻找证据:回忆上节课蚂蚁在“T型管”出逃的实验过程,发现蚂蚁在T型管的连接处和出口处徘徊,认为蚂蚁是在标记气味。于是,小组捍卫主张:蚂蚁通讯依靠气味。

学生质疑:这个现象只能说明蚂蚁在这些地方来来回回,但不能证明它们就是在标记气味。

教师引导:该如何证明你们的想法呢?同时,提示可以利用上节课探究蚂蚁学习行为的装置。

学生小组讨论后,互评各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师生共同讨论后,最终确立设计如下的方案:记录蚂蚁在T型管(蚂蚁从中间进入,T型管的一端封口,一端开口)2次出逃所需的时间后,再记录T型管的出口端换成新管后的出逃时间。如果时间变长,说明蚂蚁标记气味(图1)。

图1 实验设置示意图

在实验操作中,教师提前设计Excel,鼓励学生直接上讲台输入蚂蚁出逃所需的时间,即可形成曲线图。学生分析曲线图,得出第三次蚂蚁出逃所需的时间明显增长(图2),从而得出论证主张:蚂蚁标记气味。

图2 实验结果示意图

设计意图:基于多学科的交融理念建立的数学建模,师生共同讨论饥饿蚂蚁第三次出逃时间变长的原因,最终提出蚂蚁在T型管标记气味的科学主张。

(2)论证蚂蚁通讯依靠气味。

学生质疑:通过上述的实验,只能证明蚂蚁通过气味标记路线,但并不能说明蚂蚁通讯是依靠气味。

教师引导:那如何设计实验以验证蚂蚁的通讯依靠气味?如何设计对照?

以“探究蚂蚁的通讯依靠气味”为研究主题,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方案,并用同屏技术投影学生的方案。各小组纷纷谈论自己的想法,课堂研讨氛围热烈。最终,学生一致认可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记录同只饥饿蚂蚁在T型管出逃的两次时间后,记录同蚁穴的其他饥饿蚂蚁出逃的时间,此实验重复5遍(表1)。

表1 蚂蚁出逃的次数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第二只蚂蚁出逃的时间远小于第一只蚂蚁第一次出逃的时间,而与第二次出逃的时间接近。最终,学生认可主张:蚂蚁的通讯依靠气味。

方法二:将15只同蚁穴弓背蚂蚁共同进入T型管,并将两端封闭T型管的一端放入糖。15 min后,发现有糖一端的蚂蚁数量有11只。此时,将T型管的两端直通管互换,而糖的位置保持不变,15 min后发现有糖一端的直通管蚂蚁数量从11只变为4只,而无糖一端的蚂蚁数量为11只(图3)。

图3 实验示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以数学模型呈现(图4)。通过模型发现互换直通管后,有糖一端的蚂蚁数量显著下降,学生认可主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

图4 实验结果示意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真实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与推理判断,提示学生利用上节课的“T型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推理能力。学生利用同屏技术,讨论各小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精神,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互评,改进教材实验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小组讨论并实施不同实验设计,培养发散性思维。

2.3.2 利用资料论证蚂蚁通讯是依靠触角接触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给出参考资料:①蚂蚁用触角和前足探摸其他工蚁的身体,探摸后会沿着信息素排队行进去食物所在地或新巢址。②赫尔多布勒在试验中用头发尖触碰不同属工蚁身体的某些部位,结果让工蚁把食物反吐出来。③蚂蚁的触角感受器是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些信息包括挥发性气味物质、信息素、二氧化碳、声音等。

教师提问:蚂蚁触角上有什么结构?蚂蚁触角接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触角上有感受器,可以接受各种气味,从而论证蚂蚁通讯依靠触角接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资料分析和判断,带领学生寻找支持最初主张的证据,培养其推理能力。

2.4 提出质疑,修正原有的主张

教师质疑:刚分析的资料③中,蚂蚁的触角接受信息还包括声音,这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蚂蚁的通讯可以通过听觉。

教师提供以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①当工蚁受到惊扰时,工蚁利用腹部剧烈地摆动以撞击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声音能穿透巢壁并传播远处,接到报警信号的工蚁会奔向震源所在地并攻击附近任何移动的物体。②年轻蚁后在交配期间常利用摩擦发声作为结束交配的信号,以便开始新蚁巢的奠基工作。

教师提出问题:工蚁接受的是什么信息?年轻的蚁后发出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这里蚂蚁的通讯信息是什么?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主张:蚂蚁的通讯通过听觉。学生质疑:蚂蚁的通讯可以通过听觉,那蚂蚁的通讯可以通过视觉吗?毕竟蚂蚁有那么大的复眼。

此时,教师给出资料:①美洲黑蚁的工蚁远在几米以外就能看到有人过来,并迅速逃走。②具有大眼的蚂蚁发现猎物一旦移动,它就会马上捕食。学生论证:蚂蚁的通讯需要视觉。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主张,蚂蚁有视觉通讯。当学生思考与科学家一致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教师追问:那蚂蚁的通讯有哪些方式?学生修改和完善原有的主张,得出结论:蚂蚁的通讯方式较多,其中包括触角接触和气味通讯。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质疑和支持“主张”。教师通过整个论证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是不断继承、不断质疑、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提高辩证思维品质。

3 教学反思

①本节教学内容是“T型管”探究蚂蚁学习行为实验的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对蚂蚁学习行为过程中出现的徘徊现象进行猜测、支持、质疑、辩驳,完善主张最后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因此不仅仅学到课本符号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批判性和创新性等高阶思维的方式,这让学生有能力去迎接课堂之外的生活挑战。

②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装置是“T型管”,蚂蚁的通讯实验装置也采用了“T型管”,有利于帮助学生链接新旧知识,促进知识体系的构成。

③采用“T型管”来探究蚂蚁的通讯,有效避免课本实验的“水环境”,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并且该实验装置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④论证式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动构成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是,论证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不仅仅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问题串,而且还需要在课堂中善于追问,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科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模拟科学家开展论证学习;但是,初中教材中鲜出现科学史。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充分挖掘课本内容,还需多搜集课外材料。

猜你喜欢
型管气味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b型管板与筒体温差应力的分析计算和评定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Study on the Letter Words and Letter-word Phrases under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Montgomery T型管置入术治疗声门下气管狭窄失败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气味来破案
通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