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钐
(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 福建宁德 3521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科学思维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建议。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主要提到:“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科学思维的最高层次是高阶思维。下面以“表观遗传”教学为例,谈谈教育信息化2.0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三个目标对应低阶思维,后三个目标对应高阶思维。高阶思维能力是通过深度学习达成的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问题求解、发展创新、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信息化2.0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教育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嵌入学习系统中去处理和分析数据,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新教学。
教育信息化2.0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通过精选互联网信息资源,知识可视化,发展学生分析思维;通过增强互动,检测反馈,发展学生评价思维;通过思维可视化,设计生成,发展学生批判创新思维。教师要把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技术去创新教学,“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教学中,教师根据“先行组织者”和“学习主体”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处理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多元思考。信息技术使学生思维可视化,醍摩豆软件中的“即问即答”(IRS)功能,是通过学生按键反馈器,得到答题生成的各选项判断柱形图比例数据,点击翻牌可知各选项答题的每位学生名单,可搜集学生想法或利用统计表看学生有几种想法,选择并提问学生的答题思路,使教师的反馈调整和引导决策更为及时,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生成性。IRS抢权再表达想法的活动使学生更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二次反馈作答能帮助学生厘清概念,进阶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最大成效地激发并深化学生的思考,如图1所示。
图1 醍摩豆IRS激发讨论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分析”包括区别、组织和归因。区别即聚焦相关或重要信息,组织即建立知识联系;归因即说明事物的缘由。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整合、归因推理,提高学生分析认知水平。
针对第一个教学环节“什么是表观遗传”,教师展示教科书中有关柳穿鱼和小鼠性状改变资料,提供互联网下载并处理的DNA甲基化有关图,要求学生分析柳穿鱼和小鼠性状改变的原因,并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表观遗传概念,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因推理和描述概括能力。学生聚焦资料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分析推理。在探究体验过程中,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分析内在原因,提炼、归纳出表观遗传概念,并认识到被甲基化修饰基因结构的生物学功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由于学生对基因内在结构的认知较肤浅,缺少染色体四级结构的知识,对第二个教学环节“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机制”的学习,学生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教师通过自制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微视频,将抽象的知识化难为易。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性状表达,归因推理,连贯描述。教师运用希沃视频播放过程的拍照功能,对视频不同的重要内容依次进行截图分析,促进学生聚焦重要信息;开启醍摩豆(或希沃)“定时”功能,让学生限时讨论问题,通过醍摩豆“随机挑人”功能,请学生参与问题回答。学生观察动态的生命变化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分析视频情境资料,认识到“DNA甲基化过程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会使基因表达关闭”。视频截图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变化的内在本质,使学生理解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将分别促进和抑制基因的转录。动态视频使微观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促进学生归因分析,能取得自制模型授课无法达到的效果。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评价”包括检查和评论。检查即检测,评论即判断。评价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试题检测、问题判断,提高学生评价认知。
2.2.1 试题评价
教师提供试题,以诊断学生对表观遗传概念的掌握情况,例如:
关于表观遗传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观遗传现象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
B.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甲基化程度可能不同
C.DNA甲基化修饰不改变碱基序列,但可能遗传给后代
D.柳穿鱼花的不同形态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借助醍摩豆软件,学生用反馈器按键,电脑上显示选择B和D人数比例分别为32%和68%。信息化的课堂生成使课堂评价更有针对性。教师请选对的学生说明理由,学生认识到虽然DNA甲基化过程碱基排列顺序不变,但C、G碱基排列多的基因,甲基化程度可能更高。选择B的学生忽略了概念的外延。等位基因是不同基因,柳穿鱼植株A与B是相同基因,因此D不正确。课堂醍摩豆反馈器的使用将学生的思维外显,实现“可见的学习”、靶向教学,促进课堂生成。
2.2.2 评论判断
课前教师询问学生喜欢的食品。针对学生喜欢吃薯片、烧烤等垃圾食品,教师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某正常人因食入垃圾食品,而导致肥胖并患有Ⅱ型糖尿病。因食物导致的肥胖和Ⅱ型糖尿病,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吗?认为有可能遗传按1,不可遗传按2。学生用醍摩豆反馈器按键,教师得到每位学生答题柱形图数据。教师提问选2认为不可遗传的学生的判断依据。选2的学生大都认为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接着,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后天行为会不会遗传?我们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对我们的后代有什么影响?情境导入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质疑困惑:难道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性状也能遗传?问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
课尾,学生二次作答课前导入的问题。答题的柱形图显示出前后两次作答的数据对比,由导入时选1占30%上升到课尾选1占95%,反馈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认知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趁热打铁地展示图示“由食物导致的肥胖和苗条表型可能可以遗传”,引导学生应该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良好习惯,均衡饮食,健康生活,并能从行动上主动宣传正确的健康观念,履行社会责任。
教师展示抽烟等系列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阶思考:什么因素会导致DNA甲基化?基于抽烟导致精子DNA甲基化的事实,我们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如何担当社会责任?如何理解基因与性状复杂性,如何评价基因决定生物性状这一观点?认为观点对按1,不对按2,不全对按3,并说明理由。这样,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决策力。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创造”包括产生、计划和生成。产生即假设,计划即设计,生成即建构和解决问题。创造是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基础上形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问题决策,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认知。
2.3.1 引导假设,设计实验
学生质疑询问:为什么DNA甲基化碱基序列不变,异常性状却能遗传?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你能有什么假设?学生用醍摩豆反馈器按键分别表示种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柱形图反馈,翻牌提问假设多的学生。之后学生再按键补充。最后,师生筛选出2个假设:①甲基化基因必须可以复制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②亲代甲基化基因能遗传给子代。
假设需要证据来说明。教师提供资料:研究表明,当甲基化仅存在于一条链时,甲基转移酶发现了这种不平衡,它会把“失去”的甲基化加到新合成的链上(图2)。甲基转移酶DNMT1能够识别是否有CpG序列的甲基化仅存在于一条链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资料并提取证据,思考问题:图中①指生物学什么过程?②指什么物质?图示说明了什么?此过程培养了学生基于科学研究证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图2 甲基转移酶作用过程示意衅
针对亲代甲基化基因能遗传给子代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F1代柳穿鱼甲基化的基因是否遗传给子代?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根据遗传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用F1代柳穿鱼与植株B进行杂交试验,若F2出现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相似,则证明亲代基因的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子代,反之则不能。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如何选择亲本,如何判断子代,在实验情景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
2.3.2 知识建构,问题决策
借助希沃软件里的“课堂活动”“选词填空”及“拖曳”功能,学生完成资料1和2共同点的归纳判断填写。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表观遗传概念进行深度思考,借助“思维导图”,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可视化的梳理,使学生感受对知识的多元理解视角。师生共同归纳概括,从特点、原因和本质3个角度建构出表观遗传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同时,梳理知识逻辑,总结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借助问题引导的逻辑,归纳出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模型(图3)。
图3 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对基因表达,你想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到了转录翻译、细胞分化和表观遗传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单元知识梳理关联,共同建构完善概念图(图4)。教师运用希沃白板5手机端移动授课的“相机”功能进行屏幕同传,将学生纸质书写拍照上传,由同学评价并完善知识建构。
图4 基因表达单元概念图
基于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人体DNA甲基化水平,损害健康,乃至影响下一代,教师组织学生学以致用,讨论生活及社会议题:①谈谈合理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②运用互联网,课外开展活动:调查表观遗传理论在治疗或抑制肿瘤发展等医学技术方面的作用;调查DNA甲基化对生物生存繁衍的意义的活动;收集有关DNA甲基化与生物进化关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