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散打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9-06 14:30江明山吴志勇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散打困境策略

江明山 吴志勇

摘要:散打健身俱乐部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宜昌散打俱乐部的发展并不乐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据整理法等,分析散打运动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我市现阶段散打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有利于宜昌市散打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以此来提高我国民众对散打的理解与认同,加快武术的发展脚步。

关键词:散打;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75(3031)13-107-03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本质是维持或改善身体状况。现阶段我国健身的主要形式有广场舞、跑步、篮球、太极等,这些项目能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式多样的健身项目呈现于大众面前,散打就是其中一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打俱乐部的发展却遇到瓶颈。

现今,人们对强身健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强健的体魄已然成为时代新宠儿,散打项目也因增强体质、防身自卫等功能崭露头角。竞技散打不断传播,加快了散打项目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散打项目的诸多问题。

1散打俱乐部发展现状

宜昌市散打俱乐部发展至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俱乐部推广和传播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俱乐部场地资源贫乏。通过在立恒散打俱乐部实习,随机抽取10名志愿者所得数据如下:

据分析现今散打俱乐部发展具体问题为以下几点第一,部分人在学习散打之前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习练后,因训练苦、累以及教练流失而放弃。第二,教练专业技能深度不够,多数教练是后期培训后从事该行业;抑或是教练男女比例失衡。第三,部分人认为散打运动场地设施的不足影响其对散打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散打运动的比赛场地设施的完备情况影响着学员参与散打运动的决心与毅力。因此,散打运动俱乐部需要合适、科学的场地设施器材,全面为学员服务并提供大规模的运动空间。

散打的精髓是强身健体,以“仁义”为理念,以娱乐身心为目的。现阶段散打运动以技能为主。杨建营(2016)指出,竞技武术与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传统武术精神不符[1]。武术国际赛事商业化背景下,荣磊(2020)表示武术散打也因“拳击加腿”的西方体育格斗模式和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等问题被诟病,认为其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一度出现被中国武术边缘化和技术、赛事制度等纯西方文化的“传统文化危机”[2]。

2散打俱乐部发展问题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于2008年和2020年入奥失败,至今尚未进入奥运会。俱乐部作为武术散打传播的主要途径,也因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而受到批评。

2.1散打体系缺乏独特性

散打运动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拳击、跆拳道在中国获得广阔的市场,相较之下,散打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自1978年武术散打项目试点之时,将散打运动的比赛规则定为点到为止。相比于西方技击,散打运动向往止戈为武、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及精神品质的培养。“习武先习德”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改革开放后,为加快武术入奥,散打更加朝向商业化、竞技化、防身性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止戈为武、阴阳互根、协调统一有所丢失,并逐渐将肌肉线条作为练习目的。例如拳法命名与西方拳击的直拳、摆拳、勾拳命名相同,更以肌肉、力量、速度等来展现拳法精湛,缺乏中华文化独特性。

2.2安全措施不到位

散打运动的技术总体要求为“快、长、重、变、稳、无、活、巧”八字。技术种类多而重武德,其與“道”家思想相融合,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散打在技术上融合了踢、打、摔、拿等,动作多而繁杂。散打俱乐部的场地设施多有散打拳套、沙袋、比赛场地等构成。长期以来中国武术以修身养性为主,大众对武术散打的认知停留在表演上。在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赛事上,比赛选手在佩戴少量护具情况下进行比赛。散打运动的技能多以对抗为主,在散打运动向社会对大众推广的过程中,多数人群因为担心散打运动的安全性而放弃学习散打运动。

2.3教练流动性大

散打运动在中国市场尚未打开,教练员呈现年轻化,执教年限较低。一个教练员在俱乐部培养2—3年后可能选择离职或调整到其他俱乐部。教练员流动性大的原因是:第一,部分教练是兼职教练,这部分教练大多来自高校在读的学生,学生在毕业后会离开读书的地方或者从事其他工作;第二,散打运动属于剧烈运动,从教人员大都年纪偏小;第三,俱乐部收入缺乏稳定性。散打俱乐部教练员的大流动性造成了会员的危机感。俱乐部管理者不愿将经费用于教练员培养,造成教练员人才匮乏,教练员教学和训练的创新、管理能力提高缓慢,影响俱乐部的发展。

2.4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西方竞技比赛以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为主,渴望对竞赛带来的刺激感,中华武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止戈为武、阴阳互根等为目标,旨在通过练习武术达到延年益寿目的。同时武术追求“道”的最高境界,倡导“中庸和谐”,阴阳五行协调发展,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术追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练习以锻炼身体为主,讲究和气生财。散打运动则以扬长避者为主,战术内容丰富且多样,防守技术灵活多变。但与此同时,技术种类繁多,战术组合也随之增加,合理有效地选择战术成为散打教学的重难点。近年散打运动的规则更改频繁,为适应散打赛事规则发展需要,散打战术需要根据赛事规则的变化而改变战术思路,无疑对散打战术的发展增添了新挑战。而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武术表演以“高”、“难”、“美”为评价标准;而竞技类武术散打却以“击倒”“KO”“击打力度”等为评价标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在评价标准上又怎能相同?散打俱乐部的发展应与时代和当地文化产业为基础,对武术散打文化进行融合,丰满其羽翼。

3散打俱乐部发展策略

在世界多元文化冲击下,市场的需求成为散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时代发展需要为导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宜昌荆楚文化为需求,将传统武术武德文化,与宜昌民风民俗相结合,对武术散打发展传承提出策略。

3.1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是项目推广的常见手段之一。现今群众对散打运动强身健体之效认知不足,因而群众对散打敬而远之。为破解这一困境,对散打的网络宣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中国武术官网小程序,通过基本技能的展示,提高群众对散打的认知;其次,散打网络小视频的教学和发布必须通过武术协会官网的审核,严禁为“出名”而对武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共鸣以及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最后,借鉴汉服宣传模式,引起网友对傳统文化的共鸣。

3.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散打具有显著的对抗性与竞技性,群众对散打望而却步,基于此,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解决散打服务体系中的教练员配备问题,吸引高校专业的散打运动员参与俱乐部散打普及中,鼓励高校扩招散打运动专业人才,为散打运动的普及提供后备力量。其次,提高散打运动指导员的薪酬标准,提供生活保障。最后,倡导体育局等部门举办散打运动培训班,通过发放证书与执教资格证的方式,科学管理散打运动指导员,规范散打教练员管制、散打技术传承的规范性。

3.3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竞技项目群众不免对其产生畏惧心理,在传播过程中,因担心安全性问题,往往传承缺乏武术技击之魂。教学中,因学生缺乏对自身力量的掌握,导致散打项目目前并未进入中小学教学中。经研究发现散打电子护具对运动员比赛时的力量、位置、出手角度都可以检测。如在散打运动中应用散打电子护具,教练将散打的电子护具置于沙袋或是手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力量进行评估,设定力量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击打沙袋时,尽量将力量保持在设定值上,以此达到教学效果的完整高效。

散打电子护具的引入,不仅可以减少在运动中的损伤问题,也可以减少家长对学生安全的担忧问题,更加贴近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充分实现文化自信。

3.4建立完善散打文化自信

时至今日,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日益需求,德技双修乃武术课程之核心;武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可达到强身健体之效,更能内修品质,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散打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授散打技能的同时应将传承武术武德内容融入武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散打习练者,以达润物细无声之效,以散打习练为根本,坚定散打文化自信。

4结语

《周易》乾卦有言:元亨,利贞。天之大,道之广。《中庸》有言: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众所周知,武术是集古人思想智慧于一体。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需要及市场需求,对散打进行传播推广,以适应俱乐部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建营.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1):80-87.

[2]刘晨阳.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的口述史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猜你喜欢
散打困境策略
跟踪导练(一)
关于散打教学方法的研究
东莞高校散打课程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Passage Four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