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

2021-09-05 02:25叶蕊婕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林风眠表现主义世纪

20世纪初,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德国,并成为欧洲绘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潮流。本文着重研究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以表现主义的概念开篇,重点探讨表现主义绘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表现主义绘画被中国所接受的原因。

一、表现主义的概念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许多领域。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表现主义绘画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的出现与当时的反印象主义潮流有紧密联系。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绘画是一种以色彩和线条表达象征寓意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与印象主义完全不同的特点:印象主义画家注重对周遭世界印象的摹写,而表现主义画家则把自己的性情融入对世界的观察中,强调内心情感的抒发。

在艺术观念上,表现主义绘画反对机械式地模仿自然,试图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展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二、表现主义理论传入

中国表现主义理论主要通过日本输入。1896年,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且规模逐渐扩大。1906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多达8000余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大批中国留学生陆续回到国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翻译著述,介绍国外的艺术流派;我国的美术学校也不遗余力地宣扬西方的现代美术。在这个背景下,表现主义理论传入我国。

中国对德国表现主义的介绍始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俞寄凡、鲁迅等人或翻译欧洲、日本的著作,或自撰评述文章,介绍表现主义。这些文字一般都十分简短,常是寥寥数语,大多停留于概念的叙述。

尽管学者和艺术家对表现主义的译介角度不同,内容比较零碎,但综合来看,我国对这一思潮的介绍已经比较充分了。

三、表現主义绘画被中国所接受的原因

20世纪的中国画画坛以呼唤改革、实践改革为特征。早在1917年,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便指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呼吁“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文艺家提倡改革,他们不再固守旧思想,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绘画理论。表现主义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中国所接受的。

除此之外,表现主义反对传统,这与当时中国渴望打破传统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强烈愿望相契合。在压抑而又放纵、死寂而又动荡的社会氛围中,外来思潮触发了人们心底的“表现”欲望,揭示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表现主义绘画迅速发展起来。另外,新文化运动以封建文化的糟粕为批判对象,注重个性的张扬与精神的自由,这与表现主义理念有共通之处。

四、表现主义绘画实践

表现主义绘画实践是中国艺术家直接从欧洲引入的。林风眠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者,这与他在欧洲留学的经历息息相关。1923年,林风眠前往德国柏林学习。当时,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盛行。林风眠身处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都是他根据德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创作的,这些画作在用笔、用色和构图上都融入了主观情感,与表现主义的精神不谋而合。

除了林风眠,鲁迅也为表现主义绘画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自1931年起,鲁迅积极筹备木刻展览会、组织木刻讲习会,将表现主义诸名家的优秀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这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视,产生了深远影响。

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苏联引入了现实主义艺术,而表现主义绘画遭到打压、摒弃,逐渐走向低潮,其传播与发展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五、表现主义在中国再度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对外开放,而且在艺术上重新审视和接纳西方现代艺术,表现主义于此时重回人们的视野,它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学界对于表现主义理论的探讨。1981年,若木在《美术》杂志刊登《关于表现主义》一文,详尽地阐述了德国表现主义,介绍了蒙克、珂勒惠支等表现主义画家的创作手法,并呼吁我国学者重新认识表现主义艺术,合理科学地借鉴。马路是最早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家之一。1985年,马路在《世界美术》上发表《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一文,介绍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特点以及巴塞利兹、吕佩尔茨、波尔克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加入了这次探讨,整个学界气氛活跃。

二是相关展览与画册的出现。1982年,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包括贝克曼、康定斯基、基希纳、马克在内的22位画家的近百件作品参加了展览,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地欣赏到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感受其原作的魅力。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首次以“表现”为主题举办的画展,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潮艺术的阶段性总结。基弗、吕佩尔茨、彭克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相继举办,他们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中国艺术家带来诸多思考,进一步促进了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

表现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它在20世纪80年代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在中国发展。这个阶段,中国艺术家对于表现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开展的绘画创作以模仿为主,但正是这些探索与思考为表现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表现主义迎来了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吸收表现主义绘画精髓,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推动了表现主义绘画向本土化的转变。

21世纪,艺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愈来愈多的新思潮涌入中国,这使得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眼界更为开阔、思考更为深刻,创作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表现主义绘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有益补充。

六、结语

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表现主义绘画理论从日本传入中国。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林风眠和鲁迅是表现主义绘画实践的有力推动者。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和文艺政策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趋于沉寂。20世纪70年代末,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再度兴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表现主义绘画由原来的模仿与借鉴转变为富含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表现主义绘画形式。

总的来说,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迹可循,且合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其生命力顽强、影响深远,对当代中国绘画多样性格局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叶蕊婕(1997-),女,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林风眠表现主义世纪
世纪赞歌
林风眠《静物·瓶花》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关于表现主义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