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论坛

2021-09-05 01:57吴祖风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赵高吕不韦嬴政

吴祖风,字子越,河南人,国家一级翻译,资深媒体人,中粮郑州院《现代食品》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古代文史学者,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众所周知,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建立于嬴政之手,但却是数代秦王一百多年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成果。我之所以说数代秦王、一百多年,仅仅是上溯至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时,准确地说是七代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嬴政。可以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不客气地说,商鞅对于后来秦王朝的建立居功至伟。但是,我们十分遗憾地发现,历朝历代的变法革新人物虽然胸怀天下、普济众生,但由于其变革必定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而很难善终,商鞅亦是如此。秦孝公死后,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在几代励精图治的秦王中,除了秦孝公和商鞅君臣外,我们还得重点说一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和他的大将、著名军事家、战国名将之首白起以及宰相范雎。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共在位56年。因为哥哥秦武王意外身亡且无子嗣,他在生母芈八子(也就是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史书记载的真名为芈八子,芈月只是剧中名。她是秦惠王的宠妾之一,秦昭襄王继位后,她被称作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的谋划下继任国君。秦昭襄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秦始皇嬴政也毫不逊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晚年的他听信应侯范雎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且令秦国民生凋敝,但仍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期,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就连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指挥战役数十次,从无败绩: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使赵国一蹶不振。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取城池70余座,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被封为武安君,也就是说他能够以武安邦。后因功高震主,得罪应侯范雎,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白起被赐死于杜邮(今陕西省咸陽市东)。毛泽东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是秦昭襄王的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被称为应侯。他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策略,破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盟约。在秦赵长平之战时,他采用奇妙的反间计令赵孝成王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将,取代了足智多谋、善于防守的一代名将廉颇,结果白起大破赵军,使秦国对六国的军事态势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进攻。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启秦始皇、李斯统一天下帝业,成为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那么,既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无匹,又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伟大的秦王朝为何仅仅维持了15年(前221年至前207年)就轰然崩塌了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为功业奋力拼搏,驱兵民马不停蹄

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在公元前221年横扫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统一了天下。按理说,秦始皇登上皇位后应该马上改变治国方略,暂缓一下对外的军事行动,给予军队和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恢复受战乱影响的社会秩序,复苏被连年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又可以稳定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更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但是,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并没有停下军事征伐的脚步,他马不停蹄地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南征百越、开拓西南、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并且大规模修驰道,实行“车同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用半两钱;文化上,实行“书同文”,统一使用秦篆,又称小篆,后来又制定了秦隶;社会管理上,实行“行同伦”,即制定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道德规范,比如,对一些地方的淫逸之风加以制约,甚至规定杀死奸夫不为犯罪。由以上种种可以看出,秦始皇是真正功绩卓著的勤奋帝王,他在军事征伐、国家治理上的成就都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盖世雄主。

他所制定的许多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到前210年他死去,不过仅仅11年时间(秦始皇在位共37年,前期依然是秦王,后11年才是始皇帝),始皇帝开创了如此雄伟之大业,完成了如此繁重的工作,那么老百姓的处境如何呢?毫无疑问,为了支撑国之大业,他们只能承担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以修筑长城为例,众所周知,这是世界历史上一项非常伟大的军事工程,它对于秦朝及之后的许多朝代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始皇修长城是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有了它,只要中原内部不乱,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骁勇善战的匈奴军队很难威胁到中原。但是,修筑长城前后征用了百万劳工,几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况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工程机械,全靠人力,同时还要耗费巨资,导致国库亏空。所以说,秦始皇是举全国之力筑起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虽然福泽后世,但也使当时的秦王朝伤筋动骨。这是导致秦王朝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重要因素之一,给秦朝埋下了隐患。

二、重法家兮轻儒道,施苛刑兮弃仁政

就重视法家思想而言,秦国是有传统的。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开始,历代秦王都十分尊崇法家思想。而商鞅正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得以富国强兵,实力攀升至战国七雄之首。嬴政登基后,依然推崇法家,他曾经为了得到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不惜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非子来到秦国后,虽然并未进献给嬴政太多好的策略,后来又被其师兄李斯(《史记》明确记载李斯与韩非子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师兄弟)设计害死,但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嬴政。

李斯是秦始皇嬴政的丞相,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并依据法家学说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举措十分了不起,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来扩大到四十八郡,此举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2000年。应该说,秦朝的依法治国是没有错的,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秦朝的法律制度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属于过犹不及的严刑苛法。比如,妇孺皆知的“焚书坑儒”,李斯认为儒生以古非今是造谣惑众、扰乱民心、动摇政局、贬损皇威,因此所有不利于天下一统的言行都必须严令禁止。他把乱言惑众归罪于读百家书,继而下令焚书,民间只准留下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其余一律上交烧毁,私藏将面临严刑处罚,甚至处死。再比如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当时,陈胜、吴广等900多民夫奉命前往边境戍边。他们到达大泽乡时,恰逢大雨冲毁了道路而无法行进。按现在的法律条文,此种情形当属不可抗力,逾期是可以免责的。但依据秦律则没有任何缓和余地,逾期一律当斩。他们思来想去,继续前往目的地就是白白送死,就地造反顶多也就是处死,反正同样都是死,干脆就反了吧,或许还有一丝活命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若非秦朝不近情理的严苛刑律,很可能就不会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也就不会点燃秦朝灭亡的导火索。所以,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三、该铁血时显温情,留下赵高祸朝廷

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时期担任中车府令,并担任公子胡亥(史书记载为秦始皇第18子)的老师。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及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按秦律当斩,上卿蒙毅(大将蒙恬的弟弟)严格执法,决定处死赵高。但赵高在秦始皇跟前巧言令色,最终秦始皇不仅赦免了他,还令他官复原职。如此看来,秦始皇并非如后世所说的那样冷酷残暴,他对近臣赵高就充分显露了温情。

然而,正是他的这次法外容情,给秦朝留下了天大的祸患。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在此,我要专门表一表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的长子,性格刚毅勇武、心怀仁义,且颇具政治远见。因为反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和纯粹法家式的严刑苛法,他被远派到上郡(今陕北绥德一带),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始皇临死前紧急诏令公子扶苏返回咸阳继位,并主持葬礼。但赵高不仅扣下了诏令,而且矫诏逼其自杀。随后,趙高又夷灭三代忠臣蒙恬家族,拥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将秦二世胡亥玩弄于股掌之间——事实上,当初赵高之所以害死公子扶苏、扶持胡亥,正是因为他十分清楚若是扶苏继位,将会是一个明主,不可能任由其摆布,而相比之下,胡亥就很容易掌控。赵高指鹿为马、胡作非为、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使徭役更加繁重、律法更加严苛。

公元前208年,赵高设计害死了李斯,自己继任秦朝丞相。公元前207年,他又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后,子婴设计杀了赵高。

对于赵高的历史评价,学界历来颇有争议,一种是绝对正面的,另一种则是绝对负面的。持负面评价的学者认为赵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宫廷政变加剧了秦朝内部的动荡;赵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持正面评价的学者则认为赵高是为报国仇,而不惜自宫为宦的爱国志士。其依据是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痛惜长平之战中屈死的40多万赵国将士,而不惜自宫进入秦宫,用奇谋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屠尽秦朝宗室,使秦朝灭亡。后世诗人也多有赞美赵高者,比如,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称赞赵高:“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咏赵高》一诗也赞美赵高:“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但由于缺乏翔实可考的史料,史学界尚无法给出定论,这里就不多置喙了。如果后者所述为历史真相的话,那么赵高确实不是大奸臣,反而堪称千古罕见的爱国志士。

四、不识仲父为生父,错将忠臣做仇人

本节我们主要谈一谈战国奇才吕不韦。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吕不韦是如何结识秦昭襄王的孙子嬴异人(后称子楚),并敏锐地意识到他是个“奇货可居”的人物的。

当时,子楚是被秦国派往赵国作质子的。所谓质子,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为相互牵制而约定俗成的一种做法——将一个王子或者王族贵胄世子派往敌对方或他国作为人质。由于子楚的母亲夏姬不受秦昭襄王的公子安国君嬴柱的宠爱,所以他被送往赵国作人质。实际上,他既是质子,又是秦国的弃子,因为秦国不可能为了他而放弃攻打赵国。赵国当然也看出来了,所以对子楚不怎么热心,给他的生活物资也少得可怜,因此,子楚在赵国的日子很不好过。就是这个时候,在赵国经商的吕不韦出现了,而且对子楚十分珍视。他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与吕不韦结交让子楚丰衣足食,有了时来运转的感觉。吕不韦不仅供养子楚,还在处世之道上对其进行指点,逐步提高子楚的威望。为了让自己的“政治投资”不致落空,吕不韦不惜花费重金结交子楚的父亲——秦国太子安国君嬴柱的宠妃华阳夫人和她的姐姐,送给她们大量奇珍异宝。华阳夫人很受宠却没有儿子,吕不韦就说服她将子楚认作嗣子。此外,吕不韦又帮助子楚贿赂赵国守将,从而顺利逃出赵国,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位后,吕不韦又让华阳夫人帮助子楚成为太子。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虽然让吕不韦散尽家财,但也让我们见识到了韬略之祖姜子牙后人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在此过程中,吕不韦的另一个惊天之举令人佩服之至。吕不韦找了一名绝色而又善舞的邯郸女子(真名已失载,史称赵姬)同居,让她怀了孕,随后宴请子楚。子楚看到赵姬后一见钟情,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敬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佯作生气,将赵姬献给了子楚。赵姬隐瞒了自己已有身孕的事实,并与子楚同居,后生下个儿子,取名嬴政,子楚遂正式将赵姬立为夫人。这个情节是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明确记载的:“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虽然后世对此事存有争议,但我认为以司马氏的治史态度,这个说法具有相当的真实度。而前文古诗《咏赵高》里所写的“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作者注:大贾指吕不韦,就是说吕不韦这个大商人凭借一个美女和奇妙的计谋就实现了灭秦大计或者说是代秦大计,以姜姓吕氏取代了嬴氏的江山,其兴汉之谋略不逊于萧曹)就真的是千古传奇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对此事更加坚信,他在《汉书》中将嬴政称为吕政。后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载“吕不韦娶邯郸姬绝美者与居,知其有娠,异人(即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请之,不韦佯怒,既而献之,孕期年而生子政。”可见,正史多支持嬴政为吕不韦与赵姬所生。而史学家的争议多源于司马光所述。司马迁说的是“至大期时,生子政”,司马光却将“大期”改成了“期年”,这显然是受到了三国史学家谯周所著史论的错误诱导。

其实,大期绝非期年,因为按照现代医学的妊娠常识,人是不可能怀孕一周年的,因为胎儿在腹中超过300天就罕有存活者,更不要说满周年了。从生育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古人是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的。因此,大期只能解释为怀孕足月而产。而足月者,古代只会有一个大概的估算,因为民间有“十月怀胎”的说法,同时也有“七活八不活”的说法。以此估算,怀孕9个月就属于足月,即大期。按照这些正史的记载,真正建立大秦帝国的始皇帝就不是嬴政,而是古代传奇人物姜太公的二十四世孙——吕政或者姜政。鉴于正史均持此论,本人也坚决支持这一观点。至于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里所持的否定论,那也仅仅是学术争论罢了,因为其否定之论据也是建立在谯周的孕期满周年这一荒谬说法基础上的。持否定论的学者还有一个论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的与《吕不韦列传》所述不一致,我想他们或许不清楚《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之区别。十二本纪旨在记录历代帝王治国理政之业绩,而列传旨在叙述重要人物之生平、事迹,也就是一个重在记政事,一个重在记人事。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就可以看出,本纪中记述的身世十分精简,甚至可以说是一笔带过,然后按纪年重点写政治军事等大事。若由此得出其与《吕不韦列传》所述相矛盾的结论,岂不谬哉?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于公元前251年去世,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嬴柱继位,服丧期满后,于公元前250年举行继位大典,史称秦孝文王。然而,秦孝文王仅在位3天就去世了。于是,太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皇后为赵姬。他感念吕不韦的倾力扶助之恩,任命吕不韦为丞相,且封为文信侯。

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享年35岁。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继位秦王,因年幼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把持。至此,吕不韦的代秦大计彻底完成。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何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一个仅在位3天,一个在位仅3年就去世了呢?有史学家认为这与吕不韦的谋划不无关系,但由于没有证据,难以定论。此后数年间,吕不韦既把持朝政,又与太后赵姬续旧情。随着秦王嬴政日渐年长,吕不韦怕被他发现,便想离开太后,但又怕太后怨恨,所以寻访到一名“大阴人”(指阴部奇大的男性)嫪毐,将其收为门客,并故意将嫪毐能够用男阴转动铜车轮的情形透露给太后赵姬。赵姬对嫪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向吕不韦索要嫪毐。但嫪毐非阉人,很难进入后宫。于是,吕不韦出主意让太后贿赂主持宫内主刑的官吏,掩人耳目地仅拔掉了嫪毐的胡子、眉毛就送入了太后的寝宫,供其淫乐。不幸的是,嫪毐越来越受太后宠幸,被封为长信侯,日益猖狂起来,甚至有次喝酒后与大臣争吵,怒骂大臣并狂妄叫嚣自己是秦王的继父。大臣向秦王嬴政告发了此事,令嬴政大为恼火。嫪毐十分恐慌,怕被处死,于是趁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时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早有准备的嬴政镇压。嬴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把太后赵姬幽禁起来;又摔死了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吕不韦受此事牵连也在第二年被免除相职,并放逐到巴蜀之地。

吕不韦自感与嬴政的关系已无法挽回,便饮鸩自杀,结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由于已经完成了代秦大计,我想他应该是含笑赴九泉的吧——虽然不能与世人言说,更不能父子相认,但毕竟大业已成。

吕不韦虽然自杀了,但他所编著的《吕氏春秋》留了下来。这既是他本人的治国纲领,又是给即将亲政的嬴政准备的执政方略。可惜,由于他在处理与太后赵姬关系中的过失,使自己彻底失去了嬴政的信任。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后来,《吕氏春秋》的巨大价值逐渐为后人发现,成为了解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史料。它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之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我认为,吕不韦的治国方略是历史对秦王朝的馈赠,也是秦王朝不至于快速覆灭的最后一个机会。然而,始皇帝和他的继任者均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属实让人感叹不已。

以上几点是完全以史书的记载为依据所进行的总结。至于很多史学家曾论述过秦始皇执政残暴且生活腐化奢靡,以至于毁了江山。我认为,这些根本不是始皇帝一生执政之主流,也不是造成秦王朝迅速崩塌的重要原因。因为无论是建阿房宫也好,后宫佳丽无数也罢,既非始皇帝首开先河,又非他在任上做到了极致,这些均不能作为否定千古一帝伟大功绩的理由。相反,比起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嬴政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优秀,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绝对值得后人称颂。

猜你喜欢
赵高吕不韦嬴政
昙花一现的秦朝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图穷匕见
吕不韦之死
指鹿为马
向嬴政索田宅
指鹿为马
赵高的阴谋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