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中的谷文达研究管窥

2021-09-05 16:04李美如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传统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个人主义盛行。所谓的改革开放现场美术很容易就激发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就是一种个人性。很古老的一句话:“我欲成全你,所以毁灭你;我爱你,所以伤害你。”作为“85新潮”的先锋人物,谷文达和他当时的水墨创作就是这个态度,他要成全水墨,所以他要毁灭水墨,他爱水墨,所以他要伤害水墨,在而随着谷文达的脚步慢慢迈向世界,走出中国后,他在使用新的形式、材料或内容方面不断进步。当被问到为什么他在这么多媒介工作时,他曾经这么回答,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相关的,这是一种创造,与传统做法不同,当代艺术家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实践是丰富多彩和实验性的,这位艺术家的雄心壮志,都深埋在了他一件件宏大作品中。

【关键词】谷文达;当代水墨;多媒介创作;传统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4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美如.当代水墨中的谷文达研究管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48-150.

一、中国水墨进程中的谷文达

要从水墨领域的现代和当代进程中走进谷文达,就要认识到他首先是一个中国案例,其次才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案例,他首先是在中国语境当中创造,然后才是在国际语境当中创造。他在中国语境当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和排头兵。作为水墨画现代进程和当代进程中的一块“活化石”,从而具有了一种启示性的意义。

中国水墨画的现代进程和当代进程,100年以来有5个风向标式的人物,第一个是林风眠,他主要创导了“中西融汇”,而且把水墨画影响表现引入,从而成为近百年以来水墨画领域现代进程的第一个风向标。第二个是徐悲鸿,他创造了“中西结合”,用素描和写实引入水墨画,写意系统的水墨画,从而成为近百年以来第二个风向标。第三个是吴冠中,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倡导“抽象美”,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也结合了抽象艺术,并且预言了“笔墨等于零”,第三个风向标当之无愧。第四个是刘国松,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影响中国,“他革中锋的命”“革毛笔的命”,对中国影响巨大且广泛,所以刘国松成为第四位风向标和“排头兵”式的人物。

谷文达就是第五位风向标和“排头兵”式的人物,谷文达能在中国水墨画进程中占有一席位置主要走了三大步:第一步他用传统水墨到颠覆传统水墨,这一步以实验性的水墨为标志,他突破了单纯的改变水墨的形式,从而成为最早在中国进行实验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例如《遗失的王朝》系列作品,这个作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间节点非常重要,打通了他后来继续深入进行实验水墨的进程。

第二步可以称之为“水墨衍生”,标志性的作品是1986在年西安美术馆,以装置方式出现的书画作品。“水墨衍生”的类别有:水墨与装置、水墨与影像、水墨与行为,这样革新水墨的表现形式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学术上称为观念性水墨艺术。

第三步水墨归零、涅槃重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合国》系列作品。比如说在《基因风景》这幅作品中,墨是基因墨,纸是茶宣纸,但谷文达同时用了中国的笔墨方式来表达,这就是涅槃重生之后的水墨笔墨归零的一个代表作。

由这三步可以看出谷文达观念的特点:一是集系统性、颠覆性与创造性于一身。二是观念先行。观念和思想一直是他真正的突破口,观念第一、观念先行使他迎来了这么多优秀的成果。三是格局永远大开大合、纵横捭阖,不屑小打小闹,不争一技之短长,整个水墨格局以“基因水墨”为出发点、为基础的隔绝,永远是大开大合,令人叹为观止。

二、国内转居国外对谷文达艺术的影响

谷文達作为新中国艺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及他在当代艺术世界当中的地位,他很久以来处于东西方之间的转居或者是移居的转换状态。这也促成了他在纽约、上海、西安等地开展的多样的艺术项目,他一直在转型的过程当中。

1987年当谷文达来到美国的时候,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无法超越自己的民族身份,但他可以通过不懈地努力工作来超越它。采取西方的一个习惯,他把他的姓放在了名的后面,在美国他被称为“文·达谷”,这就是移居的艺术家的影响非常明显的证明,很少有当代艺术家像谷文达一样研究身份翻译和移居所带来的后果。他还有一种坚持——坚持使用水墨的精神和水墨元素。中国艺术家出去的,对水墨加以运用就总有人评价说打中国牌,也有很多人对打中国牌的说法表示同情。可一个中国艺术家出去,不打中国牌莫不是打西方牌吗?对西方人来讲,有意思的是看到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怎么以中国的方式在他们的游戏规则下、在西方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发展。对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讲,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这种无尽的可能性探索中,他就相当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的卧底,在西方领土中找到一个通道、一个渠道、一个出口,他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文化使者的作用。通过他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在世界西方的有效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像在刀尖上跳舞一般的中方文化于西方语境的探索,他做的工作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中国传统中找新的艺术发展的方向”,谷文达的成功是由此而来,显然在美国他的新的艺术发展也是从此发端的,如果没有这个民族身份,没有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借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反而难以想象。这也说明了两点,首先传统是创造出来的,任何抱残守缺的方法只会使传统走向衰落。其次在推进传统向当代转换过程中,一定要超越东西方对立的二元论模式,一方面要大胆学习西方当代艺术中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转换,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从传统中寻求具有现当代的因素把它改造为全新的艺术样式,而这一切只有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织中才可以做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谷文达,这是肯定成立的。

故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当代艺术,离不开传统的基因。即便在一个国际化的过程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与其说无法摆脱,还不如说它本身就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当然在后期谷文达用胎盘做的一些生物材料艺术作品中,有超越民族性的努力,似乎在寻求某种国际性的或者是人类共同的语境。

三、谷文达作品中的“文字”

他早年在中国求学时和其他的年轻艺术家一样,在研究美学时也容易踏入哲学的汪洋,于是特别研究了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跟游戏类似。”在1982年的时候,当谷文达在篆刻时,偶然发现他现在所特有的这种“伪字”。这些字看起来难以理解,但是在形式上这些字的视觉力量并没有被削弱,对文本正统性的挑战和打破传统的冲动很快成为谷文达作品的特点,其中一个杰出延伸的研究就是他的石碑林,被称之为“唐诗的改写和重译”。这个创作内含有巨大数量的石刻群,上面印有四种不同译本的唐诗首刻文本,每一个译本都跟最开始的原文距离更加地远,创造出一种在当时很独特的审美体验。

对他独特的水墨创新,加于其上的观念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观念主义是一个大概念,观念主义里还有一些小概念,比如说解构主义,谷文达、徐冰、蔡国强等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都受过这种观念的影响,再早些的徐悲鸿、林风眠他们都是艺术界非常聪明的人,但没有接触过观念艺术,他们再聪明,也只能在架上油画和水墨、宣纸上进行艺术创造。

在移居美国之前,谷文达被概念语言所吸引,他介入到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时期,凭借着他对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兴趣,在1999年他开始探索用人体的材料来表现语言,他尝试用属于人身体上的物质,例如使用人发来制造墨水。其实在当时,中药里的“血余碳”就来自人发。这项跨国家和人种,跨政治与文化,跨世纪的“联合国”艺术项目进入对人发在观念上更深一层的发掘。

在2004年,他为了关注中国商业时局的变化而创作的名为“文化变迁”的霓虹书法系列就以西方商业公司的名字命名,比如说之前的苏富比、爱马仕或者是香奈儿。在这项创作中他选用模仿英文翻译的汉语字,然后把它的语音翻译成英语。当时意大利的时装公司菲拉格慕还向谷文达委托了一个霓虹灯的书法项目,使用相同的作品格式,谷文达将菲拉格慕从拼音翻译到了“好运来自释迦牟尼”。这样的转化不仅是传统的,同时也是现代的。

四、脱离政治的和平使者

谷文达一直宣称他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他是一个主角,他是一个不寻求任何政治观点的一个政论家,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和平的使者。在1992年开始的世界性项目——《联合国》中,他用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发制成大型装置,并吸引到超过500个人捐赠他们自己的头发。其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联合国DNA长城》是于2001年完成,它放置于一个空旷的空间内,包括一个巨大的头发和树脂的幕墙,在房间中心还有一个人类头发制成的实心砖墙。《联合国》作品的再一次深化是在佛山由上千儿童书写孔子《孝经》并剪发、祭祖。

在2014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西方母亲节,1060名小学生在一个演出当中,在1000平方米的丝绸上书写中国孝道经典。这项艺术实践或说表演,通过创造吸引观众的多感官体验,都展示了他融会当前的趋势保持联系,通过前沿的方式让观众明白了世界越是数字化的连接,人们就越是在寻找建立人类互动的真实体验。他成功地运用了戏曲化的展示,帮助人们思考了很多当下的问题,包括移民、性别、教育、多样性、多元文化主义、生物,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这是一场庆典,也是全球艺术计划最大的一次现场创作。他没有把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而是把联合国作为一个团结所有国家、人类共荣的乌托邦关系来看待。谷文达认为全体人类可以分享各种族和文化的特征。就如孔子四处旅行宣扬对社会治理的信念,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时向广大中国农民群众宣扬共产党治国的哲学。与之相对的是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德国的柏林墙、耶路撒冷的哭墙以及特朗普总统在墨西哥和美国之间修建的这样一堵墙。

1996年《联合国:瑞典与俄国》在斯德哥尔摩展出,当时这个展览汇聚了一群本来以为能够相互协作的瑞典和俄罗斯年轻艺术家,在展览的举办过程中,又陆续地增加了一些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谷文达在没有参照任何艺术作品的前提下,创作了一个人类头发装置的隧道,在作品展出的首日,俄罗斯行为艺术家亚历山大·勃兰耐尔,就用一把大砍刀将这个作品砍成碎片,警察来逮捕了勃兰耐尔,此外还拘捕了另外一个参展艺术家库里克,因为库里克在展览上装狗要咬一个小孩,不过勃兰耐尔却逃脱了惩罚,谷文达认为他自己作品的毁灭是达达主义观念造成的,是俄罗斯走向衰落与混乱的象征。但勃兰耐尔之所以怒火中烧,不仅由于他认为东欧艺术代表们遭到了西方策展人的不公正待遇,而且因为他们最初的理念被淡化了,演变成了一场全球化的博爱大聚会。此事件激起了长达一年的东西欧意识形态争论和艺术本体论的讨论。

他对身份的考量和确认,就是《联合国》系列以及《长城》系列,他用生物性的媒介,包括人、人发、儿童的胎盘、女人的经血,当时是受到了强烈的争议。但是正是这种对媒介的实验和超越,也使联合国的展览叫《波兰纪念碑》,当时很多犹太人看到这个作品时痛哭。他的实验虽然有挑战性,但还是引起了一些观众的共鸣。《中国美术报》也曾经报道了他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展览,那个展览在中国当时的当代美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刘晓纯以笔名写了一个报道,报道中说:谷文达可以说是当今中国艺坛破坏性最大、反叛艺术最强、走得最远的人,最远离中国广大艺术家群,更远离公众的超凡浪子。其实这句话放在32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效。

五、引人非议的“人体物质艺术”

比起谷文达其他方面作品来说,他对人体物质的使用才是最著名、争议最多的。为了追求审美效果并制做出带有一定对抗性的作品,他接受了用人体材料作为媒介的前提。他认为人体材料缺乏视觉或者语言上的错觉。而且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画廊的展示对象中,人体材料始终处在一个充满非议的对立面。但不可否认的,他们是真实的,人体材料可以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受到精神存在感。

在《联合国》系列作品中,谷文达对头发的运用使他在全球当代艺术家当中脱颖而出。他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生物的千禧年,不停地发掘人类材料的可能性,例如把人的头发作为墨水,让人类DNA附着在文化DNA上,就像真实的人体一样。用最原始方式回应了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使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事基因的研究,包括克隆、干细胞实验和生物工程。

他從水墨起步,但是超越了水墨的媒介,超越了传统的笔墨纸砚,然后走到了装置,大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的边界,如果明代的董其昌复活了,他看到谷文达的创作,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实际上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但是这个基因变异得已经非常厉害了。艺术这个东西不是它的材料,甚至不是它的形象,而是它的材料和形象最后所承载的观念,这个观念是什么?对谷文达来讲,他的作品最终的观念是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是他艺术最终的、最高的价值。

六、结语

在谷文达的艺术创作历程中,文化基础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基因内核。通过海外的艺术生涯将中华传统基因融入到西方的艺术语境之中,将不同的文明无缝连接,形成了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20世纪80年代到海外去的那批艺术家各自走了自己的一套道路,但不论是什么路,都脱离不了传统的起点。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他们理解中国传统的角度、深度、广度有直接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生的总和,是艺术家人生和思想观念的结晶,谷文达的艺术跟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代历史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话就没有谷文达,谷文达的艺术观念来自我们同时代的西方后现代和当代艺术这个观念,其中主要是观念主义。总的来讲,他是以解构的手段达到建构的目的,他从水墨起步,他以反叛传统水墨作为起点,但是达到了拓展水墨边界的结果。是传统造就了谷文达,是谷文达的方法提升了传统。

参考文献:

[1]鲁虹.当代水墨潮流中的谷文达[J].画刊,2020(8):58-64.

[2]朱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水墨转型的三条路径[J].四川戏剧,2014(2):36-40.

作者简介:李美如(1997-),女,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